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葆銘
上一個世紀80年代初,被稱為“文學青年”的那一撥人現(xiàn)在都走入到人生的秋天。在這樣一個季節(jié)里,沉湎于往事或傷春嘆夏都顯得有些幼稚,顧影自憐或孤芳自賞也覺得太沒味道。用史鐵生的話來講,秋天只是把它的落葉和果實合盤托出,無論苦澀還是甘甜,都為了讓往日的夢想于中保存。翻閱張興源這三卷本作品,讓我看到了一個人是如何小心翼翼地將青春之夢完整地保留到秋天這樣一個全過程。從季節(jié)的律令來講,秋天無論怎樣豐饒并充滿了詩意,但畢竟是一個能勾起人憂傷滿懷的時節(jié)?!岸靡蝗~之飄落,知深秋之將至”。行走在這樣一個人生站口上,望著蕭然而下的無邊落木,忽有人生如寄之嘆。
張興源本姓靳,系安塞縣鐮刀灣人氏。他三歲那年,父親出門趕集,與一個姓張的外鄉(xiāng)人蹴在集市的一個避風處做了一筆不大不小的買賣?;蛟S是用三斗糜谷外加幾升黑豆,這個姓靳的便將自己的兒子過繼給了姓張的。從此后,張興源便有了一個乳名叫“張買娃”。七歲那年,興源入學發(fā)蒙,在一次游戲中,因不滿鄰村里的一個小潑皮的好強,幾番對峙后,竟發(fā)展到動手相毆。潑皮因力氣不敵興源,便開口辱罵了一句:三升黑豆換來的張買娃敢打老子。一句揭短的罵人話,竟將張興源罵得愣了半天。從此后,這個心性活潑的半打后生的臉上便沒了笑容。
在共和國三年大饑饉時期,在陜北,以子易食的事情時有發(fā)生。然而,所不幸的是,這事竟攤在了張興源的頭上。海明威說過,大凡有成就的作家都好像有一個不幸的童年,這種不幸恰恰成了作家早期的一種心理訓練。但是,在我看來,當不當作家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但充滿快樂的童年卻可以讓人幸福地咀嚼一生。命運將張興源人生四季里的春天給無端地刪去了,那么,這個乳名叫作張買娃的青年只能用歌哭來表達這種不公?!凹热幻\已無可更改地證明/我只能去當一個不幸的詩人/既然我未曾落地就有后娘在焦急地等待/等來的我不認識人間的眉高眼低/卻在山里背熟了幾十雙羊的眼睛。”大凡偉人的詩歌都是人類的自悼詞。張興源在20年前所寫的這首短章實際上是對童年的一種哀悼。
上一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在一家地方黨報當副刊編輯。我至今想不明白,那時候怎么會有那么多的青年人熱心于文學。當然,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某一個年齡段都能被稱為“文學青年”,因為年輕,對世界有一種急于表達的言說欲望。不過,那時候的社會形態(tài)與今天也大不一樣,城市的大門還沒有徹底的敞開,許多蝸居在鄉(xiāng)村或小城鎮(zhèn)的青年通過文學的手段來表達自己向往城市文明與發(fā)達的意愿,并在這種向往和追求中,用文學的滋養(yǎng)來不斷提升著自己的品格。而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農(nóng)村的青年人看準的是城市的繁華與消費,他們一腳踏進城市的大門,就再也找不著北。在城市的屋檐下住得久了,除了能產(chǎn)生憤怒,絕不會產(chǎn)生詩意。好在像張興源這個年齡段的人,他們在鄉(xiāng)村淳樸的民風還沒有遭到污染時就完成了自身品格的一種鍛造。他與城市的交往首先是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來完成的。猶記得,那時在每天所接收的大量來稿中,張興源的來稿最多。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在“楊家?guī)X”副刊上發(fā)表了他的長詩——《獻給青年》。詩句瑰麗奇?zhèn)?,氣勢宏大,有郭小川之風,真正稱得上是雍容華貴的英雄體詩?,F(xiàn)在年輕人所寫的詩歌我讀不懂,正像我聽不懂現(xiàn)在的流行音樂和流行歌一樣。海涅說過:換一個時代,換一批歌喉換一批歌喉,換一批耳朵。時代換了,可我的耳朵還沒有換過來,罪過在我。
據(jù)說,在交通發(fā)達的美國,??思{和海明威這對相互敬仰的同時代的文壇雙星一輩子竟未曾謀過面。我拿這兩位大師的這件軼事來說明文人之交是一種心靈上的默契,通過對作品的閱讀大概能窺視出作者的人格。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發(fā)表后,有讀者寫信大加贊賞,并希望與先生見一面,先生回信道:既然這顆雞蛋很對你的胃口,你就慢慢地享用吧。至于這顆雞蛋是由哪只母雞下的,這只雞長的是什么模樣,我看就沒必要再去看了吧。這是老一輩文人的幽默。我與興源文字上的交契始于上一個世紀80年代,而真正與他見面是在90年代末。這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寡言少趣,甚至有些靦腆和謙卑。他很規(guī)矩地坐在你面前,似乎有許多話要說,但出言又十分謹慎,偶而說幾句,都是經(jīng)過斟酌的書面語言。及至到后來,當我們在一個單位共事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外冷內(nèi)熱的人。尤其是進入文學這個話題之后,他的那種熱情才會噴發(fā)出來:滔滔宏論不絕于口,許多真知灼見令人嘆服。前年冬天,我與興源到吳旗去參加一個活動,晚間無事,由最近閱讀的一部小說而打開了話匣子,一扯竟扯到天亮。第二天,我對興源說現(xiàn)在這個年月,就文學這個話題能做竟夜長談的“惟使君與操耳”。興源聽后,會心大笑。
世風重實利,詩人在今天已是無用的別名,“文學青年”也似乎成了一句罵人的話。甘肅定西有兩個青年人有志于文學創(chuàng)作,寫下的作品高達盈尺,但卻未暴得大名,更談不上從中得到什么實惠,這便招來了一些人的譏諷。作家李矛卻寫信支持這兩位青年,他認為:青年人產(chǎn)生某種文學的憂郁和傷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最謙和的反應。在現(xiàn)今這個時代,急需一種強大的精神,以此來催生和調(diào)控在文明社會生活的人所必須的氣質(zhì)和情感。《中國青年報》就此事還專門開設了一個專欄,讓大家來討論。我看了這組報道后,感到?jīng)]有討論的必要。愛好文學又不是愛好吸毒。既然癡情于寫作,寫作者肯定有自己的隱痛。有人問史鐵生為什么要寫作,他的回答干脆而利落:為了不去自殺。這種回答似乎有些離譜,但只有有了像史鐵生同樣人生經(jīng)歷的人才會對這種發(fā)問作如是回答。你想想,一個活奔亂跳的小伙子忽然間雙腿給癱瘓了,覓不了活,自然就會想到死。一個溺水者在苦海中囚渡,幾近心力交瘁,忽然見到一只船漂流而下,囚渡者得以搭救。這船就是文學。它成了人生的一個避難所。從此,靈魂便有了一條生路可走。而事實上,文學就是一種自我拯救和不斷的追問,這種追問不僅發(fā)生在作家的身上,也發(fā)生在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身上。我是誰?我從哪里來?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這真正是一個千古之謎,至今沒有人能講個明白。由于講不明白,便有了文學的長盛不衰,因為文學正是以一種創(chuàng)造的想象去作無數(shù)次活靈活現(xiàn)的人生演出,讓人們在這種演出中看到人生的因和果。張興源恐怕就是這樣的一個自我追問者。他從年輕的時候就一個主題一路追問下來,直追問到兩鬢生了華發(fā),追出了這三卷本作品。我在這套作品中或許沒有得到我所期望得到的某種教益,但我卻看到了作者對生活、對人生、對苦難的理解程度,看到他的作品中對世道人心的關切,看到了作者本人所具有的青春、反抗和自由的氣質(zhì)。
《走在冬天的雪地里》是一部詩集,其中收錄了作者從上一個世紀80年代初到今天所創(chuàng)作的詩篇,內(nèi)容廣泛,體裁多樣,以歌詠故鄉(xiāng)山水風物和追憶童年舊夢的篇什為多,除外的部分
涉及到人生及人類命運這樣的大主題。尤其是寫魯迅先生的組詩,可以看出作者筆下的深刻緣于思考的莊嚴。興源的前期詩作明顯地受了朦朧詩的影響,在意象上下得工夫不小,但主題開掘得有些不夠,后期詩作有回歸傳統(tǒng)的意向,這正暗合了我本人的一種美學追求,樸素、大氣,宜于在高山之巔放聲吟唱。最令我驚奇的是,興源這個年齡竟也能寫出這樣優(yōu)美、合轍合韻的古體詩詞,其豐贍的學養(yǎng)無不在這平仄韻律中得以顯現(xiàn)?!缎佑甏咫S筆》是一部散文、雜文和隨筆的合集,大多篇什以思想性見長,尤其是一些讀書札記和對文壇宿將新秀的褒揚臧否一針見血,其讀書之駁雜和視野之廣闊從中可見。這里特別值得向讀者推薦的是這組妙趣橫生、寫出人間百態(tài)的《聊齋續(xù)異》。其筆法之老到、構(gòu)思之精妙,讀來令人解頤。我之所以特別推崇興源所寫的這類作品,實際上是在表達我的一種審美追求和文化取向。中國作家在年輕的時候都曾“玩”過幾天洋東西,可“玩”了半天,還得回頭再補上傳統(tǒng)這一課。我實在想象不來一個沒有在唐詩宋詞所給我們渲染出的意境里讓靈魂自由徜徉過的人能寫出適合國人胃口的好作品來,我更不相信一個連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時所發(fā)的那聲浩嘆都聽不懂的人會有一副悲天憫人的人類情懷。工業(yè)化時代將一切東西都進行批量生產(chǎn),一次性的用品充斥于我們生活的空間,尤其是便捷的通訊毀了抵得上萬金的家書里所表達出的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八行信箋上所彌漫出的那份雅意?,F(xiàn)代人的生活是豐富了,可用語卻貧乏了。年輕人表達愛時只會在電話里說“我愛你”,卻不會在求愛信里寫下“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這類意味雋永、讓人讀后怦然心動的話語來。除了以上兩部作品外,作品里還有一部報告文學和通訊合集——《從博士到農(nóng)夫》。這是興源從事新聞工作后的一個集大成,我將收入到該集里的每一篇作品視為是社會生活的記錄和人類精神的一種寫照。
再偉大的人物都是歲月的俘虜,我和興源這對“文學青年”從20多歲開始耽于此道,到現(xiàn)在都是五十歲左右的人了。好在這部作品多少能給興源以一種慰籍。青春的夢想能于中保存,也算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我在認真的拜讀了這三卷本作品后,除了能喚起我對遙遠的青春一種甜蜜的記憶之外,我還忽然想起有一年在洛川塬一個果農(nóng)家中所聽到的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別指望春天里所開的每一朵花在秋天都能變成果實?;ㄊ且环N夢想。夢想有成功和破滅兩種。成功的不必說了,破滅的卻各有各的破法。有的花剛剛綻放,卻逢上了“倒春寒”,殞落了;有的花剛剛開始準備“坐果”,卻又被不召自來的冰雹給打掉了。它們死在了偉大行程的半途中一一死在由夢想到成功的路上。而最可悲的是還有另外的一種花,這種花往往還開得十分艷麗,可就是不結(jié)果,鄉(xiāng)人將這種花稱為“謊花”。
彌漫在我們心靈的經(jīng)典秋天終于如期而至,沒有說謊的張興源接受了秋天的饋贈,將這帶著大地芳香的果實烹制成三道精美的大餐讓我們來享用。我的這篇序言或可稱為是這場精神宴會開宴前的祝辭。現(xiàn)在,我的話講完了,請大家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