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租兩部自行車好嗎?”剛剛拐過中央公園的盧比船庫,
兒子韋爾就迫不及待地問。不遠處是—個木板搭的臨時收費亭,外面東倒西歪地擺了很多自行車。一張紙板上潦草地寫著:“童車15美元/小時,成人25美元/小時”。
“不行?!蔽伊⒖谭磳?。二年級的韋爾剛學會騎自行車,而且他以前沒到過大城市。顯然不知道紐約中央公園和家鄉(xiāng)小鎮(zhèn)的街心花園有天壤之別。這里到處是人,慢跑的。遛狗的。散步的,他們不會歡迎一個小屁孩兒和他跌跌撞撞的自行車。別人說不定一眼就能看出我們是外地人——而且還是從小地方來的。
然而兒子失望的表情讓我覺得很內(nèi)疚,畢竟這次旅行的目的是慶祝他8歲生日?!斑@里不適合騎車?!蔽冶M量讓自己的話聽起來通情達理?!澳汶y道不想去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嗎?那可是游客不能錯過的景點。還有百老匯、第五大道、時代廣場、帝國大廈……”
“可是我只想騎自行車。媽媽。您就答應了吧!”小家伙拉著我的手,使勁扭動著身體。孩子們對旅游的概念似乎跟大人不同。到目前為止,偌大的紐約城吸引我兒子的只有兩個地方:反斗城玩具店的櫥窗——周六上午他在那兒看了三個小時的“生化戰(zhàn)士”展品;酒店花園里的一座假山——他用周六整個下午的時間在上面爬來爬去。至于那些旅游雜志推薦的風景名勝,我們一處也沒去。
但是。我有什么可抱怨的呢?這個周末屬于韋爾,我的職責是為他提供樂趣而不是增加束縛,只要他高興就好了。想到這兒,我改變了態(tài)度,“OK,咱們現(xiàn)在就去租車?!?/p>
交過錢,我們挑出兩輛自行車,藏土租來的舊頭盔。一次特殊的旅行開始了。路上的人果然很多,每次看到韋爾左右搖擺,或者偏離自行車道,我都緊張得不敢喘氣。還好,除了有一次險些撞到兩個站著聊天的女士外,兒子沒惹什么禍。
經(jīng)過藝術(shù)博物館的時候。我大聲說:“快瞧啊,韋爾。前邊就是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能看出金字塔的輪廓呢!”但小駕駛員正在全神貫注地騎車。幾秒鐘后,兒子目不斜視地從這個著名景點旁邊沖了過去。
騎滿整整一小時,我們回到了租車車?!斑@條車道有多長?”我問店員?!?·1英里。小伙子,你真不賴?!彼牧伺捻f爾的后背?!安凰闾L,就是人多。”韋爾作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但我能看到他眼睛里閃動著興奮和自豪的光芒。
第二天,在坐飛機回家的路上,我問兒子:“紐約城里你最喜歡哪兒?”
“中央公園的自行車道,”他不假思索地說,然后又加了一句:“謝謝你,媽媽。”
我笑著靠在座椅上,幸好當時沒逼他去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我知道,等韋爾長大以后。這次紐約之行會變成一份珍貴的記憶——即使它不包括任何風景名勝。
(摘自《環(huán)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