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達
觸摸哈瓦那
飛機從秘魯利馬機場起飛,前往巴拿馬,再從巴拿馬轉(zhuǎn)機前往古巴。經(jīng)過七個多小時的空中飛行,到達哈瓦那何塞?馬蒂國際機場。
出乎意料,古巴首都哈瓦那比想象中的要好許多。它是一個美麗的充滿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魅力都市。
哈瓦那,位于古巴島西北部哈瓦那灣的阿爾門達雷斯河畔,是一座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城市,人口200多萬,是古巴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哈瓦那分新城舊城兩部分。新成瀕臨一望無際的加勒比海,街道寬闊整齊,高樓鱗次櫛比,擁有豪華的賓館、飯店、公寓、政府大廈等,花壇草坪點綴其間,充滿現(xiàn)代氣息,是拉丁美洲著名的現(xiàn)代化城市之一。
建于1519年的哈瓦那舊城,至今比較完整地保存著殖民地時代留下來的歐洲式古老建筑。這里有拉美最古老的城堡———武裝城堡;堪稱巴洛克式建筑典范的哈瓦那大教堂等,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氛圍。
哈瓦那舊城面積不大,古建筑布局整齊和諧,式樣古色古香,迄今保存完好,1982年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哈瓦那舊城保存的古跡之多,在整個拉美國家也很突出。古巴歷史辦公室的阿拉松勒先生告訴我們,古巴政府在經(jīng)濟條件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仍作出很大努力來保護哈瓦那舊城的古建筑。訪問中,我們看到,許多古建筑已經(jīng)或正在進行整修。
穿梭于哈瓦那那迷宮似的狹窄小巷里,游走在流金歲月打磨光滑的石板路上,盡情地欣賞一幢幢充滿西班牙和南美風格的典雅建筑。在這里徜徉,你會發(fā)現(xiàn),這里沒有喧囂,只有平靜與和諧。這里的人們生活悠閑,節(jié)奏蹣跚,每個季節(jié)每個時刻都可以仔細咀嚼,抽雪茄煙,品濃咖啡,喝朗姆酒,嘗嘗克列奧爾人最爽口的菜肴。當迷人的“古巴松調(diào)”響起,人們盡情舞動身姿……無不讓人更加眷戀這片美麗的土地。
我們走進一幢七層樓的建筑,這里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的歸棲地,他在這里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22年。它那紅紅的外墻,特別引人注目。
海明威在這里居住的時候,經(jīng)常和漁民一起出海釣魚。歸來都要光顧在碼頭附近的一家餐廳。在這里他結(jié)識了《老人與?!分欣鲜サ貋喐绲脑腿宋锟逅?。
海明威的故居保存著當年的樣子。陳列著海明威用過的東西,在廳堂,掛滿了海明威與朋友的照片,慕名而來的人絡(luò)繹不絕。他們在這里呷口朗姆酒,品嘗克列奧人爽口的菜肴,就像當年美國小說家在古巴時的生活一樣。
在哈瓦那革命廣場,懸掛著格瓦拉的畫像,而他的照片、標語在古巴各地隨處可見。格瓦拉1928年生于阿根廷一個富裕家庭,1954年參加危地馬拉的革命斗爭,1959年,他幫助卡斯特羅推翻巴蒂斯塔的獨裁政權(quán)。1956年赴剛果參加反殖游擊戰(zhàn)。以后,格瓦拉犧牲在玻璃維亞叢林。
人們懷念他,因為格瓦拉是一位英勇的國際主義戰(zhàn)士。
哈瓦那有眾多的歷史紀念碑,給這座古城增添了迷人的魅力。濱海大道上的古巴獨立運動著名將領(lǐng)安東尼奧?巴賽奧、馬克西莫?戈麥斯和卡里斯托?加西亞的青銅雕像,市中心革命廣場上的古巴民族英雄何塞?馬蒂的銅像。
最讓人意外的是,在哈瓦那還有一座“中國城”。遠遠望去,那狹窄的街道口上,豎立著一座鐫有“中國城”字樣的牌樓。牌樓雖然簡陋,但洋溢著古老的中國元素,還是讓人感受到一股親切感。
當年,這里是被販到古巴的種植園做苦力的華工及其后代的聚集之地。據(jù)說,歷史上“中國城”曾經(jīng)燈紅酒綠,是一個繁華的商業(yè)街區(qū),如今,只剩一條窄窄的街道,而在這個“中國城”里其實已經(jīng)沒有多少華人了。
讓我感動而難以忘懷的是,在哈瓦那九號街的廣場上,矗立著一座華人紀念碑。在高18米的紅色圓柱形紀念碑的底座上鐫刻著這樣一行字:“在古巴的中國人沒有一個是逃兵,沒有一個是叛徒?!惫虐腿嗣駴]有忘記中國人民在古巴獨立戰(zhàn)爭中建立的豐功偉績。
哈瓦那的海濱大道是值得去的地方。這里海水有多藍,沒有任何雜質(zhì),清澈得讓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們在踴躍拍照的同時,感受到在熱帶陽光照耀下,北大西洋洶涌的海浪無情地拍打著堤岸,給過往的人們送上清涼又略帶咸味的雨霧。
秋天的哈瓦那,陽光將人烤得黑紅,但哈瓦那人依然喜歡海邊,尤其喜歡美麗多情的海濱大道,在那里接受加勒比海灣陽光、海灘的恩典。沿著海濱堤岸漫步,可以遇到相擁熱吻的情侶,面對大海彈吉它的小伙,悠閑散步的老人和歡快的小孩……這條濱海大道像是一座漫長的“T”型臺,哈瓦那人在這里展現(xiàn)著自己的浪漫、歡樂、激情與憂傷。
教堂、廣場、城堡……漸漸遠去,但哈瓦那海濱大道的浪漫則留在了心里。
在夕陽的映照下,遠處摩羅城堡靜靜佇立在視線的盡頭。這座建于1587年至1597年間的城堡,高聳在哈瓦那灣入口處的峭壁上,城墻高大寬厚,外有寬寬的護城河,內(nèi)有條條幽深的地道。
15世紀末,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后,滿載美洲黃金的西班牙船必定要經(jīng)過加勒比海,這片海域也就成了海盜猖獗的地方。摩羅城堡就是為了抵御加勒比海盜的劫掠而修建的。
歷史上,摩羅城堡曾遭到法國、英國、荷蘭列強的洗劫,已變得面目全非,但遺留下來的12尊大炮和殘垣斷壁仍可以顯示出城堡當年的英姿。如今,這座帶有濃郁意大利建筑風格的城堡,已成為古巴殖民歷史的標志性建筑。
哈瓦那之行,時間短暫,但卻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感受古巴改革開放
沒有去過的地方,就像一本沒有打開的歷史書,里面不知演繹著怎樣的歷史。
古巴之行就是如此。
盡管從小喊著“要古巴,不要美國佬”長大,但對南美惟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還是了解不多,知之甚少。只是到了出訪前后,惡補數(shù)日,才對它有了淺淺的了解。
1953年7月26日,菲德爾?卡斯特羅率領(lǐng)一批古巴愛國青年,攻打巴蒂斯塔獨裁政權(quán)的蒙卡達兵營,打響了古巴革命的第一槍,拉開了古巴人民反對獨裁政權(quán)的序幕。
起義失敗后,菲德爾?卡斯特羅被捕。在敵人的法庭上,卡斯特羅發(fā)表了著名的自我辯護詞———《歷史將宣判我無罪》,義正辭嚴地斥責巴蒂斯塔政權(quán)賣國反人民的罪行。
出獄后,菲德爾?卡斯特羅流亡墨西哥,結(jié)識了阿根廷革命者、醫(yī)生切?格瓦拉。1956年11月25日,菲德爾?卡斯特羅率領(lǐng)游擊隊回國途中,在奧特連省的一片沼澤地里登陸時,遭到政府軍的圍攻,卡斯特羅兄弟和格瓦拉等12人突出重圍,進入馬埃斯特臘山區(qū)展開游擊戰(zhàn)。
從那以后,在卡斯特羅的率領(lǐng)下,古巴人民爭取民主自由的斗爭如火如荼,終于在1959年1月取得革命勝利,在加勒比島上建立了拉美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在哈瓦那,路邊高大的標語牌上寫著這樣的口號:“要么社會主義,要么死亡”。
由于古巴走社會主義道路,佛羅里達海峽對岸的美國長期對它實行經(jīng)濟封鎖。
在經(jīng)歷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之后,古巴宣布進入“和平時期的特殊階段”,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
卡斯特羅在古巴享有崇高的威信。革命成功后,卡斯特羅首先把自家的莊園與農(nóng)場收歸國有。他和普通古巴民眾一道領(lǐng)取微薄的工資,并且不允許自己的任何一個子女做官或者經(jīng)商。
在古巴,青少年穿著政府提供的校服接受免費教育,政府培養(yǎng)了一大批醫(yī)生免費向社會提供醫(yī)療服務(wù),還全面實行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古巴治安狀況良好,這在拉美國家是少有的。在古巴期間,我們能感受到這里人們獨有的幸福感。
但古巴搞計劃經(jīng)濟,對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實行供給制。從大米到黑豆,從肥皂到牙膏等等,數(shù)十種計劃供應品,大約需要化掉他們的30%的收入。
與美國抗爭了近半個世紀的古巴人把經(jīng)濟困難歸咎于美國的長期封鎖。美國的經(jīng)濟封鎖,造成這個加勒比島國約720億美元的經(jīng)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