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軒 劉婉媛
2007年3月25日,歐盟27個成員國首腦聚集德國柏林,舉杯歡慶歐洲聯盟50華誕。
歐洲統(tǒng)一的構想早在17世紀便已萌動。而歐洲大陸上此起彼伏的戰(zhàn)火,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冼禮,使越來越多的歐洲人相信,只有建立一個在政治和經濟上統(tǒng)一的歐洲,才能給歐洲帶來永久的和平與繁榮。
從昔日的煤鋼共同體走到今天,50年間,歐盟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經濟上高度統(tǒng)一、政治上各成員國利益緊密相關的國家聯合體。50年的發(fā)展歷程,曾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與危機:國家利益的各自考量;經濟發(fā)展步伐的差異,甚至是彼此間的猜忌,都曾給歐盟發(fā)展進程帶來暫時的阻礙。但是,共同發(fā)展的愿望,以及不斷堅守的共同價值,使歐盟成員國最終以包容、妥協的精神去面對和處理問題。歐盟的凝聚力也在每次危機過后得以鞏固。
共同的價值、包容的精神、妥協的姿態(tài),使不同的國家與民族得以放下歷史恩怨或現實沖突,營造共同發(fā)展的氛圍和基礎,這是歐盟給予全世界的示范意義。
50 年,歐洲人走到一起
共同發(fā)展的愿望以及不斷堅守的共同價值,是歐盟凝聚力的來源
“50年我們一起走過(Together Since 1957)”——這是歐盟慶祝自己50歲生日主題圖標上的文字。五彩斑斕的幾個字,概括了歐盟50年的發(fā)展歷程——風雨兼程,不離不棄。
而又是什么,讓27個不同的國家和民族走到了一起?
歐盟成立:久遠的夢想與現實的考慮
1946年,丘吉爾在有關“建立歐洲合眾國”的演說中提到:“可能我的話會讓你們感到吃驚,歐洲復興的第一步就是要實現法國與德國的聯合?!?/p>
丘吉爾的話的確令人吃驚。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束,納粹德國的累累罪行還深深烙印在歐洲人的心中。法國人和德國人結盟?瘋了嗎?
二戰(zhàn)后的歐洲大陸百廢待興。而這時,蘇聯在崛起,新的對峙陰影籠罩世界。朝鮮戰(zhàn)爭的爆發(fā),更是加劇歐洲人對再次爆發(fā)戰(zhàn)爭的擔心。西邊的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終于不得不承認,解決現實危機的最好辦法是讓德國復興,但必須是在歐洲的可控范圍之內。
除去二戰(zhàn)留下的心理陰影,讓德國經濟復興,對于其他國家,尤其是法國來說其實有莫大的好處。戰(zhàn)后的法國是全世界進口煤最多的國家,而在戰(zhàn)前,德國一直是法國最大的煤供應國。此外,德國周邊國家與德國的雙邊貿易占到這些國家進出口貿易總量的30%以上。而出于對冷戰(zhàn)的恐慌,西歐國家增加了國防力量,這意味著,對于鋼鐵物資的需求驟漲。
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在1950年發(fā)表了“舒曼宣言”,提出法德聯合煤鋼工業(yè)生產。這是法國對老冤家德國發(fā)出的和解信號,當然這也是出于現實利益的需要。第二年,由法德兩國牽頭,連同本身就有共同貿易協約的三個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再加上一個意大利,6個國家簽訂了《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雖然僅僅是就特殊物種進行貿易合作,但這一跨國家、跨政府的合作模式,為后來的歐盟委員會、理事會和議會機制提供了樣版。
除了現實的需要,推動這一合作的,還有歐洲人對“歐洲統(tǒng)一”觀念的認同。早在17世紀開始,歐洲已經有政治家與學者致力于建立跨國家、跨政府的同盟,他們的夢想是歐洲回歸到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的統(tǒng)一年代。
就這樣,一個根植于歐洲人心中的統(tǒng)一夢想,加上二戰(zhàn)后對自身安全與發(fā)展的理性考慮,使西歐人最早走到了一起。
危機處理:理性思考 與妥協精神
歐盟發(fā)展的50年實際上一直伴隨著各種矛盾、沖突和危機,也曾數次出現過散伙的征兆。而幾乎在每一個曲折故事當中,都有法國這個主角的身影。
從一開始,法國就是歐洲一體化的發(fā)動機,同時也頻頻成為“麻煩制造者”。1952年,法國拒絕參加歐洲防衛(wèi)共同體,因為它擔心對西德的控制力會減弱。雖然法國愿意用德國的煤生產鋼鐵,但還是對德國懷有極大的戒心。
歐盟歷史上最大的危機發(fā)生在1965年。當時,歐洲經濟共同體委員會主席、德國人哈爾斯坦利用法國與他國在一項農業(yè)政策上的不合,試圖將歐共體部長理事會的表決機制從全體通過制改為多數通過制,從而擴大歐共體委員會的權力。但是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一直不接受高于國家層面的超國家權力機構,他寧愿采取消極抵制的“空椅子政策”——法國駐歐共體代表連續(xù)6個月缺席歐共體會議。沒有法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名存實亡。
1966年1月,在法國的壓力下,歐共體在盧森堡召開會議,允許一個成員國援引重大利益為理由,達到有關決議一致通過的目的。“盧森堡妥協”給予了法國事實上的否決權,這意味著,在整個60年代,戴高樂成為歐洲共同體的統(tǒng)治者。
期間,英國為了搭上經濟快班車,曾兩次申請加入歐共體,均被戴高樂拒絕。戴高樂的理由是,英國和美國走得太近了。戴高樂從來不反對歐洲一體化,但是在他心目中,歐洲的疆界是從烏拉爾山到太平洋之間的土地,大不列顛島嶼并不在其中。
戴高樂下臺以后,愛爾蘭、英國、丹麥才在1972年加入歐洲共同體。
2005年,又是法國人率先在全民公決中否決《歐盟憲法》草案,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歐盟步入21世紀以后迎來第一場深刻的危機。目前,《歐盟憲法》仍是懸在歐盟腦袋上的一把劍,如何解救這部被判了“死緩”的憲法草案,成為歐盟的當務之急。
不過,盡管有點失望,但歐洲人并未放棄對這部憲法的堅持。歐盟首腦在50周年慶典上簽署了《柏林宣言》,承諾將在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前結束制憲危機。
事實上,一部共同法律的通過往往是要經歷考驗的,也只有這樣,這部法律才能更為成熟并且照顧到各成員國的利益。
1991年,丹麥全民公決否決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此后,歐共體單獨與丹麥政府進行談判,在防務政策、歐元、難民和移民政策、歐盟公民身份等問題上做出調整和讓步。兩年后,丹麥舉行第二次全民公決,以勉強過半的優(yōu)勢通過了這個條約。1993年11月,該條約總算能夠生效,歐共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1999年1月18日在歐盟發(fā)行統(tǒng)一貨幣的宏偉計劃提上日程。
10年之后,同樣的事情在愛爾蘭上演。2001年,歐盟推出為改革歐盟、并為歐盟擴大提供法律依據的條約——《尼斯條約》。由于該條約涉及到愛爾蘭修改憲法問題,而需要愛爾蘭人對此進行全民公投。
然而,考慮到歐盟擴大會給愛爾蘭帶來強烈沖擊,愛爾蘭在2001年的第一次公決中否決了《尼斯條約》。
此后,歐盟各國以及根據《尼斯條約》要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對愛爾蘭展開了緊鑼密鼓的游說和宣傳工作,請求愛爾蘭人民給東歐國家一個發(fā)展和復興的機會。在各國的外交努力下,愛爾蘭人終于在第二次公決中批準了《尼斯條約》。該條約生效后,10個東歐國家在2004年加入了歐盟,歐盟也完成了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擴大行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周弘指出,在二戰(zhàn)后的歐洲歷史中,針對很多的事件都有一個民族國家的方案,同時也有歐洲的方案。在有些問題領域里,民族國家的方案占上風,而在有些問題領域里是歐盟整體、共同體占主導。這種狀態(tài)還要延續(xù)很長時間。
歐盟的每一次危機,往往是各自國家利益與歐盟的整體利益發(fā)生了沖突。每一次的沖突的解決,則伴隨著不同國家不同程度的妥協。這種妥協可能使歐盟暫時放緩發(fā)展步伐,但歐洲一體化進程從未停止。而幾乎每一次的動蕩和危機,都會造就歐盟的深刻轉變。
向東擴展:鞏固歐洲價值觀
1989年,柏林墻倒塌,東西方陣營之間鐵幕滑落,歐盟開始雄心勃勃地向東邁出擴大的步伐。在這個過程中,推行歐洲的核心價值觀是歐盟東擴的首要任務。眾所周知,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法西斯的深刻反省,使民主、法治、人權成為歐盟一貫強調的核心價值。
1993年6月,歐盟的領導層制定了新成員國加盟的標準,其中的第一條是:申請入盟的國家要有持久穩(wěn)定的機構保證民主、法治、人權并保護弱勢群體。
融入歐洲,是冷戰(zhàn)結束之后東歐國家的夢想,也是國家發(fā)展的核心目標。但是,成為歐盟成員國不僅僅需要實現市場化,還要在意識形態(tài)、公民的基本權責方面達到歐盟法律與標準。因此,東歐國家加入歐盟之前,都要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進行深刻、徹底、甚至是痛徹心扉的改革。
以在今年元旦加入歐盟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為例:1995年,兩國與歐盟開啟了入盟談判,這一談就是17年。2004年,歐盟進行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擴大,吸收了10個前“東方陣營”的國家入盟,但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錯過了這班車。歐盟批評兩國在推進民主進程方面“半心半意”、貪污腐敗嚴重、對私有經濟缺乏保護等等。
直至2006年中期,歐盟還傳出因為“兩國改革未盡人意”而將入盟之事擱置到2008年的消息。到了9月,在羅、保兩國做出妥協之后,歐盟委員會終于通過一項報告,為兩國加入歐盟掃清最后的障礙。
核心價值是每個歐盟成員必須遵守的共同原則。在波蘭,出自保守陣營的卡欽斯基總統(tǒng)兩年前上臺執(zhí)政之后,波蘭社會開始有“向右走”的趨勢。作為虔誠的天主教徒,卡欽斯基堅決反對同性戀,并倡導重典懲治犯罪,主張實施死刑——這無疑與歐盟的一貫立場相左。于是,在卡欽斯基當選總統(tǒng)當天,歐盟委員會就發(fā)出警告,如果波蘭新任總統(tǒng)繼續(xù)反對同性戀的權利或推動死刑的實施,根據《尼斯條約》的第6條和第7條規(guī)定的內容,波蘭將被剝奪在歐盟的投票權。
在歐盟大家庭50年家史中,從來就不缺乏個性反叛的“壞孩子”。但是,核心價值作為大多數成員認同的“家規(guī)”,大家都要予以遵守。對核心價值的堅持,使好孩子和壞孩子能夠在同一屋檐下共同成長,這也正是歐盟的凝聚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