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練當空舞
NBA并沒有太多的科比、沒有太多的麥迪,甚至沒有太多的里奇·戴維斯或者達柳斯·邁爾斯,并不是每一個球員都習慣于在接球運球對抗中把球送進籃筐。因而,某種幫助球員們獲得投籃或者接球空間的應對措施必然存在,這就是本篇章需要剖析的“掩護&擺脫”戰(zhàn)術。
在職業(yè)聯盟的高防守強度面前,無數在大學或者高中叱咤風云的卓越球員都會一夜間從天堂到地獄。非實力不濟,而是面臨步步緊逼的防守壓力,勢必導致接球投籃空間驟然緊縮——為了投籃,你必須付出更多跑動以及更多變向,更有甚者,為了投籃,你不得不常常采取技術動作變型以避開防守者封蓋的十指。
以子之矛
多數業(yè)余籃球愛好者并不清楚如何防守,特別在外圍防守技術上,這不是危言聳聽。想要達到密不透風的效果,首要技術并非挪動腳步,而是防守者站位的合理性。簡單言之,在你面臨卓越的外圍進攻球員時,絕對不能等他接到球才貼身,優(yōu)秀防守者應該做到的是每一秒鐘都貼身,即便進攻者無球時都寸步不離,盡可能干擾傳接球,從而達到削弱對手外圍進攻火力的目的。話說到這兒,就得提點外圍防守基礎理論:如何壓制外圍進攻球員接球?最基礎的防守站位模式就是防守者保持自己的身體永遠卡在對位進攻球員與進攻方持球球員的路線上,兩眼應該能同時觀察到自己盯防球員與攻方持球球員,并且努力貼身對位球員。這種站位防守,能保障隨時隨地伸手干擾對位進攻球員接球路線,就算無法順利搶斷,也會最大限度迫使攻方球員離開熟悉的接球位置接球,無法順暢地完成進攻后續(xù)動作。
上面的段落并不是廢話,很多業(yè)余籃球愛好者都做不到這一點,可在NBA這樣的高水準職業(yè)賽場,對無球球員進行貼身防守簡直是外圍防守者的必修課,譬如阿泰斯特或者布魯斯·鮑文之流,均為其中的佼佼者。
矛與盾,就像無法單獨存在的一對哲學命題,既然防守方會采取“無球盯人防守策略“,進攻方勢必也會以某種策略作為應對措施,“掩護&擺脫”就是進攻方法寶——而且這并不是什么秘而不宜的戰(zhàn)術機密,而是每一支球隊進攻戰(zhàn)術的啟蒙教材。
在多數高中籃球教練接管一支毫無陣地戰(zhàn)基礎的球隊時,都會面臨一樣的尷尬:全隊只有1到2名球員具有比較強的單兵作戰(zhàn)能力,其余球員均屬于有空位才能放冷槍的角色球員。這樣的球隊一旦遭遇受過綜合性訓練的對手,這類草根球隊很快就會兵敗如山倒,對手采取的防守模式不復雜:永遠的無球盯人——第一,迫使具有單兵作戰(zhàn)能力的球員必須到更外圍才能接球,即便接球也無法直接投籃,而且通過干擾獲得更多搶斷;第二,無球盯人徹底封死其余角色球員,角色球員只有空位投籃能力,一旦被無球盯人所凍結,就根本不存在空位,沒有空位,命中率自然下降。兩者相結合,比分自然呈現一邊倒的情況。
如何改善草根球隊的面貌?高中籃球教練們百分百會教會孩子們如何進行“掩護&擺脫”以及“擋拆“,這兩大戰(zhàn)術是提升球隊陣地戰(zhàn)進攻效率的原始策略。
繞不過的墻
“掩護&擺脫”可以解釋為“因果”,“掩護”是原因以及過程,而“擺脫”是結果或者目的——所謂“掩護&擺脫”戰(zhàn)術的執(zhí)行目標就是利用某位球員A給另外一位球員B做墻,這形成第一步的“掩護”,隨后B利用A身軀擋開貼身防守球員的空間,瞬間啟動開始跑動,達到第二步“擺脫”的目的。
上文提到過“無球盯人防守”的可怕效應,而“掩護&擺脫”就是專門克制“無球盯人防守”的利器,能幫助B球員瞬間甩開防守者,獲得下一步進攻的機會。至于下一步會如何采取進攻行動,得看具體實施戰(zhàn)術的目的性,在多數情況下,進攻方執(zhí)行“掩護&擺脫”戰(zhàn)術時會采取幾大常見模式:
其一,接球——接不到球,球員就沒有殺傷力,譬如甲球隊最強得分球員為A,而在比賽讀秒階段,乙球隊對A球員設置貼身緊逼。此刻,甲球隊就會利用B球員進行掩護,而A球員則借B球員的掩護效應,擺脫乙球隊防守球員的干擾,跑到接球位置拿到球,隨后選擇進攻。
其二,開球——不論邊線球抑或底線球,NBA規(guī)則規(guī)定的開球時限為5秒,也就是說假設開球方無法在5秒內把球送入場內,就會被吹球權轉換。此刻,對手大有可能采取全場緊逼,希望能破壞開球獲得搶斷機會或者迫使5秒違例,但開球方必定會利用“掩護&擺脫” 戰(zhàn)術釋放某位場內球員接球。這種情況,在對手“全場緊逼”破開球時,尤為常見。
其三,三分冷槍位的設置——從上世紀90年代迄今,NBA從來不缺“純種”冷槍型球員的身影,他們有著杰出的外圍三分殺傷力,可遺憾的是,他們永遠需要空位才會穩(wěn)定發(fā)揮?!把谧o&擋拆”戰(zhàn)術對純種三分投手的幫助巨大,通常主帥會安排大個子球員為三分投手們做掩護,后者迅速從內線跑向三分點接球,隨后在防守者沒有復位前就起跳嘗試三分球。
其四,空切的進一步延展——空切,顧名思義,解釋為“空手切入”,詳解為“空手切入接球上籃”,屬于籃球進攻基礎套路之一,較為常見的有中路空切與底線空切,而在職業(yè)賽場的盯人力度下,空切嘗試次數會很多,能成功接球完成進攻的卻很少。“掩護&擋拆”可以大大提升空切成功幾率,特別是底線空切,攻方往往會讓大個子球員作墻,小個子球員利用大個子球員形成的掩護效應,走底線插入禁區(qū)接球投籃,這是空切的延展,也是后門戰(zhàn)術締造的基礎。
上述四種可能性,為“掩護&擺脫”戰(zhàn)術最常見的執(zhí)行模式,具體運用中,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相應變化,而非拘泥于形,更不可拘泥于套路。舉例來說,進攻方五名球員,1號球員圈頂控球,另外4名球員絕對不能僅僅使用一個“掩護&擺脫”套路,而應該4人分別從兩側形成“掩護&擺脫”的時間差,尋找同時兩名甚至于兩名以上無球球員獲得擺脫的機會,這有利于進攻戰(zhàn)術的多樣化與集成,更有利于分散防守方注意力,無法判斷真實進攻重點,最重要的是,能讓控球球員擁有不止一種傳球選擇,豐富了攻擊手段與變數。
跑不死的米勒
米勒才退役不久,按照“奈史密斯籃球名人堂”的晉級規(guī)則,球員必須退役后5年才能獲得名人堂資格的提名,但這沒什么妨礙,在很多球迷心目中,雷吉·米勒早就是名人堂的一員。
幾乎所有人都因為“米勒時刻”才認識這個形同骷髏的瘦子,他永遠能制造比賽懸念,不到比賽最后一秒,“米勒時刻”就永遠可能顛覆乾坤?!懊桌諘r刻”恰恰是雷吉·米勒籃球成就的表象,或者說“米勒時刻”永遠是一個細化現象,而米勒盛名二十載,真正的內蘊在于其對“掩護&擺脫”戰(zhàn)術的閱讀能力,在筆者印象中,甚至沒有任何一位名人堂成員能把“掩護&擺脫”戰(zhàn)術演繹到像米勒這樣入骨三分。
米勒具有出神入化的投射能力,不論三分線還是罰球線,只要讓他面前出現空位,米勒就能把球穩(wěn)穩(wěn)投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米勒不屬于頂級的持球進攻球員,他也能突破,可突破技能
充其量中流水準,與其爐火純青的投籃相比,米勒突破的嘗試次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不奇怪,米勒并非身體素質驚人的“彈簧人”,他缺少第一步爆發(fā)力,即便啟動,也因為身體單薄而往往無法在對手緊逼情況下“卡出”強突所需要的上籃空間。不過,米勒的過人之處在于他了解個人技術長處短處,取長補短,在“掩護&擺脫”戰(zhàn)術上大做文章,將自己的投籃優(yōu)勢最大限度擴充,而把持球突破的弱點彌補于無形??v觀NBA歷史六十年,沒有第二支球隊會像步行者這樣,長達20年為一名純種投籃型球員度身定制多套“掩護&擺脫”戰(zhàn)術并且形成主流,更可怕的是,米勒執(zhí)掌步行者的年代中,步行者絕大多數時間都以強者的面貌出現,“掩護&擺脫”戰(zhàn)術功不可沒。
米勒的冷槍功底堪稱一流,因此,所有對手都會布置自己球隊防守能力最強的外圍球員永遠貼在米勒身邊,48分鐘不會留給他接球投籃的機會。針對此情況,步行者球員們訓練的最多的配合就是“掩護&擺脫”,他們會給米勒做墻,有時候面臨對手換防補防,步行者還會因地制宜形成連續(xù)多次做墻的配合,目的只為釋放米勒接球,而米勒從接球到轉身起跳投籃的動作速度之快,也是一絕,他幾乎不必瞄筐,把所有準備動作都簡化到極限,追求的只是投籃出手速度。
米勒的成功,除了個人技術與過硬心理素質,步行者團隊戰(zhàn)術配合的效力具有很大推動作用。整個90年代,任何進入步行者的球員所學習的第一堂課就是如何融入團隊“掩護”戰(zhàn)術,他們始終不忘攻擊火力在米勒手中,而其余所有角色球員需要做的就是不停做墻,做墻,再做墻,直到米勒能有接球投籃空間為止。
墻的藝術
做墻,也就是被稱為“掩護”的部分,對球員的身材有一些要求,譬如做墻的球員最好人高馬大較為魁梧,保障能擋開防守球員,讓進攻隊友形成擺脫機會,這一點與“擋拆”戰(zhàn)術如出一轍。當然別因此忽視“掩護”戰(zhàn)術的技術要求,“掩護”也是技術活兒,絕對不是抓個人站到場上就能干得有聲有色。
不難想象,當防守球員甲對進攻球員A緊跟不舍時,進攻方球員B上前扮演“墻”的角色,此刻,最常見的場景就是防守球員撞在掩護球員B身上,而A球員順勢變向空切或者擺脫。由于發(fā)生身體接觸,籃球規(guī)則對“掩護”動作有著嚴格而合理的判罰標準,詳細剖析的話,就是負責掩護的進攻球員B落位時必須留給防守球員甲合理的避讓距離,該距離在裁判吹罰時通常視為一臂距離。
“掩護&擺脫”往往不是單一戰(zhàn)術的存在模式,而會被其他較為繁瑣的戰(zhàn)術鑲嵌成為一個戰(zhàn)術輔助模板,較為直觀的案例是在早年的薩克拉門托國王隊。國王執(zhí)行的是較為成熟的普林斯頓體系,而后門戰(zhàn)術的開辟往往就是靠底線掩護擺脫形成的空切。此外,具有代表性的“掩護-擺脫-反跑”可以在三分王斯托賈科維奇身上看到痕跡,他有外圍投射能力,卻沒很強的持球進攻能力,在國王隊的幾套三分球戰(zhàn)術中,都能看到斯托賈科維奇從外向內移動,隊友為他做墻擋開防守隊員,佩賈會突然變向反跑到四十五度角三分線外,接麥克·畢比的中路橫傳,馬上起跳命中三分球。這同樣是“掩護&擺脫”為三分投手締造空位的經典表現。
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掩護的球員B必須提前落位,與防守球員甲發(fā)生身體接觸時必須雙腳沒有移動,否則就能被吹罰阻擋犯規(guī),導致攻防轉換。掩護者與被掩護者需要有著相當嫻熟的默契與經驗,被掩護者啟動擺脫之際,得盡可能貼著掩護者的身側移動,以保障“墻”的阻擋功效,若留出足夠防守球員繼續(xù)貼身的空間,則這次“掩護&擺脫”配合基本無效;且若這類情況發(fā)生,掩護者往往會選擇同時移動以達到完美的掩護效果,屆時只要與防守球員有身體碰撞,就可能導致裁判哨聲響起。
最常見的掩護區(qū)域為距離籃筐15英尺到20英尺的區(qū)間,該區(qū)域不論距離三分線還是禁區(qū)都有一段距離,若被掩護球員獲得擺脫,往內線移動就能形成空切突襲,往外圍移動就能從容接到傳球投射。因此,15英尺到20英尺區(qū)間的位置,被視為“掩護&擺脫”的高發(fā)地段。而這個前場半圓形環(huán)狀的區(qū)域內,發(fā)生掩護頻率最高的為罰球區(qū)兩側高位(擺脫者直接中路空切)、四十五度角(擺脫者反跑外圍接球投籃)、三十度角(擺脫者底線空切),這均為“掩護&擺脫”常見套路需求而衍生的固定模式,幾乎每場NBA比賽都能看到,甚至于幾乎每一次NBA陣地戰(zhàn)都能尋找到痕跡。
貌合神離
在多數球迷看來,“掩護&擺脫”與“擋拆”貌似沒多大區(qū)別,這種看法只能說半對半錯——在不同流派的籃球戰(zhàn)術理論中,對于“掩護&擺脫”的歸類也有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掩護&擺脫”屬于“擋拆”戰(zhàn)術體系的一種,理由是兩種戰(zhàn)術都有很明顯的利用“墻”為進攻球員辟清前進道路的特征;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掩護&擺脫”獨成一派(本文采納的是第二種觀點),理由是“掩護&擺脫”與“擋拆”的目的不盡相同。
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擋拆”戰(zhàn)術永遠是隊友為持球球員做墻,而“掩護&擺脫”的適用范疇則廣泛得多,被普遍使用在接球/開球的場合,多數執(zhí)行場合為無球球員之間進行,此外,“擋拆”與“掩護&擺脫”還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特征:“擋拆”戰(zhàn)術一旦施展,持球球員與做墻的球員之間互相配合的衍生套路很多,這是因為“擋拆”戰(zhàn)術所要求的兩名球員一人有球在手,另外一人無球在手,存在傳球配合的默契;而“掩護&擺脫”戰(zhàn)術的兩名執(zhí)行者均為無球球員,雖也有被掩護者接球同時,掩護者立刻變向空切突破的衍生打法,多數情況下,掩護者與被掩護者之間缺少必然的傳球進攻路數,這是兩大戰(zhàn)術套路的最大不同。
不過,追究賽場空間理論得到的答案會令人吃驚:從籃球戰(zhàn)術邏輯的根系追溯的話,“掩護&擺脫”與“擋拆”的確隸屬于一套理論,這兩種戰(zhàn)術都在挑戰(zhàn)賽場空間理論的盲區(qū),力求為某位球員移動掃清道路障礙。而且,實戰(zhàn)也從側面見證這種看法存在合理性,“擋拆”或者“掩護&擺脫”都是每一個時代每一支球隊每一場比賽都會執(zhí)行的常規(guī)戰(zhàn)術,而且歷史上的確有主要靠一種戰(zhàn)術思想打天下并且獲得成功的先例,譬如猶他爵士就憑借“擋拆”戰(zhàn)術揚威多年,而印第安納步行者一樣是把“掩護&擺脫”變成骨子里面的東西,多年來盤踞東部勁旅行列,雷吉·米勒也率領步行者殺入過總決賽。
戰(zhàn)術本身沒有優(yōu)劣之分,之所以有些球員執(zhí)行效果尋常,而有些球員能把普通戰(zhàn)術變成殺遍天下的神兵利刃,這是不同球隊配置是否適應執(zhí)行戰(zhàn)術的緣故,也是球員或者主帥對戰(zhàn)術理解力、適用度、鉆研程度的綜合因素導致的。我們仍然以“擋拆”為例,若不打“擋拆”僅僅憑卡爾·馬龍、斯托克頓、霍納塞克三巨頭,莫非爵士就此無望?答案自然是否定,沒有“擋拆”戰(zhàn)術,這三大高手仍然能給爵士很大推動力度,是否會有總決賽機會倒是難說,但絕對可以肯定爵士不會因為不打“擋拆”就變成弱旅。而類似假設用在步行者身上卻完全可能導致相反結果,米
勒是定點投手,沒有太犀利的單兵突破能力,若步行者不打“掩護&擺脫”的話,就很難想像他們以什么作為輔佐米勒上位的基石?用90年代步行者崛起前后的陣容作為解析材料,人們會得到結論:若不用米勒作進攻核心,步行者似乎就只能靠荷蘭大個子中鋒里克·史密茨當攻擊內核——而史密茨溫婉的18英尺高位跳投進攻模式還能讓步行者長久出現在東部季后賽么?
誰與爭鋒
若一名主帥擁有科比、麥迪、皮爾斯,你根本不必擔心進攻戰(zhàn)術會不會陷入僵局,這種天王級別后衛(wèi)具有極強單兵能力,就算所有戰(zhàn)術布置都無法奏效,主帥干脆就叫一個暫停:OK,未來5分鐘,你一個人單打,投不進就往內線突,我至少要看到罰球線得分——隨后,僵局會很快被打破,你會看到你的天王后衛(wèi)如狼似虎殺往內線,一次又一次獲得罰球線機會,改寫局勢倒也未必,卻靠罰球線拖住了比分差距。
上述“ 美景” , 對一些球隊來說未必可行,用真正的藍領球隊底特律活塞為例,他們在2003-04賽季奪冠時根本沒有任何天王級別球星(大本可以算天王級別苦力,指望他得分?拉里·布朗寧愿讓拉希德·華萊士去投中場三分球),可誰能料想活塞愣是在總決賽撂翻不可一世的洛杉磯湖人F4,捧起了冠軍獎杯?
活塞沒有天王巨星,別把比盧普斯或者漢密爾頓當盤菜,這對后衛(wèi)是真正的戰(zhàn)術執(zhí)行型后衛(wèi),他們太聰明太適合團隊作戰(zhàn),將自己的技術完全融入到團隊戰(zhàn)術理念中,論真實的單兵戰(zhàn)斗力,比盧普斯?jié)h密爾頓加起來都不夠科比一個人折騰。不過,活塞的“掩護&擺脫”戰(zhàn)術為漢密爾頓尋找到了一塊樂土,他雖持球進攻能力有限,卻有著一個跑不死的身子骨,在連續(xù)場次的狂奔中,漢密爾頓一次又一次利用隊友做墻接球轉身把球投中,防守起家的活塞也借此形成了最穩(wěn)定的戰(zhàn)術得分點,稱之為“掩護&擺脫”戰(zhàn)術賜給活塞總冠軍都毫不為過,活塞能達到奪冠高度的戰(zhàn)術執(zhí)行質量,這才是最可貴的地方。
“掩護&擺脫”永遠不會是華麗的戰(zhàn)術,手上有超級巨星的球隊也很少會付諸大量精力專攻該戰(zhàn)術,但“掩護&擺脫”一貫是窮人的天堂,主帥們都清楚,你能完全靠戰(zhàn)術執(zhí)行優(yōu)勢彌補人員配置弱勢導致的技術弱勢——當然,前提是你的球員樂意完全遵循你的戰(zhàn)術授意,每場球48分鐘不停跑,要知道,藍領氣味很重的“掩護&擺脫”不會屬于懶惰者,積極跑動與多點開花的嘗試,才會耕耘出“掩護&擺脫”大放異彩的自留地。
“掩護 &擺脫”戰(zhàn)術具體運用中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相應變化,而非拘泥于形舉例來說,進攻方五名球員,1號球員圈頂控球另外4名球員絕對不能僅僅使用一個“掩護&擺脫”套路而應該4人分別從兩側形成“掩護&擺脫”的時間差尋找同時兩名甚至于兩名以上無球球員獲得擺脫的機會這有利于進攻戰(zhàn)術的多樣化與集成更有利于分散防守方注意力,無法判斷真實進攻重點
戰(zhàn)術本身沒有優(yōu)劣之分之所以有些球員執(zhí)行效果尋常而有些球員能把普通戰(zhàn)術變成殺遍天下的神兵利刃這是不同球隊配置是否適應執(zhí)行戰(zhàn)術的緣故也是球員或者主帥對戰(zhàn)術理解力、適用度鉆研程度的綜合因素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