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容成氏》所記桀逃亡路線看夏文化與西部的關系

2007-12-29 00:00:00
人文雜志 2007年2期


  內容提要 當前學術界寄希望于從豫西或晉南尋找最早的夏文化,本文認為夏文化的文化淵源可能在渭水上游。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竹簡《容成氏》所記湯伐桀、桀逃亡的路線是戎遂一鬲山氏一鳴條之遂一南巢氏一蒼梧之野。本文對最后兩站南巢和蒼梧提出新解,認為它們都在今陜西東南、湖北西北的漢水流域。桀逃亡的意圖是想從東方鳥夷大本營逃脫,進入西北夏人的老根據(jù)地。陜西在中國上古史框架中的地位需要重新定位。
  
  關鍵詞 容成氏 有娥之虛 鬲山 鳴條 南巢 蒼梧
  
  按《古本竹書紀年》,我國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從公元前1994年到公元前1523年,共471年。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夏朝有文字,關于夏族的發(fā)源地,豫西或晉南成為當前學術界關注的兩大焦點。據(jù)我的推測,夏族起源于渭水。渭水流域(以今天甘肅、陜西為核心)和漢水上游(陜西省東南和湖北省西北)的仰韶文化居民形成了一支“天魚”部落,經(jīng)過2000年左右的發(fā)展,分化出“玄黿”族,也就是夏族。本文就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竹簡《容成氏》所記湯伐桀、桀逃亡的路線繼續(xù)探討夏文化與西部的關系。
  湯伐桀和桀逃亡的路線,是探索夏史的重要線索,傳統(tǒng)文獻對此不乏記載,大同小異?!按笸笔钦f桀敗于鳴條,逃往南巢;“小異”則涉及其他地名,現(xiàn)在逐一分析如下。
  首先要確定桀的首都。據(jù)《水經(jīng)·巨洋水注》引《汲郡古文》云:“太康居斟鄂,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睋?jù)《史記·夏本紀》:“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衰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斟鄂,《集解》引徐廣曰:“一作‘斟氏尋氏’?!比绻迨?、尋氏都是夏的同姓,夏朝以他們的所在地做首都,理固宜然。據(jù)《左傳·襄公四年》及《哀公元年》記載,夏代一度中衰,東夷中的有窮后羿遂因夏民以代夏政。后羿淫于田獵,重用寒浞,自取滅亡。寒浞霸占后羿妻妾,生子澆及猹。而后相自失國后,依于同姓國斟灌、斟尋,寒浞命澆滅斟灌、斟尋氏,并殺后相。后來后相之子少康剿滅寒浞,完成中興之業(yè)。杜預注:“樂安壽光縣東南有灌亭,北海平壽縣東南有斟亭?!边@是一種說法??墒恰端?jīng)·巨洋水注》同時引薛瓚《漢書i1I6KJW4KBH/x4gf56fQEOWFOUoM+3/xC+6EZGQ7z7Y=集注》:“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東郡灌是也。明帝以后封周后,改日衛(wèi)。斟尋在河南,非平壽也。……《尚書序》:‘太康失國,兄弟五人篌于洛油’,此即太康之居,為近洛也?!苯宓恼鍖ぴ诤幽响柨h西南。這是第二說。第三說據(jù)《左傳·僖公三十一年》云:“衛(wèi)遷于帝丘,……衛(wèi)成公夢康叔曰:‘相奪予享?!闭J為因帝丘本相之舊都,一旦為衛(wèi)所據(jù),故相奪康叔之享。帝丘,今之濮陽縣西南,后訛為商丘,古本《竹書紀年》謂相居商丘。其實斟灌是斟灌,斟郡是斟鄂,不得因斟灌在今山東范縣就以為斟鄂也在山東,斟鄂地望應依雷學淇所考,在偃師縣東北,錢穆先生表彰于前,楊伯峻先生取之于后。斟鄂是夏朝標志性地名之一,考古學者在這里的二里頭遺址發(fā)掘出的二里頭文化,區(qū)分為四期,爭論幾十年,現(xiàn)在多認同鄒衡先生提出的二里頭四期文化都是夏文化。
  其次要確定湯所都在何處。史載湯起于毫,帶“毫”的地名很多,從山東到陜西都有。無論如何,商族作為鳥夷族系,首都必然在鳥夷分布區(qū)??墒区B夷分布區(qū)也很大,到底哪里是湯所都的毫?我以為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左傳·哀公十四年》載宋國權臣桓魑妄圖拿自己的章交換宋公的薄,宋公曰:“不可。薄,宗邑也?!薄氨 奔春痢K螢橐笊毯笠?,視毫為宗邑,即因此毫為湯所都,在今曹縣南。王國維《觀堂集林》卷十二《釋毫》即死守此點,最為明智。
  第三,討論夏、商之爭,基本的方位觀念是夏在中西部,商在東部。特別要重視殷人傳下的史詩《長發(fā)》,見《詩經(jīng)·商頌》?!堕L發(fā)》歌頌武王湯的偉大功績,其戰(zhàn)功是“韋顧既伐,昆吾夏桀”,也就是在滅夏之前,先拔掉韋、顧、昆吾三個據(jù)點。韋在今河南滑縣東二十里,顧在今山東范縣,昆吾在今河南許昌。還有幾個與伐桀有關的地名討論如下:
  
  1.有娥之虛
  《史記·殷本紀》說“桀敗于有娥之虛,桀奔于鳴條,夏師敗績?!薄墩x》以為有娥在蒲州,不可信?!岸稹奔础叭帧?,殷人祖先契的母親簡狄就是有娥氏之女。顧頡剛先生據(jù)《春秋·隱公二年》:“公會戎于潛”,杜《解》:“陳留濟陽縣東南有戎城”。戎國在濟水流域,顧先生認為有娥氏也在濟水流域。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云:“‘濟陽’,漢縣,屬陳留郡,晉亦屬陳留國,故城在蘭陽縣(按在今河南開封專區(qū)蘭考縣)東50里,故戎城則在今曹縣境?!薄肚逡唤y(tǒng)志》則謂“戎城在今曹州府菏澤縣(今山東菏澤縣)西南”。兩說雖不同,但和湯居的毫都是極近的。
  《容成氏》記湯伐桀的過程,首先是“墮(升)自戎(?)述(遂)”?!八臁笔堑孛?,夏代有地名叫“黔隧”?!秶Z·周語上》載內史過的話:“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其亡也,回祿信于聆隧?!表f昭注:“回祿,火神,再宿為信。黔隧,地名?!?sup>⑤“戎遂”之“戎”極有可能是“有娥”之“娥”,濟水流域本是殷人的大本營,有娥氏又是殷人的外家,難怪夏桀在此遭遇慘敗。
  濟水流域另一與夏朝命運有關的地名是蒙山。《太平御覽》卷一三五“皇親部”引《竹書紀年》:“后桀伐岷山,[進]女于桀二人:日琬,日琰。桀受二女……而棄其元妃于洛,日末喜氏;末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間夏”“岷山”又作“崤山”?!俄n非子·難四》:“是以桀索崤山之女,……而天下離。”《容成氏》:“[桀]不量其力之不足,起師以伐昏(皤)山氏,取其兩女琰、琬?!薄冻o·天問》:“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學者均認為“蒙”、“岷”一聲之轉。《論語·季氏》:“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邢爵《疏》:“昔者先王始封顓臾為附庸之君,使主祭蒙山,蒙山在東,故曰‘東蒙’?!斨庥蚍狡甙倮?,顓臾為附庸,在其域中也?!〕侨铡接埂?。附庸者,以國事附于大國,未能以其名通也?!眲氶墩x》引《左傳》言顓臾“司有濟之祀”,指出濟與東蒙,顓臾并主其祀,《左傳》、《論語》各舉其一耳。又說:“蒙山高峰數(shù)處,俗以在東者為東蒙,中央者為云蒙,在西北為龜蒙,其實一山。”胡渭《禹貢錐指》:“在今蒙陰縣南四十里,西南接費縣界?!咊谏较?。”
  按:《左傳·昭公四年》:“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薄蹲髠鳌ふ压荒辍罚耗暝疲骸拌羁擞芯囈詥势渖怼!庇芯嚺c夏朝息息相關如此,學者均認為有緡即岷山氏,也即蒙山,這一說法不無可疑?!渡胶=?jīng)·大荒南經(jīng)》有緡淵,待考。
  
  2.鬲山
  《容成氏》記桀逃到鳴條之前,先逃到“鬲山氏”。“鬲山”,最容易聯(lián)想到“歷山”?!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罚骸?湯)乃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歷山有多處,應當是鳥夷族由東向西發(fā)展留下的痕跡,原始之歷山應當是《漢書·地理志》之濟陰郡下的成陽。班固在“成陽”下注云:“有堯冢靈臺,《禹貢》雷澤在西北。”這里離黃河不遠。戰(zhàn)國以來的典籍提到舜總是說他“耕于歷山,陶于河濱,漁于雷澤”,《容成氏》猶如是說,只是“歷山”作歷丘,應為一地。從今天的山東定陶往西北經(jīng)荷澤,再往西不遠就是黃河(忽略黃河歷史上改道的因素),大略就是古人艷稱的歷山、雷澤、河濱三個連帶相提的地名。
  
  3.鳴條
  《史記·夏本紀》:“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
  《史記·秦本紀》:“秦之先……大費,……舜賜姓贏氏。大費生子二人:一日大廉,實鳥俗氏;二日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日費昌,……為湯御以敗桀于鳴條?!?br/>  鳴條,傳統(tǒng)上認為在陳留。陳留在今河南開封市附近。《帝王世紀》載禹攝政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鳴條,年百歲。葬蒼梧九疑山之陽,是謂零陵。謂之紀市,在今營道縣?!兵Q條應該接近蒼梧、九疑。九疑、零陵原來都是丹水流域的地名,后來被帶到湖南。則鳴條也在丹水流域。丹水發(fā)源陜西,流經(jīng)陜西、河南、湖北,流入漢水,是三苗的聚居地?!秴问洗呵铩ふ兕悺贰ⅰ痘茨献印け浴范颊f堯與有苗戰(zhàn)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
  《史記·殷本紀》又說:“桀敗于有娥之虛,桀彝于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鼴,俘厥寶玉?!薄都狻罚骸翱装矅眨喝?,國名,桀走保之,今定陶也?!睔v代多承襲此說,定三鼴于山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楊升南研究員引用清代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所考,認為三艘即《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的穰夷,在今河南唐河縣之南的湖陽,劉起舒先生同意此說。按:《漢書·地理志》列湖陽于南陽郡,屬荊州。今唐河縣還有湖陽鎮(zhèn),靠近湖北。
  
  4.南巢(巢門、焦門)
  《太平御覽》卷八二“皇王部”引《竹書紀年》日:“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眲t南巢是國名?!澳铣病庇肿鳌俺查T”?!秴问洗呵铩ぶ偾锛o·簡選》:“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士六千人,以戊子戰(zhàn)于廊,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薄秴问洗呵铩ぶ偾锛o·論威》:“此夏桀之所以死于南巢也。”
  由“巢門”又訛為“焦門”?!痘茨献印ぶ餍g訓》:“湯革車三百,困之鳴條,擒之焦門?!?br/>  南巢的57pHnw9MejPqjN5CjJCxLg==地望,從古至今被定為今安徽巢湖,這也是鳥夷族的腹地,似乎不適合作為避難所。而且安徽與夏文化的關系,多因附會禹娶于涂山氏而起。
  值得注意的是,《史記·夏本紀·集解》引鄭玄的注解,說南巢是“南夷地名”。鄭玄是東漢人,另一東漢人班固作《漢書·地理志》,列入正南的是荊州,則南巢有可能在荊州。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都屬于荊州,其地域大多在今南陽盆地和漢水流域?!盾髯印そ獗帧罚骸拌钏烙谕ど健!睏钭ⅲ骸巴ど?,南巢之山,或本作‘鬲山’”。王先謙《荀子集解》引王念孫說,認為作“鬲山”者是。我以為還有一種可能,“亭山”可能為“章山”之訛,章山即南巢?!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成湯伐夏桀于章山,克之?!薄洞蠡奈鹘?jīng)》記湯伐桀于章山還涉及另外一個地名巫山:
  有人無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湯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斬耕厥前。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此巫山大概不會離章山很遠。郭璞注:“自竄于巫山,巫山今在建平巫縣?!睔v代都認為即今重慶市最東邊的巫山縣,位于長江三峽中的巫峽,東與湖北省巴東縣接壤,這是極大的誤解。按《漢書·地理志》云:“南郡巫?!睉孔⒃疲骸拔咨皆谖髂??!庇终f:“夷水出巫,東入江?!睔v代又以為“江”是“長江”的專稱,導致坐標大移位。其實漢水在古代屢被稱為“江”,周昭王南巡不復,就是卒于“江”(漢水)上的。石泉先生指出.,沂水、淮水都曾稱“江”,尤其是指出今湖北宜城市南境、漢水的支流蠻河古代也稱“江”,石破天驚。早在禹貢學派活躍的時期,錢穆先生已經(jīng)指出巫山最初在湖北隨縣西南百二十里之大洪山。石泉先生也指出三國吳時的巫縣還在今宜城市西南角、南漳縣東南境,巫山也當在此,不在今巫山山脈。如此,湯伐桀于章山的所在,也應該在今湖北西部?!稘h書·地理志》荊州“江夏郡”下列十四縣,班固在其中的竟陵下注云:“章山在東北,古文以為內方山?!奔唇翊蠛樯矫}的中段?!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苗民日苗民。顓項生罐頭,鹱頭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日章山?!边@里的“苗民”應當就是三苗,三苗的范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引吳起所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則章山必靠近洞庭、彭蠡,《山海經(jīng)》置于西北海外、黑水之北,可能是傳聞之異。還有一種可能是如《史記·五帝本紀》所說:“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被趕到三危,歷代注家認為三危在今甘肅最西之敦煌,錢穆先生認為在今甘肅渭源、岷縣一帶,《山海經(jīng)》也置三危于西北,又補敘三苗原居地有章山。
  
  5.蒼梧
  傳統(tǒng)文獻總是將蒼梧與舜聯(lián)系在一起,《容成氏》有:
  桀乃逃之南巢氏,湯或(又)從而攻之。述(遂)逃迭(去),之桑(蒼)虐(梧)之墊(野)。
  蒼梧,歷來定在今廣西東部、靠近廣東的蒼梧,實際上桀是絕不可能逃這么遠的,此“蒼梧之野”必然別有所指。《文選》卷八司馬相如《上林賦》:
  獨不聞天子之上林乎?左蒼梧,右西極。丹水更其南,紫淵徑其北。終始灞瀘,出入涇渭。酆鎬潦渭,紆余委蛇,經(jīng)營乎其內。
  《上林賦》是文學作品,極盡鋪張之能事,或以為這一段出現(xiàn)的地名都是虛指。比如2005年國慶節(jié)前夕,天安門廣場搭起一個布達拉宮景觀,難道可以說布達拉宮在北京而不在西藏?南宋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卷六具體指出《禮記·檀弓》言舜葬于蒼梧之野,注謂零陵是其地,零陵在長安之南,不得云左。其實清初王夫之已經(jīng)指出屈原曾居漢水北。在《禹貢》學派活躍的時期,錢穆先生已指出今湘西之湘水、澧水、沅水在長江北不在今湖南。石泉先生的考證更加細密。與此相關的零陵等現(xiàn)在湖南境內的地名原來是從漢水流域帶來的。蒼梧,李善注引文穎日:“蒼梧郡屬交州,在長安東南,故言左”。漢代確有交州,可是《上林賦》中提到的幾個地名:
  西極,李善注引《爾雅》日:“至于豳國,為西極,在長安西,故言右也?!?br/>  丹水,李善注引應劭日:丹水出上洛冢領山,東南至析縣入溝水。
  紫淵,李善注引文穎日:河南谷羅縣有紫澤,在縣北,于長安為在北也。
  灞滬,李善注引張揖曰:灞、滬二水終始盡于苑中,不復出也。涇、渭二水從苑外來,又出苑去也。 酆鎬潦滴,李善注引張揖曰:酆水出郡縣南山酆谷,北人渭。鎬在昆明池北。李善曰:潦,即澇水也。《說文》曰:澇水出鄂縣,北人渭。濡水出杜陵,今名狁水,自南山黃子陂西北流經(jīng)至昆明池入渭。
  可見這四個地名都在首都長安周圍,則蒼梧不會遠到交州。錢穆先生認為這個“蒼梧”就是蒼野?!蹲髠鳌ぐЧ哪辍罚骸俺?guī)熫娪谏n野”,杜預注:“蒼野在上洛縣?!薄端?jīng)注》:“丹水自蒼野,東歷菟和山。”錢先生推測蒼梧之野亦可稱蒼野,相其地望,當在今陜西商縣東南,菟和山西境。
  我主張這個“蒼梧”可以參照《文選》卷八揚雄《羽獵賦》:
  入洞穴,出蒼梧。乘巨鱗,騎鯨魚,浮彭蠡,目有虞。
  洞穴,李善注引晉灼曰:洞穴,禹穴也。李善曰:郭璞《山海經(jīng)注》曰:吳縣南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洞庭道也。言潛行水底,無所不通也。
  彭蠡,李善注引應劭曰:彭蠡,大澤,在豫章。
  有虞,李善注:有虞,謂舜也。
  應劭是東漢人,他說彭蠡在豫章,“豫章”應指豫章大陂,遠古的豫章大陂并不在今天的江西,而在今湖北省襄樊市東北約40里的唐河與白河之間近白河東岸處,亦即以新野以南、漢水以北的南陽盆地南部較低洼地帶,《方輿紀要》卷51《河南》六《南陽府鄧州新野縣·樊陂》尚有記載??磥怼队皤C賦》里的“洞穴”只是普通的入口,不是“洞庭”。陜西東南和湖北西北自古以來就是一條息息相通的大通道,揚雄所描寫的正是從陜西出發(fā)東南行,到達鄂西北的襄樊一帶。
  而且彭蠡的地望還可參照洞庭。前引吳起所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洞庭既不是主流看法所指認的今湖南洞庭湖,更不在江蘇吳縣?!渡胶=?jīng)·中山經(jīng)》:
  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日洞庭之山,……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
  先定“九江”的所在,這也是個很有爭議的問題?!渡袝び碡暋罚骸扒G及衡陽惟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潛既道,云土夢作義”,后面還說到“九江納錫大龜,浮于江沱潛漢,逾于洛,至于南河。”《漢書·地理志》認為在廬江郡尋陽縣,南宋蔡沈《書集傳》認為九江明明寫在荊州,“今詳漢九江郡之尋陽乃《禹貢》揚州之境,而唐孔氏又以為九江之名起于近代,未足為據(jù)?!敝钡角宕暮?、楊守敬等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都堅持尋陽屬《禹貢》之揚州。蔡沈采納胡氏(旦)、曾氏(嘆)、朱熹的意見,認為九江在洞庭。這是正確的意見,不過他承襲了洞庭在長江以南的舊說。按:《戰(zhàn)國策·秦策》載張儀說秦王曰:“秦與荊人戰(zhàn),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五都江南”,《韓非子·初見秦》作“五湖江南”?!妒酚洝ぬK秦列傳》載蘇秦游說楚威王曰:
  楚,……南有洞庭、蒼梧。
  同篇后文又云: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漢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
  巴,《索隱》:“巴,水名,與漢水近。”《正義》:巴嶺山在梁州南一百九十里?!吨艿刂尽吩疲骸隙衫献铀前蛶X山。南回(記)大江。此南是古巴國,因以名山?!薄?br/>  五渚,《集解》:《戰(zhàn)國策》曰“秦與荊人戰(zhàn),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渚”,然則五渚在洞庭?!端麟[》:“按:五渚,五處洲渚也,劉氏以為宛鄧之間,臨漢水,不得在洞庭?!?br/>  可見前人早已認識到五渚在長江以北的漢水流域,因而懷疑不會在長江以南的洞庭,如果加以“疑古”,把五渚、洞庭都置于長江以北,就無疑滯了。錢穆先生已經(jīng)有比較詳細的論證③,石泉先生大暢其說,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的洞庭,尚在今宜城東南境、鐘祥西北境之漢水西岸,朱堡埠西處④。
  主張九江在廬江尋陽的學者,常用《史記·龜莢列傳》“廬江郡常歲時生龜,長尺二寸者,二十枚輸太大官”作證,最近劉起舒先生還如是說。實際長江本來多龜,《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又東北三百里,日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龜?!?br/>  又,《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日洞庭之山,……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毕嫠?、資水、澧水、沅水是現(xiàn)今湖南西部四大水,錢穆先生已考證它們原來也在長江以北,石泉先生論證轉精?!渡胶=?jīng)》保存古代史料的價值,于此可見。清代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胡渭評論說:“太史公不敢言《山海經(jīng)》,然其中亦有可信者。如謂澧、沅、瀟、湘在九江之間,賴此一語,而九江遺跡猶可推尋,其有造于《禹貢》不小也?!?sup>③近代王國維標舉“二重證據(jù)法”,用《山海經(jīng)》有關王亥的記載考證甲骨文中的商代先公先王,使《山海經(jīng)》的史料價值名聲大振,其實清初胡渭(1633—1714)已開風氣。
  與蒼梧聯(lián)系最多的,是說它是舜的死處、葬處。《禮記·檀弓下》云:“舜葬于蒼梧之野?!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舜)崩于蒼梧之野?!薄渡胶=?jīng)·海內南經(jīng)》置蒼梧于南方,說帝舜葬于蒼梧之山之陽,堯的兒子帝丹朱葬于蒼梧之山之陰。舜的最大武功是征服三苗,“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都在今湖北西北。
  現(xiàn)在回顧《容成氏》所載湯伐桀、桀逃亡的過程:
  湯……升自戎遂,入自北門,立于中口。磔(桀)乃逃之籬(鬲)山是(氏),湯或(又)從而攻之,鱉(降)自鳴攸(條)之述(遂),呂伐高神之門。磔(桀)乃逃之南菜(巢)是(氏),湯或(又)從而攻之,述(遂)逃迭(去),之桑(蒼)虐(梧)之墊(野)。
  其路線是戎遂一鬲山氏一鳴條之遂一南巢氏一蒼梧之野,桀的意圖是想從鳥夷大本營逃脫,進入西北夏人的老根據(jù)地。
  文物與文獻的對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個人的學識背景不同,各有所偏,只有盡可能提出多種可能,以待被證實或被證偽。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二帝三王被認為是中國正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作者,孔子被認為繼承了二帝三王的道統(tǒng)。二帝者,堯、舜;三王者,夏禹,商湯,周武王。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被儒家尊為《書經(jīng)》,被認為是專門記錄二帝三王美言美行的?,F(xiàn)在看來,堯、舜為東方鳥夷族系,但典籍屢言堯、舜與有苗戰(zhàn)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反映出東西族系的斗爭。夏禹,若按本文所解,興于渭水。商湯,屬于東方鳥夷族系,可是從西漢以來都有湯興于陜西的說法,反映了商朝與陜西的密切關系。周武王,陜西土著。如果我們把二帝三王看作是中國上古史的基本框架,大致不誤。二帝三王中有的是陜西土著(如夏禹、周武王),有的與陜西有密切關系(如堯、舜、商湯),陜西這塊土地在中國上古史上的地位需要重新定位。

武义县| 青龙| 织金县| 唐海县| 城固县| 石城县| 哈密市| 汾西县| 靖江市| 万州区| 景宁| 青海省| 巴彦淖尔市| 宁夏| 通化市| 兴宁市| 天柱县| 淅川县| 红安县| 汾阳市| 始兴县| 浑源县| 洱源县| 舞钢市| 孟村| 望奎县| 桂林市| 宣武区| 安阳市| 中方县| 丹凤县| 法库县| 华池县| 斗六市| 杭州市| 景德镇市| 六枝特区| 江孜县| 郸城县| 安平县| 囊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