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明
數(shù)學具有抽象性、嚴密性和應用廣泛性的特點,這些特點在小學數(shù)學中同樣表現(xiàn)得十分充分。長期以來,數(shù)學的抽象性頗受小學數(shù)學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線教師的重視,數(shù)學的嚴密性被關注的程度則要遜色得多。事實上,數(shù)學嚴密性的具體特征與兒童數(shù)學思維之間的沖突,已經給日常教學造成了很大的麻煩。研究二者的關系,對提高兒童的數(shù)學思維品質和數(shù)學素養(yǎng)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對改善當前的小學數(shù)學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兒童的數(shù)學思維:不嚴密中的嚴密性。
所謂嚴密,就是沒有空隙之意。我們說數(shù)學具有嚴密性的特點,就是說數(shù)學概念準確,沒有歧義;數(shù)學證明講究邏輯,無空子可鉆;數(shù)學的敘述、符號的使用有一套規(guī)范的系統(tǒng)。
數(shù)學是嚴密的,但兒童由于其身心尚處在發(fā)展之中,其思維水平還不能達到數(shù)學嚴密性所要求的程度。通過觀察小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的表現(xiàn),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兒童不甚嚴密的數(shù)學思維中,也存在嚴密性的一些主要特征。
1.相信直觀感覺。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句話強調了眼睛所看到的“事實”的重要性。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還不能將主體與客體區(qū)分開來,思考問題時,更相信自己的直觀感覺,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現(xiàn)實情景。下面關于平行和垂直的例子就很典型。圖1(a)和圖2(a)是目前教材中讓學生認識平行和垂直時所呈現(xiàn)的“標準”圖形,這也是學生大腦中“平行和垂直”的樣子,他們并不承認圖1(b)和圖2(b)也是平行和垂直的。因為,這與他們先前所看到的平行和垂直的樣子不相同。再如,在認識10以內數(shù)的時候,認識數(shù)字“幾”就可以看到教材上有幾個具體的實物圖形(人、動物、小棒等),學生通過數(shù)一數(shù)的活動,很容易接受。但在認識比10大的數(shù)字時,如果也還是用“數(shù)”實物個數(shù)的方法,他們能接受(見圖3);可是一旦將10根小棒捆成一捆,剩余的小棒擺在旁邊時(如圖4所示),他們就有點不習慣,難以接受,這是因為表示法不直觀所致。相信直觀感覺,不是因為他們的思維不嚴密,而恰恰是兒童思維嚴密性的重要體現(xiàn)。就像圖1,老師說b圖所表示的兩條直線是平行的,可在他們眼里,這兩條直線明明是“斜的”,怎么會是平行的呢?他們才不會“輕信”老師的結論呢!可見,他們的思維還是很“嚴密”的。
2.重視外在形式。
重視外在形式是兒童數(shù)學思維嚴密性的第二個特征。如果說相信直觀感覺是兒童數(shù)學思維的第一級水平的話,重視外在形式則可稱為第二級水平。他們這時的思維已經有了初步的邏輯性,只是過于重視外表,而不太注意內容,或者說過于注重形式而容易忽視本質。例如,在初步認識分數(shù)時,盡管老師很強調“平均分”(我相信老師們都能做到這一點),但到具體問題時,下面的情況時有出現(xiàn)。
例如:用分數(shù)表示下列圖形中的陰影部分。
《人民教育》2006年第3~4期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追問學校數(shù)學與生活數(shù)學的分野》,文中談到一個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穩(wěn)定性”過程中出現(xiàn)的情況:教師讓學生把三角形和四邊形木架拉一拉,體驗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赡苁悄炯茚?shù)貌焕喂?,一個學生將四邊形木架拉成了如圖6所示的三角形,并由此斷定“有的三角形沒有穩(wěn)定性”。文章作者從這一事例出發(fā),討論了學校數(shù)學與生活數(shù)學之異同。本文無意討論這個話題,只是覺得這個例子能較好地說明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本例中,學生將木架自如地在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轉換,從而“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結論。學生得出這種結論并沒有錯,因為他是通過比較后得出的,而比較是數(shù)學思維的重要方式之一。這說明他在思考,只是思考時重視了外在的東西而已。其實,拉的活動、形狀的變化都是表面現(xiàn)象,他并沒有去思考三角形的概念(本質),倘若當時教師要求他在拉木架時,由兩根木條組成的“線段”必須始終保持是一條完整的線段的話,他也許就得不出那個結論了。
3.認同合情推理。
所謂合情推理,簡而言之,就是“合理的猜測方法”①。它與論證推理不同,論證推理是嚴格的數(shù)學理論建立的基礎,但它與論證推理之間又有一定的聯(lián)系,因為數(shù)學理論(結論及相應的證明)靠合情推理才得以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限于學生的年齡、心理及知識水平,小學數(shù)學中的許多理論(主要是結論)并不是基于嚴格的邏輯推理而得出的,相反,主要是基于簡單的歸納方法。一般采用的方式就是通過實際操作、演示或舉出一個能“證明”結論的例子,在此基礎上歸納、概括出相應的結論。同時,限于篇幅,操作、演示也好,舉例也罷,一般都只有一個,而且是非常理想化的狀態(tài),但小學生都很認同這樣的結論,他們認為這樣的結論是可靠的。像前面提到的那位學生,他只是通過一個不牢固的四邊形與三角形之間的形狀變化,就得出了“有的三角形不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結論。他并沒有考慮到這只是一個特例,也沒有去思考造成這個特例的原因(釘子釘?shù)貌焕喂袒蛘呤亲约河昧μ投鴱娦懈淖兞怂倪呅蔚男螤睿?,更沒有去思考為什么別的同學的四邊形木架沒有被拉成三角形。他只看到了這一個事實,就得出了那個結論,在他的思維中,這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他平時從教師、教材那里獲得數(shù)學結論的方式就是這樣的。
再如,在講解圓錐體的體積公式時,大多是通過將兩個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進行比較(通過實際的倒沙子、倒水等操作過程或者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其實,這只是一個驗證性的實驗,但學生對此卻深信不疑,因為事實擺在面前,有些事實的獲得還是他們親自實驗得到的,怎么會錯呢?
上述事例都說明了小學生數(shù)學思維嚴密性的一個特征———認同合情推理。
4.單維度的思維方式。
單維度的思維方式是指兒童在進行數(shù)學思維時,總是從一個維度(不論是順向思維還是逆向思維)去思考問題,當需要從兩個維度甚至多個維度(兩個以上)去深入思考時,他們就顯得力不從心,無所適從。
皮亞杰曾經以“鐘擺”為例來說明兒童思維的單維度特征②。眾所周知,鐘擺擺動的速度因繩子長度的改變而加快或減慢,而錘的重量、下落點的高度以及最初的推動力,并不影響擺動的速度。但如果在同一時間內改變了所有因素,并使處于具體運算階段(7~10歲)的兒童相信,改變錘的重量對擺速是有一定影響的,他就會真的相信這一點。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例如在認識角時,如果同時改變角的大小和邊的長度這兩個因素,學生就很難相信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他們會相信邊的張開程度與邊的長短同時影響了角的大?。ɑ蛟S,他們更相信邊越長,角度越大)。圓的認識的例子也許更經典。在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圓被定義成(也許用“說成”更恰當)“由曲線圍成的圖形”,教學時基本上都是用圓形紙片來說明這種圖形。由于沒有“軌跡”的概念,學生很難區(qū)分圓周(通常簡稱為圓,也就是小學數(shù)學中所說的“圓”)與圓面。因為在形成這個概念的過程中,圓周與圓面這兩個因素是同時發(fā)揮作用的,由此引發(fā)了下面的說法,即“同一圓內半徑并不相等”,也就是說,線段OA是該圓的半徑(如圖7所示),線段OB也是該圓的半徑,因為點A和點B都在這個圓上。這個案例并非杜撰,而是筆者在聽課時所遇到的,更令人意外的是,教師在課堂上否定了學生的這一說法,而私下里卻認為學生的說法是有道理的。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雖然體現(xiàn)出小學生數(shù)學思維中單維度的特征,但不可否認,它也與數(shù)學教材呈現(xiàn)這一內容的方式有關。
二、教學:多維度應對。
兒童數(shù)學思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以上特征,對整個小學數(shù)學教育都有很大的啟迪。
1.加強變式練習。
由于兒童的數(shù)學思維表現(xiàn)為相信直觀感覺、重視外在形式等特征,教學時通過觀察、實驗等實踐活動以及呈現(xiàn)標準的算式、圖形等,可以讓學生較快地接受相應的數(shù)學知識,形成數(shù)學認知結構。但僅此還不夠,還必須加強變式練習,讓學生認清哪些是本質的,哪些是非本質的,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也能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品質。
2.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并不是在學生得出結論后多問幾個為什么這么簡單。由于小學生數(shù)學思維中本就有認同合情推理的特征,加上小學數(shù)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又是“例子+結論”的模式,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與教材上一致的結論時,教師再問為什么,只能使學生把過程重復一遍(也許在用語上更準確,更接近教師的要求),而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筆者以為,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不失為一種好的途徑。
例如“積的變化規(guī)律”,教材上呈現(xiàn)了下列幾個算式(順序為筆者所加):
6×2=12(1)
6×20=120(2)
6×200=1200(3)
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將(2)式與(1)式比較,將(3)式與(1)式比較,從而得出“一個因素不變,另一個因素乘幾,積也乘幾”的規(guī)律。作為教材,這樣編寫無可厚非,但作為教師,這樣教學則有不足。因為本例中只是第二個因素在變,如果第二個因素不變,只有第一個因素在變化,上述結論還成立嗎?為了引導學生去這樣思考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再給出兩個算式:12×2=24和36×2=72,將這兩個算式分別再與(1)式比較,從而得出上述結論。顯然,加進這兩個算式,對學生思維的影響就完全不一樣,它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了問題,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多舉反例的方式。反例既可以由學生舉,也可以由教師舉,再引導學生去思考。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舉一些面對稱圖形的例子讓學生去判斷,以使學生更深刻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本質。
3.改變數(shù)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適當增加核心概念。
為了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嚴密性,有時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應適當?shù)丶右愿淖?,像上述積的變化規(guī)律的例子,如果教材本身就出現(xiàn)12×2=24,36×2=72兩道算式,并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那就更加完美。
適當增加一些核心概念,也可以讓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整。如幾何中的“簡單封閉曲線”、“簡單封閉區(qū)域”等概念,對于學生區(qū)分某些概念(如圓周和圓面)是很有幫助的,而這些概念本身對處于形式運算階段初期的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并不是特別難以理解的。當然,能不能增加核心概念以及增加哪些核心概念,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也是一個難度更大的問題,筆者在此提出來,希望引起更多人的重視。
注釋:
①鄭毓信:《數(shù)字方法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頁。
②〔瑞士〕J.皮亞杰,B.英海爾德著,吳福元譯:《兒童心理學》,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10~111頁。
(作者單位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