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 蜀
據(jù)《楚天都市報》報道,湖北五名貧困大學生因為“對資助者態(tài)度冷漠,缺乏起碼的感恩之心”,被取消繼續(xù)受助的資格??吹竭@則新聞,我想起我前不久的一段見聞。
前不久,我應邀去蘇州德勝洋樓公司參觀,剛好碰上有一家老小到公司向老板謝恩。這是安徽農(nóng)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女兒本科畢業(yè)后考上美國一家著名的大學讀碩士,但沒有相應的支付能力。德勝的老板跟他們素昧平生,但仍慨然為他們做了經(jīng)濟擔保。一家人非常感動,執(zhí)意要到蘇州致謝。這個老板拗不過,只好同意見面,派專車把他們接到公司。其間老板坦陳心跡:“我?guī)椭銈儾皇俏姨煨跃瓦@么善良,而是受在美國的一段經(jīng)歷的影響?!?/p>
原來,這個老板曾就讀于斯坦福大學,留美十余年,得到當?shù)嘏笥训暮芏鄮椭Kf,最初,他在感動之余,總想著如何回報這些朋友。但后來他發(fā)現(xiàn),那些朋友根本不需要他的回報,甚至不需要他的感謝,因為幫助過他的朋友,經(jīng)濟上精神上都是完全自足的,哪用得著別人來錦上添花。而且他們幫助別人,都極其低調(diào),都把這種事看成非常私人化的事情,他們因幫助別人而得到一份內(nèi)心上的滿足和安寧就夠了,不愿意大肆張揚。
于是,他總結(jié)出一個心得,在得到別人的幫助后,他應該做的不是向幫助他的人謝恩,而是應該像幫助他的人那樣,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地去幫助身邊弱勢的人,最需要幫助的人,最需要雪中送炭的人。這樣來形成愛的接力。讓需要愛的人盡可能都得到愛,以此來回報社會,也許才是當初幫助他的那些朋友的初衷。
他由此得出一個結(jié)論,這些朋友對他的幫助,最重要的不是讓他成了才,而是培養(yǎng)了他的愛心,使他從此成了一個有愛心的人。幫助人而不求任何回報,從此成了他性格的一部分。
剛好從蘇州回來,就讀到了湖北捐助人索恩的故事。對比之強烈,讓我感慨。就已有報道來看,說捐助人索恩或許并不準確,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捐助組織者索恩。因為我只聽到捐助組織者對受助者的不滿,只看到捐助組織者終止了繼續(xù)提供幫助,沒有聽到捐助人自己有什么說法。
投入就必須要有回報。愛也是一種投入,所以愛也是要有回報的,不給物質(zhì)上的回報,也必須給精神上的回報。某些人慈善行為的這種功利性甚至是商業(yè)性,我們其實有些習以為常,而不以為怪。湖北索恩事件不過是一個最新的例證。捐助組織者并沒有為貧困生掏一分錢,組織捐助只是一種職務行為為。但可能在他看來,既然捐助經(jīng)他之手,受助的每一分錢,當然都有他的一份功勞。因此并不妨礙他以救世主的心態(tài)脾睨貧困生,對他們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其實當他的要求不能實現(xiàn)時,他并不可以理直氣壯地停掉對那些貧困生的捐助,因為,這不是停掉幾個錢的問題,停掉捐助本身,以及他對受助者的公開譴責,都可能造成對受助者的傷害。
愛要平等,愛要低調(diào),愛要謙遜,總之愛要有一顆平常心,這樣的愛才是有品格的愛。做了一點好事,生怕天下人不知道;做了一點好事,就自以為高人一等;做了一點好事,就自以為有了某種特權:做了一點好事,就要馬上變現(xiàn)。這很傲慢,很粗暴,很自私,能配得上愛這個字嗎?我很懷疑。
慈善文化的水準,實際上是一種文明水準?,F(xiàn)代文明在我們國家還在發(fā)展過程中,現(xiàn)代慈善文化在我們國家也不過剛剛起步。從這個角度來看,上面講的情況倒也正常。怎樣讓愛有一顆平常心,亦即怎樣發(fā)揚光大現(xiàn)代慈善文化,這點上,我們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選自《博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