艾 琳
如果說第一次奪冠可以被想當然者附會成一次偶然,那么第二次奪冠時,就不會再有所謂“偶然”的爭執(zhí)。西德是歐洲杯上第一支終止此類爭執(zhí)的球隊,1980年第六屆歐洲杯,西德在熬過了一個艱難的小組賽后,贏下了一個輕松的決賽,繼1972年第四屆歐洲杯奪冠后第二次加冕。這一年,距離第一屆歐洲杯(1960年)舉辦恰好20年。
1980年的歐洲杯冠軍一開始應該是為意大利人預留的。意大利是世界上第一支兩奪世界杯的球隊,藍衣軍團當然希望繼而成為第一支兩奪歐洲杯的球隊。這種希望除了用實力來依托(當時的意大利處于上升期,同樣一套班底,加上一個解禁的羅西,在1982年世界杯上成就了三冠王的偉業(yè)),當然還需要一些運氣。
世事總是無常。意大利欠缺的就是運氣。1980年是歐洲杯歷史上一個帶有改革色彩的重要年份,從這一屆歐洲杯開始,決賽階段的參賽隊從四支擴容到了八支。憑借東道主的優(yōu)勢,意大利人第一個享受到了擴軍帶來的好處:無須參加預選賽,直接成為決賽階段的八強之一。不過,意大利同時又是決賽階段擴軍的受害者:新賽制把八強分成了兩組,每組第一名直接進入冠亞軍決賽,第二名進入季軍爭奪戰(zhàn),意大利在小組賽中一場沒輸,卻意外地淪為第二,最后只能抱憾爭奪季軍。
意大利欠缺的那點運氣,悄悄地挪到了西德那一邊。雖然西德看上去不幸地和衛(wèi)冕冠軍捷克斯洛伐克、1978年世界杯亞軍荷蘭分在同一小組,但其實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死亡之組”。捷克斯洛伐克和荷蘭并沒有想象中的強大,至少在實力上遠不及1976年和西德爭歐洲杯冠軍的那個捷克斯洛伐克,或者更遙遠的1974年和西德爭世界杯冠軍的那個荷蘭。在新領袖舒斯特爾的帶領下,西德先后以1∶0和3∶2分別獲得了對捷克斯洛伐克和荷蘭的勝利。小組賽最后一輪對陣希臘,只要不輸,西德就可以以小組第一進入決賽,試想西德又怎么會輸給當時的希臘呢?
決賽在西德與比利時之間進行。壯觀的羅馬奧林匹克體育場并沒有再現(xiàn)1968年決賽的壯觀,那一年決賽現(xiàn)場來了8 5 0 0 0人,1980年決賽現(xiàn)場人數恰好數字顛倒,為5 8 0 0 0人。意大利雖然是德國人的福地( 1 9 9 0 年合并后的德國在這里奪得世界杯),但意大利人并不認同過于粗獷的德國式足球,當然更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決賽缺少了意大利。
決賽開始后,西德保持了一種強勢,從技術上到身體上。在舒斯特爾天才般的策動下,身強體壯的赫魯貝什在第10分鐘時就進球了,整個上半場比利時也全方位地處于下風。中場休息后,比利時從崩潰邊緣回歸,西德則在越來越近的雙冠夢中迷失,舒斯特爾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踢球而忘記了整體,其隊放棄了,德國人用最有效也是最擅長的一種方式突然擊垮了比利時人剛剛建立起來的信心:一次反擊,頭球破門,閃電戰(zhàn)一氣呵成,而且,完成的時間定格在比賽第88分鐘。比利時無力回天。
西德就這樣第二次舉起了象征歐洲足壇最高榮譽的德勞內杯。有所得必有所失,西德奪冠的代價是徹底失去了一個可以培養(yǎng)成又一個貝肯鮑爾的天才。由于不滿決賽最后階段的冷落,以及與主教練德瓦爾為時已久的矛盾,舒斯特爾歐洲杯后不久即宣布永遠退出國家隊。雖然舒斯特爾的任性并沒有沖淡西德舉國歡慶歐洲杯雙冠的喜悅,但不良反應在兩年后體現(xiàn):1982年世界杯決賽,西德不敵意大利,成就了對手世界杯三冠王的夢想(拿下意大利,西德也是世界杯三冠王),很多人因此開始懷念天才舒斯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