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1 盧武鉉
2 普羅迪
3 馬英九
4 布萊爾
像是約好了似的,2007年2月,各地政府領導人和黨派領袖掀起“退”潮:韓國總統盧武鉉宣布退出執(zhí)政的開放國民黨,意大利總理普羅迪率其內閣向總統遞交辭呈,在中國的臺灣地區(qū),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卸下黨主席一職,而英國的布萊爾唱起的“退”字歌是出乎意料地宣布將從伊拉克撤回數千英國軍隊。
都是“退”,“退”字訣后的考量卻各為不同。我們不妨作個歸類:
第一類是盧武鉉式的“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政治妥協術。2003年開始擔任韓國總統的盧武鉉進入了任職的末期,2008年韓國將迎來大選。盧武鉉于今年初提議修改憲法,由總統五年一任制改為四年兩任制,以有利于政策的連續(xù)性和貫徹。這個建議被各路政客解讀為盧武鉉為實現自己繼續(xù)留在青瓦臺而做的自私自利式的改革,引來民眾的猜疑和不滿。盧武鉉以退黨斷掉自己再次當選總統的可能性還自己一個清白。
長期以來,執(zhí)政的開放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政治主張分歧嚴重,主張中間路線和實用主義的議員與支持盧武鉉進行政治改革的議員間經常發(fā)生激烈的口水戰(zhàn),近來,20多名開放國民黨的國會議員集體退黨,引發(fā)了執(zhí)政黨嚴重危機。盧武鉉選擇在這樣敏感時候退出開放國民黨,有助于消除他對于執(zhí)政黨偏袒的嫌疑,為黨內團結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環(huán)境。所以,盧這一退,跳出漩渦,帶來一片政治祥和,并給自己塑造了政治“中立”的國家總統形象,這肯定會給他已經跌至10%的國民支持率創(chuàng)造上揚的空間。
第二類是“以退為進”的戰(zhàn)略迂回術。以意大利總理羅馬諾·普羅迪為例。
大約在十個月之前,普羅迪戰(zhàn)勝了前總理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政黨聯盟,組成了比較脆弱的中左政黨聯盟。由于意大利奉行比例代表選舉制度,意大利議會中充斥著數目眾多的小黨議員,由此展開了各種臺前幕后的政治交易??梢哉f,普羅迪率領的執(zhí)政聯盟中的九個大大小小的黨派,就是靠一系列政治交易建立起來的。
然而,普羅迪上臺后,在執(zhí)政理念仍然堅守在“中左”立場的同時,施政政策卻出現了從“左”向“右”轉,致使執(zhí)政聯盟搖搖欲墜,而作為反對黨聯盟領袖的貝盧斯科尼則正等著看普羅迪的笑話。
危機終于在2月21日到來。由于普羅迪所主張的外交政策得不到執(zhí)政聯盟個別黨派議員的支持,致使這一外交政策21日下午在參議院投票中沒有獲得通過。普羅迪立即率領內閣向總統提出總辭職,以集體“死亡”的方式從根本上端掉了執(zhí)政聯盟個別小黨的政治“飯碗”。這一變招來得之快,反而激起了執(zhí)政聯盟的空前團結,執(zhí)政聯盟九個黨集體發(fā)表聲明,表示支持普羅迪擔任總理。普羅迪的政府隨后在參眾兩院中都通過了政府信任投票,危機轉化為難得的機遇。
第三類是“退而求其次”的戰(zhàn)略變通術。在中國的臺灣地區(qū),身為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身陷擔任臺北市長之時的“特別費”案,一度連累了國民黨的選情。2月中旬,馬英九遭檢方正式起訴,他決定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令人錯愕。不過,他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應訴,一方面可以為2008年的臺灣地區(qū)“總統”大選作好準備,所以他這一退就是屬于舍掉一部分輜重以便更好地上路的“退而求其次”之退。
第四類則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的脫身術。2003年布萊爾追隨布什的“先發(fā)制人”單邊主義政策,加入美國主導的“自愿同盟”,一頭扎進對伊拉克的戰(zhàn)爭,由此飽受國內反戰(zhàn)人士的批評,其領導的工黨從2005年起在每年一屆的地方選舉中節(jié)節(jié)敗退,嚴重威脅到工黨下一輪的執(zhí)政黨地位,布萊爾幾乎成了工黨的“選舉毒藥”。鑒于此,布萊爾終于在2月22日作出驚人之舉,甩開盟友布什,單方宣布要在2007年內減少駐扎在伊拉克巴士拉的英軍2000~3000人。
政治是玩弄權術的藝術。政治家的“退”,斷不是為退而退,我們可以用中國古代詩人杜牧的詩對政治家們的“退”經作出詮釋:“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