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fā)德
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有人喻之為,貓子吃烏龜不知怎么下爪。問題的癥結何在?我想,很大程度在于:一在語文教學淡化語法的總背景下,師生閱讀整體意識和宏觀視野缺失或忽視;二不得其法??忌庾x現(xiàn)代文時,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急功近利地肢解文章,理解往往流于片面;或方法僵化,大多采用單一的結構層次分析法。
而“線索縱貫法”則有利于從整體把握入手,由宏觀到細部地破解現(xiàn)代文。
線索又稱文脈、意脈,是作者聯(lián)綴全部材料的紐帶,是維系文章內(nèi)部層次及相互關系的橋梁,是作者行文思路的軌跡。線索網(wǎng)絡全文,讀者必須整體閱讀,宏觀把握全文才能抓住它。線索有復線及單線之分。復線有平行式、明暗式、縱橫式或經(jīng)緯式幾種。如《包身工》使用復線(包身工一天生活的經(jīng)或縱線:凌晨四點一刻——四點半——五點至下午六點;包身工制度罪惡的緯或橫線:產(chǎn)生——發(fā)展——結果)。單線有幾種:時間線, 如《合歡樹》(十歲——二十歲——三十歲——過了幾年——幾年前——未來有一天);空間線,如《夕陽透入書房》(06廣東卷)(窗臺——桌面——桌面以上空間——書架);游蹤線, 如《在山陰道上》(06湖南卷)(早上北山下——中午紹興城——下午回來的路上);物件線, 如《囚綠記》(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人物行為線, 如《貝多芬:一個巨人》(05湖南卷)(客人見貝多芬的傭人——客人初見貝多芬——客人與貝多芬交談——客人與貝多芬共進晚餐);情感線,如《爐火》(07遼寧卷)(感傷——感動——感奮);等等。
線索縱貫法的關鍵在于閱讀時善于找出彰顯線索流程的詞句,形成一定的關節(jié)點,而后以關節(jié)點為核心向外輻射,確立片段意識, 進而理清材料間關系,把握文意及寫法。
如陸蠡《囚綠記》閱讀,其提綱如下:
《囚綠記》是一篇寫景狀物散文,以常春藤綠枝條的生命歷程變化寄寓情思,選材和情思顯得單純集中,形神兩聚。它以景物“綠”為線索: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因此,閱讀本文應以“情思”為統(tǒng)帥,以線索為樞紐展開:第一、沿著線索,文章結構層進,綠的生命和作者情思同步變化,物我互現(xiàn)交融;第二、沿著線索,綠的形象得以塑造。對于綠的形象塑造,文章既作實在的細描,繪形繪聲繪色,重形似;又以擬人、比喻、排比、敘議結合等手法進行想象虛化,賦“綠”以人格人情,重神似。綠是美的,“伸開柔軟的卷須”、“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 “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綠是生命、希望和快樂的象征:“綠色是多寶貴??!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本G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征:“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籠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綠是柔弱的,離開陽光就“失去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的孩子”。綠是倔強的、堅貞的:“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枝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zhí)?。 彼恰坝啦磺诎档那羧恕?。這些形象特點是綠的形象由形似向神似虛化,向情感過渡的中介。第三、沿著線索,作者的心態(tài)和表層情感也發(fā)生了變化:始而欣喜,繼而魔念生長而囚綠,最終放生又懷綠??梢哉f綠的形象隨作者對它的心態(tài)和表面情感同步變化。這背后的驅(qū)力是什么呢?驅(qū)力是作者的深層情感。為挖掘作者的深層情感,我們須對文本作“知人論世”地閱讀。作者寫此文時正值日本大規(guī)模入侵中國,北平業(yè)已淪陷,當時的中國對個人和民族而言均是“人間地獄”。面對國難家愁,作者想到,個人民族的命運就像綠的生命一樣 ,雖遭囚禁但永不屈服。所以,作者寫作此文是巧妙地借愛戀綠色——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寫對光明自由生活的愛和對窒息我們民族生機的日本強盜的恨。這種愛和恨統(tǒng)領著綠的形象,使其表現(xiàn)出多種特點,又使作者的心態(tài)和表層情感經(jīng)歷變化。
以“線索縱貫法”從宏觀到局部讀懂了全文及局部,則無論如何設題,其解答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作者通聯(lián):福建省永定縣坎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