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國
一、 讀圖時代:是將幼稚進行到底,還是培養(yǎng)有思想的受眾?
這個時代是世界被以圖像的方式把握的時代。面對紛雜的信息,我們的目光停留的時間越來越短,因而,視覺符號生動的形象、淺顯的表意,要比文字和聲音更能在短時間內(nèi)吸引受眾。圖形、圖像逐漸成為當代青少年課外閱讀的主體內(nèi)容。許多事實表明,“讀圖”影響學生的閱讀品質(zhì),使他們的思想幼稚化,逐漸丟失了生命體驗的悟性,影響了價值判斷的正確性。
但如果審視一下“讀圖時代”的圖畫,其特征之一便是現(xiàn)實性。雖然不再直接寫生于具體的生活,而是和公眾圖像構(gòu)成直接對應關系,但作品本身所關注的無疑是現(xiàn)實,用一種貌似膚淺的文化圖像對應了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其實,“讀圖”也能表達深刻思想,也可以成為一種視覺思維的方式,從現(xiàn)在社會發(fā)展的狀況來看,可能成為未來非常重要的發(fā)掘人的潛能的方式。有專家指出:“當讀圖之風囂張狂熱之時,言語創(chuàng)造和言語生命更顯得尊貴。語言文字是存在的家,是人的思維和精神創(chuàng)造永恒的載體?!币虼耍覀冃枰氖强茖W訓練學生讀圖的能力,逐步增強學生讀圖的深度,培養(yǎng)更多高品位、有思想的受眾,而圖文結(jié)合的讀圖作文不失為一條比較好的途徑。
今年4月某日看著案頭的《讀者》雜志(2008年第9期)封面,那獨特的構(gòu)圖、紛繁的圖像信息、耐人尋味的主題,讓我心頭不覺一動,何不讓學生讀圖寫一篇文章呢?于是擬題如下:
走進圖畫的同時,不僅接觸圖像呈現(xiàn)的世界,也能喚起我們內(nèi)心的體驗。讀圖,讀人,讀社會,也讀自己的內(nèi)心,面對《讀者》的封面(見附圖),你會有所思,有所感,請用你的筆記錄下來,文題自擬,體裁不限,600字以上。
《讀者》這幅封面圖畫原題為“思想者”,同學們在讀圖作文的同時,在思與詩文之間觸及生命存在的本義,同時也豐富了我們對于作文本質(zhì)的認識,并進而探究作文指導過程中的合理因素。
二、案例剖析:透視作文指導過程的高效因素
1.系列訓練,循序漸進。
“讀有‘讀法,寫有‘寫法,聽說有聽說的方法,語文教學決不是無‘法可依,無‘章可循,沒有規(guī)律可言的。因此,這種訓練不能是‘多多益善的機械重復,也不是缺乏序列的盲目訓練,而需要有一套符合學生認識規(guī)律和漢語文特點的學習方法作指導。”(倪文錦《實現(xiàn)課程標準的基本思路》)讀圖作文是一項極富挑戰(zhàn)意義的寫作活動,首先在于“讀圖”的難度已大于“讀題(作文題)”,其圖像的符號意義多元開放,確立一個準確合理的觀察視角,在把握圖像信息的同時,要運用聯(lián)想、想象甚至是直覺,豐富自己的內(nèi)心體驗,調(diào)動生活積累,運用恰當?shù)难哉f方式,才能完成這一創(chuàng)造性寫作任務。我設計了下列步驟:
①讀圖命題(整體感知畫面,初步概括畫面主題)
②描述畫面(細讀畫面信息,練習有序描述畫面)
③讀圖隨想(發(fā)散思維訓練,練習運用議論發(fā)表觀點)
④讀圖賦詩(追求創(chuàng)意表達,練習寫作小詩)
⑤讀圖技巧(歸納讀圖技巧,反思讀圖經(jīng)驗)
⑥讀圖作文(提升讀圖品質(zhì),訓練綜合寫作能力)
上述設計由觀察到思考、寫作,由分項訓練(擬題、描述、說明、議論、寫詩)到綜合寫作,由易到難,學生在螺旋式訓練中逐步提升讀圖寫作能力。
2.“思”的孕育,提升品質(zhì)。
不少國家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寫作是思想者和學習者雙重參與的過程。學生的寫作活動,是學習過程,但不是簡單地模仿,也不是被動地學習,而是思想?yún)⑴c的過程?!白x圖作文”的第一要義便是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
訓練的第一步是“擬題”,即根據(jù)圖畫內(nèi)容命名,并說明命名的緣由。學生為《讀者》封面擬題如下:《當物質(zhì)包圍精神時》《我思故我在》《文明因思考而存在》《腦納萬物 有思乃多》《思想的蘆葦》《沉思中的紛繁》《心靈的桎梏》《迷失的思想者》《累》《靈感——創(chuàng)造的源泉》……這幅圖原題為《思想者》,顯然學生的標題很富有創(chuàng)意,展示了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在寫作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思維訓練,在寫作結(jié)束還要引導學生反思,進行自我審視。這樣不僅可以總結(jié)寫作技法,還能加深學生的思想認識。下面是兩位學生完成習作后的反思感言:
不同的人看相同的圖,會有迥然不同的感受;相同的人看相同的圖,也是一樣。因為人既有情感泛濫的,也有冰冷堅硬的。欣賞一幅圖,我注意的是質(zhì)感和創(chuàng)意。這幅畫沒有水墨畫的粗獷與簡約,也沒有油畫的細致入微,有的只是思想。這便已經(jīng)夠了。思想是燭照人的火把,思想也是一幅圖的最終價值。(劉建宇)
讀圖就是在讀文章,就是在讀人的靈魂。讀文章需要抓住中心句思考文章主題,讀圖也是如此。但圖片的主題更蕪雜,更深刻。有時,一幅有內(nèi)涵的圖片,反映的就是人的內(nèi)心世界。帶著思考去細細品味,圖片便成了一面能照射到人的靈魂的鏡子。(王栗宜)
誠如錢理群先生所言,人正是通過說與寫,將自己朦朧、模糊的思想明晰化,對零星、殘缺的思想片段進行修正、補充、發(fā)展,使其相對完整化與邏輯化,并將紛繁、無序的思想系統(tǒng)化、有序化,總之是將原初的、處于相對粗糙形態(tài)的思想外化為精美的語言與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為一種文化。
3.多樣表達,“詩”意無限。
如果說“看圖”僅僅意味著主體對于圖畫的靜態(tài)觀照;而“讀圖”則是主體與圖畫之間的相互對話,讀者“讀圖”的同時,圖畫也在審視讀圖者?!耙曈X的這種交互性質(zhì)比口頭對話更為根本。而對話,常常是一種以言語呈現(xiàn)此一交互關系的嘗試:試圖解釋——無論以隱喻還是直白的方式——‘你如何看事物的,并試圖發(fā)現(xiàn)‘他如何看事物的?!保s翰·伯格《觀看之道》)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美麗獨特的思想,必須借助豐富的表達方式,才能使文章骨骼勻稱,血肉豐滿。因此,針對初中學生的寫作能力現(xiàn)狀,應先進行表達方式的單項訓練:描述畫面(說明、描寫),讀圖隨想(議論)。下面兩位同學的隨想立意深刻,表述生動精辟:
思想者的困惑更是這一時代的困惑。當我們一味地追求物質(zhì)豐富的同時,卻忽視了思想精神的存在。于是精神財富便被棄于心房的一隅,落滿塵土,暗淡無光。面對堆積如山的物質(zhì)財富,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生愈發(fā)地空虛……(夏禮煒)
看完了這幅圖的感受,只有一個“亂”字:各種充滿時代感的物體充滿了整個版面,這些好東西,帶給我們的除了物質(zhì)生活的優(yōu)越,還有什么?缺了和諧的因素,時代越上了快速前進的軌道,幾乎失去了前進的方向。沒有了自然的時代,沒有了豐富精神世界的時代,一切都好似違背了生活的規(guī)則,人們向著“更高、更快”的目標而努力,何時能夠停下前行的腳步?何時,思想者才會放下托著腮幫的手,開心地微笑?……(袁瀟)
為了讓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表達,我又嘗試讓他們圍繞圖畫寫小詩。我引用了幾米繪本中的圖畫與詩歌《疲憊人生》作為示范,然后讓學生創(chuàng)作。下面是學生的詩作:
晨曦里,瘋狂的大腦在飛轉(zhuǎn)/月光下,靜默的心靈被囚禁/何時,不再……/一不小心,卷入思想的大潮中,也落入了深淵/等待,那時……/當思想在幽深的暗藍中融化/心靈便能掙脫桎梏/在月光下歌唱(夏蕓《心靈的桎梏》)
環(huán)繞的手臂/余溫依舊/繁瑣的思維/物欲橫流/記憶的畫面/欲說還休
夢幻的底色/涌動著物質(zhì)的洪流/擎起時代的花蕾/沉默地思索/意念在伸手……(梁尚文《欲說還休》)
三、追求高效:探究作文教學指導的優(yōu)化
1.漸悟:作文教學指導高效的基點。
羅蘭·巴爾特說:“寫作本身乃是一種悟,悟是一種強烈的地震,使知識或主體產(chǎn)生搖擺:它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言之境?!?言語素養(yǎng)的綜合性特點,決定了教師導悟下的學生自悟,是一種“漸悟”,而不是“速悟”。作文教學的高效不在于教師的“金手指”一點即通,而在于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主體意識的喚醒,寫作經(jīng)驗的積極投入,漸入佳境,妙筆生花。因此,我將課內(nèi)限時寫作與課外自由作文相結(jié)合,課內(nèi)進行單項訓練2課時(讀圖擬題、描述說明、發(fā)表議論、創(chuàng)作小詩),課外綜合寫作,第2周交流評講。課內(nèi)習作有利于學生之間交流借鑒,課外寫作空間開放有利于學生展示自我才情;時間的間隔有利于思維的條理化、清晰化、深刻化。
2.精要:作文教學指導高效的關鍵。
寫作是一種最具個人化特征的精神生產(chǎn)活動,與教學的集體性、規(guī)范性、規(guī)格性的培養(yǎng)模式相抵觸。寫作能力須在實踐中領悟。作文教學設計不在于過度指導,而在于精要適用。
本案例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明確寫作目標——分點寫作訓練——隨機交流指導——課后綜合寫作——批閱交流反思。無論是學生課外自主寫作,還是課內(nèi)在教師指導下的寫作,應留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聚精會神,靜心動筆。整個訓練的流程,要點清晰,步驟合理,幾乎不需要教師的指導,重在寫作過程中學生、習作文本、教師之間的多重對話交流,在寫中悟,在寫中交流,在寫中反思。因為寫作(尤其是文學寫作)是一種直覺的過程,可以促進和刺激而“不能真正教給”。教師在作文過程中所進行的階段指導,有時還可能干擾寫作過程,甚至剝奪了學生產(chǎn)生和發(fā)展個人思想的權利。
3.反思:作文教學指導高效的生長點。
寫作的提高須靠“自悟其理法”,“自求得之”,不是靠知識的“授受”(葉圣陶語)。因此強調(diào)寫作實踐反思的重要性,可以從學生與教師兩個維度進行思考。
學生:讀圖反思——分點寫作——交流評議——課外自主寫作——交流評價——作后反思;
教師:課前反思——設計作文教學方案——課堂實施指導——批閱評價習作——教后反思。
學生從讀圖反思(與圖畫對話、與自我對話)開始,通過歷時兩周的寫作實踐,在書寫自己習作的同時,閱讀同學的習作,參照讀圖、寫圖的體驗,然后進行反思,這樣,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寫作的技巧,更有許多超出寫作的感悟,這樣的反思往往接近寫作的本質(zhì),觸及生命的內(nèi)核。
教師的反思基于課前學情的把握及訓練目標的調(diào)控,通過課程實施的具體操作,以及學生寫作過程及習作透露的信息,對于整個流程的系統(tǒng)反思,不僅會刷新教師教學設計前的認識,更會生發(fā)作文教學機智的火花,而這些火花稍縱即逝,只有通過反思,才能提升語文教師作文教學的智慧,這一點尤為重要,卻往往被許多一線教師忽視。
[作者通聯(lián):江蘇翔宇教育集團寶應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