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這一年,除了領錢,基本也沒有什么別的任務。為了防止自己整天縮在家里,我決定去旁聽幾門課。
那天我去學校我所在的機構(gòu),跟機構(gòu)里的秘書表達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說,沒問題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問,有沒有一個什么社科方面的課程清單,我看看有什么課可選。我問的時候,想象的是幾頁紙,可以站著順手翻完。
結(jié)果說時遲那時快,柔弱的女秘書突然掏出一個龐然大物,向我遞過來,我伸手一接,胳膊差點因為不堪重負而當場脫臼。
就是說,僅僅就本科和文理學院的課程表及課程的簡單介紹(一般3~5行的介紹),哈佛就一口氣列了1000多頁。我估計,把哈佛全校的課程名單一一排列出來,是不是得繞上赤道一周3sF/RfVzpLPBNBL6BIucGQ==兩周啊。
B
端著它回到VpAZIgTvI7O6qpkzUJuVog==自己的辦公室,仔細研讀起來。如同一個饑餓無比的人,捧著一個寫滿了各種山珍海味的菜單,邊咽著口水邊往下讀。
哈佛大學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學,當然是因為它最有錢,然后用這些錢買了最先進的設備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時,也是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而這一精神,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它的“核心課程”上。
所謂“核心課程”,就是學校提供給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礎課,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門作為必修課。這些基礎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的細枝末節(jié)之前,能夠?qū)λ蒙淼氖澜缬幸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這樣當他置身于自己的專業(yè)時,能夠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不過是一個巨大有機體里面的一條毛細血管。
C
哈佛的“核心課程”分成七個板塊,拿道德理性這個板塊作為例子,所給的課程包括:
1.民主與平等;2.正義;3.國際關系與倫理;4.倫理學中的基本問題;5.儒家人文主義;6.有神論與道德觀念;7.自我,自由與存在;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隸制;9.社會反抗的道德基礎;10.共和政府的理論與實踐;11.比較宗教倫理;12.傳統(tǒng)中國的倫理和政治理論;13.古代與中世紀政治哲學史;14.現(xiàn)代政治哲學史。
拿科學這個板塊來說,所給課程包括:1.光與物質(zhì)的性質(zhì);2.空氣;3.宇宙中的物質(zhì);4.觀察太陽與恒星;5.時間;6.愛因斯坦革命;7.環(huán)境的風險與災難;8.現(xiàn)實中的物理;9.音樂和聲音的物理學;10.看不見的世界:科技與公共政策;11.能源、環(huán)境與工業(yè)發(fā)展……
“核心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開始研究樹木之前,能夠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夠把這個森林地圖印在大腦上,以后走到再細小的道路上,也不會迷路。
D
對于一個求知欲很強的人來說,這些課程簡直就是一場饕餮之宴,舉著筷子,不知從何下手。
不知道清華北大,能給那些剛剛背井離鄉(xiāng)的18歲孩子,開出上述課程中的哪幾門?
我相信,大學精神的本質(zhì),并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
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于這個世界的道理。關于自然、關于社會。大學要造就的,正是達爾文的天真。愛因斯坦的天真。黑格爾的天真。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領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務主義引起的短視,來到星空之下,整個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數(shù)學、物理、生物、心理,像星星一樣在深藍的天空中閃耀,大人們手把手地告訴兒童,那個星叫什么星,它離我們有多遠,它又為什么在那里。
香港幾所大學挖了幾個高考狀元走,清華北大就開始捶胸頓足,覺得自己不再“一流”。其實,清華北大的確應該捶胸頓足,但不該是為了幾個高考狀元,而應當是為自己與天真的距離……
?。ㄝ?雯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