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輝
承鄧希路贈我一冊《近代名人手札書翰選》(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皆為其伯父鄧又同先生原藏,并代表鄧家捐贈廣州博物館的佳品。翻檢一過,勝流萃集,名翰紛呈,誠粵人藏鑒之大觀。考索偶有一得,今試為寫出,以報鄧兄雅意。
集中收錄陳三立書跡一幅,含對聯(lián)一副、七律一首。七律題作《寄題八泉亭》,為陳氏集外詩,蔣天樞則幣門往事雜錄》、張求會《陳寅恪的家族史》皆有披露,并已收入李開軍校點《散原精舍詩文集》;而對聯(lián)則前此未見。
此聯(lián)語作:
科名類張孝達,晚節(jié)若于晦翁。避地作孤臣,可堪老屋梅花,時雜觚棱千里夢;
署號同王孟端,史才比元好問。題圖才許我,極目沙亭荒草,只馀珠玉九原心。
此聯(lián)由辭意知為哀挽之作,但未說明所哀挽的人物。然而揣摩聯(lián)意,由“署號同王孟端”一句入手,當可得其線索。經(jīng)檢索,乃知王孟端為明代名家,詩書畫兼擅,原名紱,字孟端,后以字行;號友石生,以隱居九龍山,又號九龍山人。
——由“九龍山人”之號,我遂恍然,此必為挽陳伯陶而作!
陳伯陶(1855—1930),廣東東莞人,清季歷官國史館總纂、云南鄉(xiāng)試副考官、貴州鄉(xiāng)試副考官、江寧提學史、廣東教育總會會長,辛亥革命后避居九龍,遂號九龍真逸。王伯端、陳伯陶皆號“九龍”,故陳三立有“署號同王孟端”之語。
此關節(jié)一旦破解,則上下聯(lián)語則可豁然貫通。以下分別疏解:
“科名類張孝達”,科名,科舉之功名;張孝達,即張之洞,字孝達。陳伯陶鄉(xiāng)試、會試皆第一,光緒十八年(1892)殿試時初亦置第一,但因考卷誤將“宣撫司”書作“宣慰司”,遂被摒出前十名,后以翁同龢力爭,最終定為第三,即探花(參楊寶霖《陳伯陶傳》);而張之洞則為同治二年(1印3)殿試探花,故有此語。
“晚節(jié)若于晦翁”,于晦翁,疑指于式枚(1859—1915),字晦若;于式枚、陳伯陶入民國后皆盡忠清室,于蟄居青島,陳移家香港,恥不食周粟,故以此喻彼。按:陳三立與于式枚頗有交際,于去世后,陳有詩《哭于晦若侍郎三首》、隙于晦若侍郎文》故陳三立此處以于式枚比擬陳伯陶,自昱j頃理成章。
“時雜觚棱千里夢”,觚棱,原指宮闕轉(zhuǎn)角處的棱形瓦脊,借指京城或故國;此謂陳伯陶的故都之思。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有“回望觚棱涕泗漣”之句,用意亦同。
“史才比元奸問”,元好問作為金朝遺民,編輯《中州集》,匯集金人詩作,意在以詩存史;此處當指陳伯陶輯著蛛東莞遺民錄》、《勝朝粵東遺民錄》,費力鉤沉前代遺民事跡,以寄托其遺老之志,其心事略同元好問。
“題圖才許我,極目沙亭荒草,只馀珠王九原心”,承劉斯翰先生告示:黃節(jié)1930年有詩,為當時番禺縣長陳樾(伯任)題《沙亭謁墓圖》(李韶清《順德黃晦聞先生年譜》),“沙亭謁墓”云云,與此處“極目沙亭荒草,只馀珠玉九原心”之語正相契合。按:屈大均為番禺沙亭鄉(xiāng)人,陳樾《八泉亭記》謂:“歲己巳(1929),余宰番禺……遂至沙亭,訪屈翁山先生故宅,因及其墓?!眲t《沙亭謁墓圖》即因訪屈大均故鄉(xiāng)而作。至于“題圖才許我”,我懷疑指陳伯陶而言;“題圖”者,似即題《沙亭謁墓圖》耳。陳伯陶卒于1930年8月20日(楊寶霖《陳伯陶傳》),或陳三立先有題《沙亭謁墓圖》詩,而陳伯陶去世前已及見而譽之?所謂“才許我”,正謂言之未久也。
綜合觀之,則上聯(lián)張之洞、于式枚皆近人,下聯(lián)三孟端、元好問皆古人,上下對比,多方設喻,可見陳氏撰作的運思。
戊戌變法前后,陳三立追隨其父陳寶箴,積極從事改良實踐;及辛亥革命天崩地解,乃一變而轉(zhuǎn)向保守。錢仲聯(lián)曾談及“……其《散原精舍詩》起庚子,庚子年以前之詩均不可見,只有《飲冰室詩話》中有一兩首。為何陳三立不要早期的詩?他早期的詩,思想接近譚嗣同等人,民國后成為遺老,對戊戌變法不以為然了,認為是冒進。故戊戌前后寫的詩都不要了,只與變法同仁往來,而不再提及變法這回事了?!?魏中林整理《錢仲聯(lián)講論清詩》)又陳寅恪《讀吳其昌撰梁啟超傳書后》自述:“余少喜臨川新法之新,而老同涑水迂叟之迂?!睂嵰嗫梢孕稳萜涓?。陳三立辛亥后多與遺老群體交往,正出于此一思想背景;而他為陳伯陶作挽聯(lián),并同情于其“觚棱千里夢”,亦由于此。
按:據(jù)廣州第四次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陳伯陶墓今存兩處,一在故鄉(xiāng)東莞,一在廣州開發(fā)區(qū)蘿崗街黃陂村金峰嶺,兩墓形制近以;孰為真身,孰為衣冠,未詳。
以下附帶略釋《寄題八泉亭》一詩。詩云:
稱詩嶺表三百載,化鶴歸來又陸沉。萬劫騷魂咽泉水,一事新構照江潯。摸金幸脫群兒手,庾墓難為此日心。且喜吾宗知政本,弦歌倘為化鸮林。
此詩蓋為屈大均而作,屈字翁山,自號八泉翁。陳樾《八泉亭記》記:“歲己巳(1929),余宰番禺……父老云:‘先生之墓,不封不樹,蕪沒于荒煙蔓草間,二百三十年矣。志乘弗載,世無知者。蓋明亡后,先生忽儒忽釋,忽復冠帶,參軍事。至康雍間,多文字獄,乾隆中,先生遺書復列禁目,子孫惴惴,并其葬地諱之,只于家譜圖識其兆域而已?!标愰兴煊诖四昙先耸陆ㄇ缶贡瑫r在左近另立“八泉亭”,今存廣州番禺區(qū)新造鎮(zhèn)思賢村。陳三立詩即應陳樾之請而作。
陳詩需要解釋的是五、六兩句?!懊鹦颐撊簝菏帧保?,曹操曾設摸金校尉一職,專司發(fā)墓掘金,后泛指盜墓者;此處指屈墓不封不樹,本無碑記,故反免于盜掘?!罢樐闺y為此日心”,諛墓,對逝者的溢美,我原來懷疑,此處陳氏于屈氏十以有微辭;但吾友羅韜以為宜解作:當時日人進逼,國事日蹙,形勢已成明季歷史之重演,故此日為屈翁山遣辭造語,未免懷古傷今而不勝情。
此外,末二句“且喜吾宗知政本,弦歌倘為化鸮林”,“吾宗”即指同姓的陳樾;鵑林,斯翰先生指示,用《詩經(jīng)·魯頌·泮水》:“翩彼飛鵑,集于泮林,食我桑黲,懷我好音。”鸮,貓頭鷹,古人原視為惡聲之鳥,而《詩經(jīng)》則以惡聲之鳥而作好音,喻改惡為善之意,此處用以恭維陳樾的施政。陳樾以基層職官,而能扶持風雅,故有此禮貌性的頌揚。
此詩是否即是上述陳三立題《沙亭謁墓圖》之作?暫存此疑,以待他日驗證。
此一聯(lián)一詩,皆就嶺南人物而作,皆與屈大均有關,又約略乍于同時期,故連帶錄寫,以贈某氏。而此某氏,亦嶺南人歟。
補記:
文章付印在即,才得知吾友張求會多年前已有《陳三立詩、聯(lián)小考兩則》(《南昌大學學報》2000年專輯)之作,著我先鞭,加我邃密,已完全解決陳三立此佚聯(lián)問題。以雜志不倒敖稿,姑仍發(fā)表。然我二人不約而同,亦可略見學術史上固多有閉門造車、出而合轍之例。
又,陳三立詩、聯(lián)皆書于廣州“謨觴酒家”信箋,亦成一疑問。張求會1998年附記云“……友人梁基永君深夜來電,稱鄧又同先生近日返省時曾談及《散原詩人翰墨》,謂得之于西關富商馬武仲。昔日,馬氏昆仲宴請散原于謨觴酒家,散原即席贈以詩、聯(lián)。1998年11月15日,鄧又同先生致函筆者,略云:‘猶憶余少歲時,二十年代,散原確曾南下廣州一次,猶記得是次午宴后,散原作客于西關寶源大街馬賓甫家。但據(jù)陳小從女士(陳三立孫女)回憶,散原老人生前的確從未南下廣州;驗證于散原詩文,也找不到絲毫有關南游廣州的文字記載。此事似乎仍有必要作進一步探討?!标P于陳三立蒞穗事,似甚可疑。蓋陳氏若能南來,自是嶺表文壇一盛事,當日吾穗名士宜有雅集酬應,必于此津津樂道,何至湮沒無聞于后世?以攸關掌故,附錄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