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發(fā)表于2001年的《歷代狀元知多少》一文所提供的歷代狀元統(tǒng)計數(shù) 進行了 補充修正,歷代應(yīng)有狀元總數(shù)原為886人,現(xiàn)為914人;歷代可考知姓名的狀元原為674人 ,現(xiàn)為682人;多少知道一點生平事跡的原為507人,現(xiàn)為531人。
[關(guān)鍵詞]歷代;狀元;狀元數(shù)
[中圖分類號]G529[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8)06-0059-06
筆者2001年曾寫過一篇《歷代狀元知多少》[1],發(fā)表后被廣為轉(zhuǎn)載。也有學(xué)者跟 筆者討論 過唐代分場考試的榜首以及莫宣卿、施肩吾、朱善等人算不算狀元等問題,筆者仍然堅持 原來的看法:唐代分場考試的榜首不能算狀元,只能稱分場榜首;莫宣卿、施肩吾、朱善等 人也不是狀元。不過,通過近幾年的研究,筆者在狀元資料方面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與思 考,原來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有所變更。
一、歷代應(yīng)有狀元數(shù)
原來統(tǒng)計的應(yīng)有狀元總數(shù)是886人:其中,唐代252人,五代121人,宋代118人,遼代57人, 金代74人,西夏1人,偽齊2人,元32人,明89人,清代114人,大西4人,太平天國22人[1]。經(jīng)過進一步研究后,筆者對西夏科舉資料有新的發(fā)現(xiàn),其狀元數(shù)需要重新酌定,還有明玉珍 的大夏政權(quán)也開過進士舉,當(dāng)時忽視了。
西夏,據(jù)《西夏書事》、《宋史》、《金史》、《西夏史稿》等,亦有進士舉,而且頗受重 視,進士出身的人也都能得到重用。其具體考試次數(shù)未見記載,但首尾兩次開考的時間是有 記載的,筆者據(jù)同時的宋、金兩個政權(quán)的科舉考試情形推測,西夏大約舉行進士考試27次, 應(yīng)約有狀元27名。元末明初,還有一個農(nóng)民起義政權(quán)——明玉珍在重慶建立的大夏,它也實 行過科舉。大夏國 的創(chuàng)建者明玉珍跟朱元璋是推翻元朝統(tǒng)治的“戰(zhàn)友”。 明《太祖實錄》、《明史?明玉珍 傳》、《明玉珍與大夏國》、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十四冊)等都提到大夏政權(quán)在明朝建 立前夕曾開科取士,也產(chǎn)生過狀元,但目前筆者所能見到的所有書本的、網(wǎng)絡(luò)的“狀元錄” 、“狀元譜”均遺漏了大夏狀元。大西舉行進士考試2次,產(chǎn)生狀元2人[2]。
這兩個政權(quán)共約29名,其中西夏有1名已計入原來統(tǒng)計的886名中,因此歷代應(yīng)有狀元數(shù)現(xiàn)更 正為914名。
二、歷代可考知姓名的狀元數(shù)
原來公布的可考知姓名的狀元為671人,僅知其姓的3人,共674人。其中,唐代151人(含1人僅知其姓),五代32人,宋代118人,遼代56人,金代61名(其 中1人僅知其姓),西夏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偽齊2人,大西2人,太平 天國17人(其中1人僅知其姓)。這些人的具體姓名都分別收在筆者的6部拙著的各代“狀元 譜”里 這6部拙著均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唐代狀元奇談?唐代狀元譜》(2002)、《五代狀 元奇談?五代狀元譜》(2004)、《宋代狀元奇談?宋代狀元譜》(1999)、《遼金元狀元 奇談?遼金元狀元譜》(2000)、《明代狀元奇談?明代狀元譜》(2004,2版)、《清代 狀元奇談?清代狀元譜》(2004,2版)。。
1.新找出唐代狀元4人
長慶元年杜詩禮[3](P183-184),[4](P781)、貞觀五年賈統(tǒng)[4](P15)、 貞觀七年姬溫[4](P17)、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李岑[5]。
杜詩禮(790?~850年?),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字號、生卒年均未詳。出生世代 官宦 之家。祖父杜孝輔官至大理丞;父杜清官至檢校員外郎;兄杜詩仁官至吉州刺史。杜詩禮于 長慶元年(821年)奪得進士科第一。該年由禮部侍郎錢徽知貢舉,原來取士33人,后由中 書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誥白居易復(fù)試其中14人,黜落10人,實取23人。賓貢進士新羅人 金云卿亦于此榜及第。杜詩禮奪魁后,事跡不顯,有關(guān)情形待考。[3],[4](P78 1)
賈統(tǒng)于貞觀五年(631年)辛卯科奪魁?!兜强朴浛佳a正》卷一第15頁引用周紹良藏拓本《 唐代墓志匯編》曰:“顯慶元年(656)七月二十七日《唐故并州太谷縣尉賈君(統(tǒng))墓志 銘》云:‘君諱統(tǒng),字知人,平陽人也。……年甫十八,為大使李靖所舉,待詔金馬,擢第 云臺,名冠褒然,策標(biāo)稱首,授文林郎。賈統(tǒng)卒于顯慶元年(656)六月。年四十三。則 其十八歲時為貞觀五年。意《墓志》所記,其當(dāng)為進士科之稱首。亦見張補(即張忱石)《< 登科記考>續(xù)補》(上、下)(注:載《文獻》1987年第1、2期。)?!惫P者贊 同其“稱首”之說,亦即賈統(tǒng)為貞觀五年狀元。[4](P15)
姬溫貞觀七年(633年)癸巳科奪得13名進士之首?!兜强朴浛佳a正》卷一,第17頁載:“ 《補遺》冊三,第434頁,上元三年(676)正月二十二日《大唐故朝散大夫守昭陵令護軍姬 府君(溫)墓志銘并序》云:‘公諱溫,字思忠,河南洛陽人也?!H師博喻,敬業(yè)研機 。文絢詞林,學(xué)該議圃。……貞觀七年,明揚仄陋,爰應(yīng)招弓之禮,方申觀國之才。祗問甲 科,先登榮秩,蒙授承奉郎。董仲舒之稱舉首,陳仲躬之處高名。望古而言,實為連類。 ”筆者認為“先登榮秩”、“稱首”等語已表明他就是狀元[4](P17)。
李岑為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己卯科進士狀元,《登科記考補正》卷八,第335頁已明確標(biāo) 出,而該頁進士程諫(程元諫)后的注文引《浯田程氏宗譜》確有“程元諫……開元二十七 年侍郎崔翹下擢進士第”、“狀頭李岑”字樣,當(dāng)屬可靠[4](P335),[5-8]。
2.新找出五代狀元2人
郎粲,章文谷。
用“颶風(fēng)搜索通”搜索,可發(fā)現(xiàn)介紹、分析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的網(wǎng)頁有幾十個,幾乎都 提到圖中有個穿紅衣、戴方巾的年輕人為“狀元郎粲”[9,10]。
章文谷也是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的?!墩率霞易寰W(wǎng)》載有章壽發(fā)《章氏狀元》一文,說章文谷是南唐庚 午科(北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狀元,并引南唐著名文臣喬匡舜所撰《太傅公傳》為證 。同網(wǎng)《功名榜?五代十國》、《章氏世系圖譜》、《一至五世列祖?太傅公偕十五子七十 一孫》,余干同鄉(xiāng)會網(wǎng)站《余干人》所刊風(fēng)云《余干章氏——名門望族》亦都稱章文谷為南 唐 狀元。 《十國春秋》等常見史書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章文谷中狀元之事,但我們寧可信其有 。原因有三:其一,不僅上述網(wǎng)絡(luò)資料跟文獻資料凡兩者皆有的部分都基本吻合,而且與網(wǎng) 上介紹章文谷為狀元成系列文章所涉及的章得象、章忄 等該族歷史名人的事跡也跟文獻資料 相合,可見這些網(wǎng)絡(luò)資料是忠于史實的,可信度較高;其二,章家在南唐頗為顯貴,其子孫 都有條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數(shù)十個孫子中出一個文才出眾的完全可能;其三,五代直至宋 初都跟唐代一樣,科舉考試的錄取與名次排列不全靠考卷質(zhì)量,有時甚至主要靠聲譽、影響 與后臺,正如王士禎所說:“唐人最重進士科,然主司、舉子關(guān)節(jié)交通,不以為怪,乃至宗 族子姓,亦不回避。如沈尚書主春闈,其母曰:‘近日崔、李侍郎皆與宗盟及第,汝于諸葉 中擬放誰耶?曰:‘莫如沈先、沈擢。母曰:‘二子早有聲價,科名不必在汝。沈儋孤 寒,鮮有知者。絢不敢違母命,遂放沈儋及第。是以朝廷名器為宗族之私 恩也。”[11](P219)章文谷僅明文記載的就有兩個在南唐做高官的伯父,《 章仔鈞傳》中的“多至顯官”、《 練俊傳》中的“皆躋顯貴”等記載表明,章文谷想爭第一,朝中還有其他眾多援手,這對他 奪魁都是極為有利的[12]。
3.新找出西夏狀元2人
高岳、高智耀。
據(jù)《西夏書事》卷42記載:“寶慶二年、夏乾定三年……三月,策士,賜高智耀等進士及第 。 ”照慣例,賜某等進士及第,則某人就是該科狀元,寶慶二年(夏乾定三年)是公元1226年 ,這次考試也是西夏最后一次科舉考試。
通過查找高智耀的生平,我們又發(fā)現(xiàn)他的高祖高岳也是西夏狀元。虞集《道園類稿?龍興路 東湖書院重建高文忠祠記》載:“公諱智耀,字顯道。曾大父西夏進士第一人。大父,大都 督府尹。考諱惠德,中書右丞相。”
《西夏書事》、《元史》、《欽定續(xù)通志》等多種記載都說當(dāng)右丞相的名良惠,是智耀的祖 父,這里說是“考”,名惠德;《寧夏古代歷史紀(jì)年》也說:“西夏人高智耀,其祖高良惠 是夏國李德旺時的右丞相?!绷蓟菥烤故侵且娓高€是父親呢?
脫脫(1314-1355年)于至正三年(1344年)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 裁官時,虞集(1272-1348年)尚在世,是《元史?高智耀傳》在前,還是虞集的《龍興路 東湖書院重建高文忠祠記》在前還難說,當(dāng)然也不一定在前的就可靠。但是《欽定續(xù)通志》 、《明一統(tǒng)志》、《大清一統(tǒng)志》、《西夏書事》等都是著名學(xué)者編定的,此處他們都沿用 《元史》的說法,筆者覺得還是《西夏書事》、《元史》等幾部書的說法較為合理,那就是 祖父。
《西夏書事》卷37有記載說:“乾道元年、夏天盛十七年春正月,使賀金正旦。使人為武功 大夫訛羅世、宣德郎高岳。岳官至樞密直學(xué)士,歷世通顯,至孫良惠為夏國相。”可見高智 耀這位曾為“西夏進士第一人”的先人就是高岳。
據(jù)《明實錄類纂》(文教科技卷)、《明玉珍與大夏國》、滕新才《明玉珍及其大夏國本末 》(下)可知,大夏政權(quán)的兩名狀元姓名都有記載:董重璧(或作董璧、重璧),龐百里 [2]。
不少網(wǎng)絡(luò)“狀元譜”都說李安為金代狀元。[13,14]編檢《四庫全書》只有這樣一 條記載:
“李安,舊志:‘襄垣人,天圣中三元,翰林學(xué)士。天圣共九年,二年省元吳感 、狀元宋 郊,五年省元吳育、狀元王堯臣。八年省元歐陽修、狀元王拱辰;無李安名?!?sup>[15] (卷65)另有一條記載說:“襄垣縣……金學(xué)士李安墓在合河村,子元尚書 、隴西伯嗣訓(xùn)╈輟![15](卷172)這兩個李 安時代相去甚遠,被硬捏成一人,而定為金代狀元,筆者認為頗不妥 。
另外,章宗承安五年(1200年)辭賦狀元原來筆者認為是閻詠,應(yīng)該換成武天佑,閻詠并非 狀元,而是當(dāng)年經(jīng)義進士的第28名。具體考證見拙文《“陵川七狀元”考證》[16]。
總之,目前歷代已知姓名的狀元有679人,僅知其姓的3人,共682人。較原來增加8人。
這種研究進展十分緩慢。
三、多少知道一點生平事跡的狀元數(shù)
歷代狀元生平資料的搜集這些年有較大進展,這里不談其他進展,只談歷代狀元中除了 知其姓名與奪魁年,還或多或少可找到一些生平資料(或家世,或生年、卒年,或職任,或 著述)的,即實現(xiàn)零的突破的,原來是507人。其中,清代114人(全部),明代87(差2人 ),遼金元分別只有22人、37人、13人,宋代113人(缺5人),五代僅17人,唐只有92人, 西夏1人,大西1人,太平天國10人?,F(xiàn)在是531人,增加了24人,各朝代進展情況不一,其 中:
唐代新增11人:上述唐代新近找到姓名的4人都可算有點生平資料,另外,狄慎思、苑論、 楊纮、李億、崔諤、崔詹、羊襲吉都有零的突破。這些資料待唐代部分再版時筆者 都將收進去。
李岑歷任京兆府兵曹參軍、工部員外郎、宋州刺史 (注:《登科記考補正》卷八,總第335頁借引文表明:他不可能于天寶中任宋州刺史,說是“ 升遷似亦不致如此之速”,但認為他任工部員外郎,有賈至制書,“時代均合”。筆者覺得 ,李岑任宋州刺史是乾元二年(759年)前后的事,離奪魁已20年左右,由員外郎外放州刺 史應(yīng)是順理成章的。)等職,其它事跡待 考?!度圃姟繁4嫫湓?首[5]、《文苑英華》錄存其詩2首[6]。
狄慎思,我們得知他早年即長于文筆,及第前曾撰《唐故朝散大夫太原府太谷縣王公(澈) 墓志銘并序》,署“鄉(xiāng)貢進士狄慎思述”,可見其家并非當(dāng)朝勢要,或為地方權(quán)豪[ 13](P361)。
苑論,已知其祖父苑咸早慧,有大志,由張九齡表薦,開元中獲制舉出身,起家太 子校書, 官至中書舍人、集賢院學(xué)士、安陸郡太守;父苑籍,大歷中,授河南府伊陽縣尉,不幸早世 。苑論后官至朝議郎、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賜緋魚袋。曾為其祖父去世撰《唐故中書舍人 集賢院學(xué)士安陸郡太守苑公(咸)墓志銘并序》。其弟苑詢、苑讠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新唐書?楊纮傳》可得知楊纮的家世:祖父楊潤官至國子祭 酒,封湖城公;父楊侃官至白水令;兄楊縝,弟楊繪、楊綰。楊綰代宗朝官至宰相。
《聞奇錄》有記載說:“羊襲吉,狀元。之子少時庭中乘涼,忽見天開。其內(nèi)云霞氵合,綜合現(xiàn)在得到的資料可為他寫出小傳:
李合(798~843年),延唐(今湖南寧遠縣)人,出生 于世代官宦之家。曾祖李懷讓官至御 史中丞,贈兵部侍郎;祖李揖官至戶部侍郎、同州刺史、山南西道采訪使,贈戶部尚書;父 李嚴(yán)官至樂平縣尉;岳父裴溱官至大理評事。李合早慧 而志向遠大,15歲即以生物為己任。 初授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陽市)參軍,頗受河南尹韋弘景賞識,韋除東都留守,奏為大理評 事府吏。大和六年(832年)溫造任河南節(jié)度,奏為掌書記,八年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里行,溫除御 史大夫,又奏為監(jiān)察御史。九年因事貶為端州員外司戶。開成三年(838年)十二月,移朗 州司馬。四年,嶺南節(jié)度使盧鈞奏為副經(jīng)略使,五年十一月除賀州刺史,會昌二年十二月( 843年元月)卒于任所[3](P194-199)。
李億(828?~888年?)字子安,籍貫(注:李致忠《魚玄機及其詩集》認為李億為山西人,梁超然《魚玄機考略》據(jù)溫庭筠《送李億 東歸》詩,認為李億有較大可能是江浙人,均錄以備考。)、生卒年均待考。大中十二年 (858年)戊寅科狀 元。該科由中書舍人李藩權(quán)知貢舉,共取進士30人。李億及第后,曾為河?xùn)|節(jié)度使劉潼(咸 通四至七年,即公元863~866年在職)幕僚,隨后曾任職鄂州(州治在今武漢市),見于記 載的職銜有補闕、員外郎等 (注:《唐才子傳》、《北夢瑣言》、《唐詩紀(jì)事》、《山水小牘》等皆稱李億為補闕,然魚玄 機有《寄李億員外》(或作《寄鄰女》)詩一首,當(dāng)是李億娶魚玄機時任職補闕,后來升為 員外郎了。)。一度娶晚唐著名女詩人魚玄機為妾,情 感甚篤,攜之到過河 東、鄂州。后因其妻不容,約于咸通六年(865年)離異,將魚送入長安咸宜觀為道士,九 年(868年),魚因情妒笞殺侍婢,被京兆尹溫璋處死。她此時尚不足30歲。李億跟晚唐著 名詞人溫庭筠有交往,溫庭筠有《送李億東歸》詩。其他事跡待考[19,20]。
唐末崔諤、崔詹是排行相鄰的兄弟狀元,出身于世家大族,祖籍清河?xùn)|武城(西漢置,治所 在今河北清河縣東北,西晉太康中改為武城縣),后定居洛陽縣(治所在今洛陽市,1955年 廢)陶村。曾祖崔稱任尚書戶部員外郎。祖崔植任商州防御判官、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贈 尚書戶部員外郎。父崔承弼任河南府士曹參軍,贈尚書戶部郎中。他們都受得了良好的教育 。老三崔諤(861?~899年?)字號待考。乾寧三年(896年)丙辰科狀元。該科由禮部侍 郎獨孤?lián)p知貢舉,共取進士12人。崔諤奪魁僅兩三年,取得官職即卒,才華未能顯現(xiàn),幾 乎沒有什么影響[21]。
老四崔詹(863~927年)亦于天趟哪輳907年)在唐代最后一次科舉考試中奪得進士之魁 。奪魁后,由唐進入后梁、后晉,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xué)士、戶部郎中知制誥等職,兼 賜銀章、加金紫。辦事敏速,出入慎秘,有長厚之譽。晚年喪子,哀痛而卒,享年65歲[21]。
五代新增2人:張確,章文谷。
張確,福建沙縣崇信鄉(xiāng)德星里(今沙縣高橋鎮(zhèn)高橋村)人。自小才藝出眾,詞學(xué)蜚聲鄉(xiāng)里, 于南唐后主末年奪魁,其時為宋開寶八年(975年;當(dāng)時南唐奉宋正朔)。正逢村里建橋, 鄉(xiāng)親因張確高第而取“高”為橋名和村名。張確奪魁后,授職文林郎,守秘書省校書郎。宋 紹定年間,知南劍州兼招捕使陳韋華發(fā)布文告,將張確所在鄉(xiāng)崇信鄉(xiāng)改為翔鸞鄉(xiāng),德星里改 為化龍里,本戶徭差并與蠲免[22]。
章文谷(940?~1000年?)福建浦城人,其祖父章仔鈞(868~941年)、祖母練?。ā翱?”原文作“雋”——筆者;872~953年,或曰873~952年)都是五代時的名人,其父章仁徹 仕南唐,曾以檢校工部郎中任建州節(jié)度推官,后官至參知政事,拜尚書右仆射、觀文殿學(xué)士 。章文谷為南唐庚午科(970年)狀元,入宋后授刑州錄事參軍,贈工部侍郎、太子太保。 北宋時期,跟蘇軾唱和,并各留下一首著名《水龍吟》詞的章楶正是章文谷的曾孫,章楶之 父章詢,也就是章文谷的孫子,曾官虞部員外郎;章段章文谷的七弟章文炎的曾孫;章楶 、章段再從堂兄弟。北宋宰相章得象則是其伯父章仁嵩的曾孫,即章文谷的侄孫,是章楶 、章兜腦俅猶貌;宋嘉棠曇渥叢章衡也是章仁嵩那一支的,較章楶、章痘掛晚一輩 , 是章得象的侄孫。其他名氣較小,但可以在通行史籍中找出姓名,并據(jù)網(wǎng)絡(luò)資料能理出跟章 文谷的世系關(guān)系的還有很多[12]。
章仔鈞的后人在宋代也是頗為顯赫的,這也印證了網(wǎng)絡(luò)資料所云章氏一門“冠蓋簪紱,出入 相望,前后不絕”等語的可靠性。
宋代新增1人:
嘉定十三年庚辰(1220年)科狀元劉渭我們原來幾乎一無所知,現(xiàn)在得知他家事殷實[ 23];
中狀元后特補承事郎,簽書建康軍節(jié)度判官[24];曾入元符黨[25];所著 有《樂平耕民傳》[26]。
金代新增5人:
武明甫(1131—1211年),字無疑,號太復(fù),山西陵川人。貞元二年(1154年)詞賦科狀元 。當(dāng)年24歲。初授翰林應(yīng)奉文字,轉(zhuǎn)秘書省校書郎,歷翰林侍講學(xué)士,官拜諫議大夫右正言 等,因耿直敢言而觸犯海陵王被革職。世宗繼位后調(diào)閱以往進諫本章時,發(fā)現(xiàn)他膽略超群, 才華過人,故復(fù)起任徵仕郎。大定八年(1168年)出任安國軍節(jié)度副使,他“整紛起,除陳 蠹,勸農(nóng)桑,興教化”,使當(dāng)時面臨災(zāi)荒的安國人民得以休養(yǎng)生息。后繼任兵部,戶部侍郎 等職,累官至戶部尚書。世宗對其十分賞識,常詢以治國之道,他主張“恩賞分明”,“刑 罰得當(dāng)”,諫言多被采納。晚年告老還鄉(xiāng),世宗賜黃金百兩、白絹百匹。他在縣城東北高阜 之處修建別墅一座,匾書“樂天園”,在此灑然安度晚年。卒謚文端[27,28]。
武天佑,字繁祉,號靈承,為武明甫之侄。章宗承安四年(l199年)詞賦科狀元。初授翰林 應(yīng)奉文字,升任經(jīng)筵講官。他講書常以“存天理,遏人欲,進君子,退小人”為言,深得章 宗 喜愛。衛(wèi)紹王即位后,他上書安邊三策被拒納,致使蒙古侵占西京,政局紛亂,衛(wèi)紹王被殺 。他便退隱回鄉(xiāng),與弟天和共居于“樂天園”。著有《經(jīng)史撮要》、《大學(xué)補》及《言志》 等,今已失傳[27,28]。
趙安時、趙安榮為親兄弟。趙氏祖居山西陵川楊寨村,在金代是陵川的一個望族。雍正版《 澤州府志》載:“趙振,姿性淳厚,好施予。父歿,哀感路人。析產(chǎn)推肥于其兄,而自取其 薄。里中貧不能葬者,悉為周賻。又注藥救病者,賑粟救餓者,賴以全活甚眾?!壁w家家道 殷實,趙氏兄弟都受到了良好教育,詩文均頗出色。
趙安時(1115~1175年?)字全老,號東罔,正隆五年(1160年)庚辰科狀元,歷任中順大 夫、南京路兵馬都總管、上騎都尉、永定軍(治所在今河北蠡縣)節(jié)度使。
趙安榮(1120~1180年?)天眷三年(1140年)庚申科狀元及第,有記載說他開始也是做文 官,后來做武官,也做過永定軍節(jié)度使。
兩人都有零星詩文傳世[29]。
明昌二年(1191年)辛亥科經(jīng)義狀元陳載,原來是字號、里居、生卒年均不詳,現(xiàn)在我們得 知他是山西高平人,“力學(xué)安平日誦數(shù)千言”,中狀元后“在翰苑十余年著述甚富”,山西 通志載有《陳載集》,其墓在該縣馬村西,明萬歷年間裔孫陳升為其立碑[15](卷65 ,P138,173,175)。
西夏增加2人:高岳、高智耀,上文已有部分相關(guān)資料,不贅。
明代原來缺少韓應(yīng)龍、楊守勤2人的生平資料,現(xiàn)在都多少找到一些。
韓應(yīng)龍(1498~1536年),浙江余姚人,字汝化,號五云,嘉靖十二年(1533)中舉,嘉靖 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狀元,任講官。時世宗嚴(yán)飭群臣,他上書勸帝應(yīng)視群臣為手足腹心 ,以禮相待,朝臣也當(dāng)互為一體,以國事為重,精誠相處,被采納。第二年某日,他凌晨起 床,盥洗畢,冠帶執(zhí)笏準(zhǔn)備上朝,忽感身體不適,擬稍事休息,就此一坐不起,溘然而逝, 年僅39歲。其后代由朋友收養(yǎng)[30-31]。
楊守勤(?~1620年)生年未詳,字克之,號昆阜,浙江慈溪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 中 舉,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會試、殿試均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此后仕歷待考。這是個學(xué) 者型狀元,政績不顯,而著述甚豐。著有《讀經(jīng)懸鑒》,輯有《內(nèi)外品百氏名文文字鏡》[32-33]、《寧淡齋詩文集》等。
元代新增1人:
拜住,遜都恩氏。字明善。生卒年不詳。初曾為國子學(xué)生。至正二年(1342年)右榜狀元。 初授承務(wù)郎。至正十年,出任山東鄉(xiāng)試監(jiān)試官。后累遷官為奉訓(xùn)大夫,僉山東東西道肅政廉 訪司事。官至太子司經(jīng)[34]。
[參考文獻]
[1]周臘生.歷代狀元知多少[J].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1,(3): 24-26.
[2]周臘生.被忽略的大夏狀元[J].江漢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版),2008,(2):98-100.
[3]許友根.唐代狀元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5](宋)李日,宋白.文苑英華(文淵閣《四庫全書 》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80,392).
[6](宋)宋歐陽.新唐書?杜兼?zhèn)鳎ㄎ臏Y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72).
[7](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 [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22).
[8](清)曹寅.全唐詩(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252).
[9]周臘生.五代狀元奇談?五代狀元譜[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154-158.
[10]周臘生.新發(fā)現(xiàn)一位南唐狀元——郎粲[J].長江大學(xué)學(xué)報,2003,(5):55-5 7.
[11](清)王士禎.香祖筆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2]周臘生.狀元資料輯考二題[J].湖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4,(1),47-48.
[13]佚名.金代狀元榜[DB/OL].http://www.cc5000.com/search/zhuangyuan/jinzy.h tm#李安/20080730.
[14]佚名.金代狀元榜[DB/OL].http://hi.baidu.com/jackboo/blog/item/f8911195b 7c4ce087af4803c.html/20080730.
[15](清)石麟.山西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16]周臘生.“陵川七狀元”考證[J].晉陽學(xué)刊,2008,(1):35.
[17]楊作龍,趙水森.洛陽新出土墓志釋錄[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361 .
[18](元)陶宗儀.說郛(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 [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17.
[19]梁超然.魚玄機考略[J].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哲社版),1997,(3):18-20.
[20]劉加夫.唐代女詩人魚玄機[J].文史雜志,2000,(5):26-28.
[21]周臘生.唐末兄弟狀元崔諤崔詹生平事跡考[J].鹽城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人文社科版 ),2004,(3):18-20.
[22]張一雄.南唐狀元張確籍貫仕歷考[J].湖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3,(1):62 -63.
[23](宋)李鳴復(fù).貼黃[A]. (明)楊士奇,黃維.歷代名臣奏議( 文淵閣《四庫全 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 [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 司,1999.卷170.
[24]佚名.金華狀元[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09390.htm/2008 -07-30.
[25](宋)潘自牧.記纂淵海(文淵閣《四庫全書》原文及全文檢索電子版) [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卷16.
[26]佚名.中國書網(wǎng)?圖書簡介[DB/OL].http://copies.sinoshu.com/copy239 4349//2008-07-30.
[27]佚名.金代武氏叔侄三狀元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DB/OL].http://www.huaxia .com/sxjc/2006/00533891.html/2008-07-30.
[28]佚名.狀元府[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65893.htm/2008-07-30 .
[29]清荷子.金元時期陵川文化鼎盛原因淺析(四)[DB/OL].http: //hi.bai du.com /haojing652386355 /blog /item /c4c0f4f970459059242df224. html /2008-07-30 .
[30]佚名.歷史名人[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941779.htm/200805-09 /2008-07-30.
[31](明)顧祖訓(xùn)(原編).(明)吳承恩(增補).(清)陳枚(續(xù)補).明代狀元圖考(明代筆記 叢刊?學(xué)林類本)[M].臺北:明文書局印行,1991.182-183.
[32]佚名.楊守勤[DB/OL].http://www.wikilib.com/wiki?title=%E6%A5%8A%E5%AE%8 8%E5%8B%A4&variant;=zh-cn/2008-07-30.
[33]佚名?楊守勤[EB/OL].http://www.uname.cn/celeb-11918571.html /2008-07-30.
[34]佚名.元代狀元榜[DB/OL].http://hi.baidu.com/jackboo/blog/item/c5d4f7f2b 2d15f13b17ec53c.html/2008-07-30.
(責(zé)任編輯 李震聲)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Number of Zhuangyuan in Chinese History
ZHOU La-sheng
(Research Department, Hubei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aogan, Hubei 432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a revision and a complement to the statistics of Zhuang yuan ( the Number One Scholar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Chinese history) pr ovided in the paper How Many Number One Scholars (NOS) in Past Dynasties in Chin a published in 2001 by the same author. The total number of Zhuangyuan is revise d from 886 to 914. The number of Zhuangyuan whose names were known through textu al research is adjusted from 674 to 682, and the number of Zhuangyuan with moreor less recorded life stories is 513 instead of 507.
Key words:Chinese history; Zhuangyuan; the number of Zhuang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