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
為什么慈善機構不要錢而要義工?答案很簡單,除了慈善家,一般人重視金錢甚于時間,他們寧可當義工而不捐款
(一)
在8月下旬假倫敦大學書院召開五年一度的世界計量經(jīng)濟學大會上,瑞典斯德哥爾摩經(jīng)濟學院教授艾林仙(T.Ellingsen)和約翰遜(M.Johannesson)提出的論文《時間不是金錢》,一舉推翻時間比金錢寶貴的“傳統(tǒng)智能”!
除了向慈善機構捐款或富親戚接濟窮親戚,一般人體現(xiàn)慷慨的手段并非以金錢而是以非貨幣媒介(non-monetary means)去表達。在西方社會,有能力的人經(jīng)常幫朋友和鄰居的忙,如清理花園、修理籬笆,“出力”幫忙被視為友情的具體化。談到金錢,助人者固然因為不愿付出現(xiàn)款而慷慨不起,即使愿意付出,接受者有可能認為是對方的施舍,是對他的侮辱,因此會弄“錢”反拙;在一個組織之中亦如此,有心人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去協(xié)助同事解決問題,但幾乎沒有人會出錢替他們解困分憂。
經(jīng)濟學家對慈善機構經(jīng)常要求富裕階級做義工一事感到困惑。他們指出,要這些人利用當義工的時間做他們最擅長的高報酬的工作,然后把所得的額外收入捐出,豈非對授受雙方更為有利?答案是肯定的。利用當義工的時間去賺錢然后捐出,對接受機構來說,受惠程度肯定較高。這種推論絕對正確,實行起來則可能大有問題。因為高收入者不是無時無刻都有工作,這等于他利用“無工可做”即無收入沒有“機會成本”的時間去做義工,因此不能“以捐錢代義務勞動”。
可是,在現(xiàn)實世界,為什么慈善機構不要錢而要義工?答案很簡單,除了慈善家,一般人重視金錢甚于時間,因此他們寧可當義工而不愿捐款。
經(jīng)濟學家稱當義工為“非貨幣的慷慨”(non-monetary generosity)。據(jù)研究,人們所以愿意這樣做,原因有三。第一,對慈善機構是否善用金錢存有疑慮。第二,當義工是肉眼可見的“利他”舉動——尤其是名人替慈善機構“無償工作”的事實被傳媒廣泛報道時,當事人不僅自我感覺良好,且可輕易換得“善長仁翁”之名。第三,奉獻時間完成某項工作,很可能較捐款來得有效率。
從古典經(jīng)濟學的立論基礎“人人為私利而忙”出發(fā),筆者對上述的推論有一點補充:以當義工代捐款的高收入者,還有藉公余做些與本業(yè)性質(zhì)不同的工作以松弛神經(jīng)的隱性誘因;這種推論如果不致遠離現(xiàn)實,意味當“周末義工”不是單方奉獻,而是有互補性即受授雙方都可受惠的有意義的社會活動!
(二)
資金流往窮困地區(qū),而窮困地區(qū)人民向相對較富裕地區(qū)遷移。移民大都是出賣體力做些如雜役、掃街、倒垃圾和清潔廁所之類的“賤工”。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shù)厝嗣裆钇焚|(zhì)提升了,因此不愿做這類“厭惡性工作”,非技術移民正好填補這種空缺;但有一點更重要而且經(jīng)濟學家并未提及的是,高薪尤其是專業(yè)性工作,幾乎毫無例外是“保護性行業(yè)”,外來者被本地同行排斥,不易謀生,因此便少有這類移民。無論如何,大量輸進體力勞工的移民趨勢對“進口”移民地區(qū)極為不利——短期受惠長期有害。香港便是一個典型例子。
以色列海法(Haifa)大學計量經(jīng)濟學教授賓-格特(M.Ben-Gad)在會上提出《重要技能的互補性及移民過?!返恼撐模猿浞值臄?shù)據(jù),顯示“進口”高技能移民對接受移民地區(qū)經(jīng)濟的積極影響,會十倍于“進口”非技術移民。他指出,非技術移民對接受移民地區(qū)富裕階層有若干好處,比如可以相對其收入屬于非常廉宜的代價雇請家傭,卻因此令低收入階層受害。他們的工作量被分薄了(低薪工人供過于求),工資自然下降。這種現(xiàn)象不但加深社會兩極化,而且對資本性收益毫無進益。
“進口”高技能移民的效果完全不同。那雖然會拖低接受移民地區(qū)高收入(主要是專業(yè))階層的收入水平——由于這類移民不會很多(高技能人才的培養(yǎng)較非技術工人難百倍,加上要打破保護網(wǎng)并非易事),因此拖低幅度有限——但高技能移民會創(chuàng)造財富,對總體經(jīng)濟因而十分有利。換句話說,非技術性移民只會令移民本身受惠,但引入高技能移民,對接受移民地區(qū)的好處說不完!
對于香港來說,人口增長率0.65%,雖低于世界水平1.14%,卻較歐盟的0.15%、英國的0.25%、中國內(nèi)地的0.58%(且別說日本的0.05%)高,意味著“進口”低教育非技術勞工絕非香港長遠之福。香港是考慮修訂移民政策的時候了。
作者為香港《信報》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