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作為《三國演義》中“失、空、斬”的重要篇章,因其情節(jié)的曲折性和人物塑造手法的多樣性歷來為人所贊嘆??v觀全文,筆者發(fā)現(xiàn)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充分顯示了“三”的藝術(shù):街亭三“奪”、馬謖三“笑”、諸葛亮三“哭”,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下文就依次說說它們的表現(xiàn)。
一、急起急伏 前人毛宗崗曾評點“上庸失而使孔明無進取之望,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所矣。何也?無街亭則陽平關(guān)危,陽平關(guān)危則不惟進無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未失者且憂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棄,安定不得不損,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餉不得不收?!边@充分說明了街亭對蜀漢的戰(zhàn)略意義,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街亭雖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彼?,諸葛亮點將到位,部署嚴密;所以司馬懿著著不讓,志在必得;所以魏軍和蜀軍在街亭展開了你爭我奪的拉鋸戰(zhàn)。作者濃墨重彩地渲染出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氣氛,鋪演出跌宕起伏的“街亭爭奪戰(zhàn)”。馬謖“屯兵山上”,王平規(guī)勸,馬謖不聽,二將分兵,司馬懿圍困街亭,斷絕汲道,放火燒山,蜀兵不戰(zhàn)自亂,馬謖落荒而逃,張郃佯作追擊,魏延及時增援,此為一“奪”;張郃佯作敗退,魏延驅(qū)兵趕來,復奪街亭,趕到五十余里,不料背后司馬懿、司馬昭伏兵齊出,張郃復來,魏軍合兵,千鈞一發(fā)之際,王平引兵來援,此為二“奪”;王魏合兵,徑奔列柳,與高翔夜襲魏寨,欲復街亭,陷身空寨,死命沖出,列柳失陷,此為三“奪”。三番爭奪廝殺,刀光劍影,奇矯突兀,聲色俱佳,令讀者目不暇接。其中貫穿的蜀方增援和魏方打援,魏方設(shè)計和蜀方中計時升時落,似大海潮涌;急起急伏,如重巒疊障。有“斗轉(zhuǎn)星移,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崗《讀〈三國志〉法》),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二、維妙維肖 在刻畫人物方面,作者沒有靜止地交代人物性格,而是運用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讓人物用自身的行為來說話,來塑像。乍到街亭,馬謖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以笑譏人,嘲笑丞相多心,表現(xiàn)出他極為主觀;王平提出異議時,他大覺逆耳,大笑王平“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再笑王平無能,更顯示了他目空一切,得意忘形;馬謖極力拒諫,一意孤行屯兵山上,正中司馬懿下懷,司馬懿躬親巡哨至山下,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三笑司馬懿膽怯。透過這些神態(tài)語言描寫,一個一意孤行、公然違令、死守兵法、剛愎自用、妄自尊大、小覷勁敵的馬謖形象躍然紙上。
街亭失守,蜀漢北伐全盤皆輸,處于責任風暴中心的馬謖難辭其咎,罪不容誅。作為蜀軍統(tǒng)率的諸葛亮在斬馬謖前后,感情極為錯綜復雜。作者寫他“揮淚”“流涕”“大哭不已”三種哭態(tài),維妙維肖地描繪出他內(nèi)心世界。第一次當他聽完馬謖的臨終囑托與大哭后,聯(lián)想起兩人往日義同兄弟的情誼,情不能已地流出了傷心之淚。但為嚴明軍紀,不能不殺,且已“叱左右推出斬之”,所以只能揮去眼淚,有情而不枉法。第二次參軍蔣琬力阻諸葛亮,孔明雖被打動,但他信奉“昔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鼻荫R謖軍令狀立在先,所以他只能忍心“流涕”說“合當斬之”。“流涕”比“揮淚”更明確地揭示了諸葛亮悲哀的內(nèi)心,正所謂執(zhí)法而不忘情。第三次當“武士獻馬謖首級于階下”,諸葛亮又“大哭不已”,淚如泉涌,涕淚縱橫,內(nèi)疚、自責涌上心頭,悔恨識才不深,痛惜北伐失敗,淋漓盡致地刻畫出諸葛亮此時此刻的真實情態(tài),其情至真至純。從三“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深明大義、紀律嚴明、敢于自責的人物形象。而且三“哭”與三“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塑造了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
所以說《失街亭》的人物描寫不作客觀限制,不下主觀定論,真實而鮮活地再現(xiàn)了人物形象。不管是人物形象的描繪還是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獨運地安置了許多個“三”。賞讀這篇文章,我們可以領(lǐng)略到中國古典小說戰(zhàn)爭場面描寫與人物描寫的獨特藝術(shù)和雋永風格。
(許小娟 江蘇省東臺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