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利
人如其食安利
人如其食。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食物確實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情緒:怒火中燒的人喜歡吃有韌勁的東西,比如肉類;情緒低落的人則喜歡吃富含糖和咖啡因的食物,妒忌成性的人看到什么食物都會堆在盤子里,這也許表明他們童年時曾在餐桌上與兄弟姐妹展開過激烈爭奪。
這項研究參考了500多份病例資料,是首次圍繞食物與精神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展開的細致觀察。研究顯示,就餐者也許可以改變飲食,從而控制自己的情緒。
美國心理治療師辛西婭·鮑爾已經對成癮現(xiàn)象展開了30年研究。她將患者的飲食與其情緒和性格加以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身處危機(比如離異)中的人喜歡松軟的甜食,比如奶油凍和冰激凌,因為他們想借助童年時代的食物來尋求安慰;情緒緊張的人青睞松脆的食品,比如油炸土豆片,這被認為是在蒙受壓力的情況下,腎上腺經常會發(fā)出需要鹽的信號,此外,如果有人想發(fā)泄怒氣,只有狠狠地出聲咀嚼才能達到效果;而能填滿肚子的大塊食物會減輕孤單的感覺。
鮑爾的發(fā)現(xiàn)與食品專家的觀點相吻合,一般認為,咀嚼大塊的食物可以發(fā)泄情緒,因為這是一種特殊的快速肌肉運動。
45歲的威廉·利思是《饑餓年代:一個嗜吃者的自白》一書的作者。他說,該項研究驗證了他的經歷,因為他靠吃東西來擺脫感情困擾。利思說:“如果你感到沮喪,你就會狂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比如炸面圈和吐司?!贝祟愂称肥寡呛考眲≡黾?,隨即又迅速下降,從而需要進一步補充。
攝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是這樣一個過程:你找到這種食品,吃進肚子里,產生犯罪感,然后又餓了。
研究食物對情緒的影響力的作家還有喬安妮·哈里斯。她的作品《濃情巧克力》曾于2000年改編成電影。女主人公開了一家巧克力店。她能準確地說出每位顧客的熱切愿望。哈里斯說:“實際情況與研究結論相反,嗜吃甜食的人未必是沮喪的人。我書中的巧克力是個比喻。它象征著愛,反映了維亞納對人生的健康平衡的心態(tài)。但是,人們攝取的食物和他們的飲食方式能充分說明他們的性格特點。有些人興致勃勃地大吃大嚼,你會覺得他們開朗、外向、對生活充滿熱情?!?/p>
對于上述發(fā)現(xiàn),有的科學家持保留態(tài)度,認為其只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假設,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選自《百科知識》
小品文選刊200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