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泮
抗戰(zhàn)時期,在湖北、河南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戰(zhàn)斗著英勇的新四軍五師。這支部隊的主要領導人,就是曾擔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李先念,至今許多老同志還習慣地稱呼他為“李師長”。對這支部隊的起源和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的還有劉少奇、朱理治、鄭位三、陳少敏等,但作為李先念的得力助手,為新四軍五師和鄂豫邊區(qū)的發(fā)展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卓著功勛的是時任該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任質斌。李先念在晚年時幾次提出,要寫一篇文章,把任質斌對新四軍五師和中原軍區(qū)的歷史貢獻反映出來,并要在有生之年能夠看到。李先念的這個心愿,道出了他們兩人之間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戰(zhàn)友深情。
任質斌說:“他給我的印象是,瘦瘦的,一看便知是飽經風霜、有生活閱歷的人……”
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zhèn),抗戰(zhàn)初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所在地,當時有“小延安”之稱。劉少奇當時擔任中原局書記。
1938年12月下旬,李先念來到竹溝。西路軍失敗后,他帶領剩余的400余人艱苦跋涉,到了新疆,后回到延安??箲?zhàn)爆發(fā)后,正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的李先念被分配到八路軍一二九師當營長。
不久,毛澤東把李先念找去,問他:聽說要你到一二九師去當個營長,有這個事嗎?
李先念作了肯定回答。
毛澤東說:這太不公平了。又問:高敬亭(新四軍四支隊司令員)這個人你認識嗎?
李先念說:不僅認識,還很熟。
毛澤東說:這樣吧,你到他那里去當參謀長怎么樣?
李先念表示服從安排。
毛澤東改變了李先念的工作去向。
李先念與朱理治、郭述申、譚希林等,在劉少奇的帶領下,離開延安,奔赴中原。
在奔赴竹溝的路上,擔任中原局組織部部長、河南省委書記的朱理治在和李先念的接觸中,認為李先念明達機敏,懂軍事,會打仗,自從河南省委軍事部原部長彭雪楓率部東進后,河南省委缺乏熟悉軍事的人,就報請劉少奇和中央,把李先念留在河南。
這樣,李先念未去四支隊,留在竹溝擔任了河南省委軍事部部長。
日軍占領廣州、武漢后,停止了對正面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進攻,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召開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制定了開辟敵后戰(zhàn)場,壯大人民武裝,建立敵后根據(jù)地的路線方針。為貫徹這一路線方針,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帶領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大隊160余人離開竹溝,頂著凜冽的寒風向豫南和鄂中挺進,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
任質斌,山東即墨人,1915年生。1932年參加革命,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qū)擔任過紅色中華報社的秘書長,參加過長征。中央紅軍進入陜甘寧后,又歷任蘇維埃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秘書長兼《紅色中華》報總編輯,中共隴東特委宣傳部長和慶陽縣委書記、鎮(zhèn)原中心縣委書記。1938年8月,到延安馬列學院學習,雖然和李先念同在一個學校,但并不認識。1939年5月,中央調任質斌到中原局工作。臨行前,劉少奇專門找他談話,要他與朱理治接上頭,對應付困難的環(huán)境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任質斌到竹溝后,先到信陽南的四望山地區(qū)抓武裝,后回竹溝,擔任了豫鄂邊區(qū)黨委(習慣仍稱河南省委)副書記。
1939年9月,面對國民黨日益加劇的反共活動,劉少奇果斷作出應付突發(fā)事變和發(fā)展豫鄂邊地區(qū)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部署,指示豫鄂邊區(qū)黨委迅速離開竹溝南下,同時,中原局也離開竹溝。10月,豫鄂邊區(qū)黨委書記朱理治和任質斌率豫鄂邊區(qū)黨委機關和一部分部隊共600多人,向鄂中挺進,與先期去的李先念、陳少敏部匯合。
果然不出所料,在他們離開竹溝不久,國民黨頑固派便制造了“竹溝慘案”,大肆殺害和逮捕我方留守人員。
1939年10月18日,四望山上的人氣頓時旺盛起來。早幾天到的李先念,與朱理治、任質斌,還有原來就在山上的劉子厚,終于匯合了。李先念、任質斌的手第一次握在一起。從此,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任質斌后來回憶說:“在四望山是我第一次見到李先念,他給我的印象是,瘦瘦的,一看便知是飽經風霜、有生活閱歷的人,眼睛有神,看起來很英武,很精干,講話溫文爾雅,似乎還很謹慎。他熱情地接待了我們?!?/p>
從他們初次相見,一直到1947年8月中央任命李先念為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副司令員,8年中,他們兩人就沒有分開過。無論是在與日偽頑的艱苦斗爭中,還是在中原突圍的生死路上,他們始終形影相隨,攜手并肩,同甘共苦,成為親密無間的戰(zhàn)友。
李先念說:“新四軍五師沒有任質斌,那我遇到的困難就大多了,就不會發(fā)展那么快,那么順利?!?/p>
1940年1月上旬,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組建。李先念任司令員,朱理治任政委,任質斌任政治部主任,劉少卿任參謀長。兩個月后,朱理治奉調去延安,任質斌代理豫鄂邊區(qū)黨委書記、軍政委員會書記兼挺進縱隊政委。
1941年4月,部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任師長兼政委,任質斌任政治部主任。不久,任質斌任代理政委,后又長期擔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兩人之間的職務關系不時有一些變化,有時任質斌有最后的決定權,但大部分時間任質斌是作為李先念的副手。師里沒有其他的副職干部,他始終全力支持李先念的工作。李先念對任質斌也很尊重,充分信任,放手讓他挑起政治工作的大梁。
《李先念傳》一書這樣評價他們之間的關系:“他們雖然來自被敵人長期分割的紅一、四兩個方面軍,但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顧大局,講團結,搞五湖四海,從來不搞山頭主義、宗派主義。任質斌的優(yōu)良品質和出眾才華,深為李先念賞識。凡屬重大決策和行動,李先念都要同他商量;兩人坦誠相處,配合默契,關系非常融洽?!?/p>
他們先后帶領部隊東進,建立了大小悟山根據(jù)地。后又向西作戰(zhàn)略展開,控制白兆山,挺進京山南山,發(fā)展襄(河)西,開辟天(門)西。隨后又粉碎了國民黨的反共高潮,在斗爭中不斷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新四軍五師成立后,他們和陳少敏、劉少卿等一起,領導邊區(qū)的黨和部隊,使五師和鄂豫邊區(qū)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五師這支長期和其他根據(jù)地不接壤、孤懸中原敵后、處于日偽頑重重夾擊中的部隊,在幾年時間里,由最初的幾支零散小隊伍,發(fā)展為擁有5萬正規(guī)軍和30萬地方武裝與民兵的大部隊。他們活動到鄂豫皖湘贛5個省的51個縣,形成了對武漢的戰(zhàn)略包圍態(tài)勢,解放了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和1300多萬人口,建立了7個專區(qū)、38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成為中共7個獨立大戰(zhàn)略區(qū)之一。
當時,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嘉獎五師和鄂豫邊區(qū)“發(fā)展第一”、“獨立工作第一”。新四軍軍長陳毅,更是多次贊揚“李先念部”。他到延安后給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寫的《華中六年工作總結報告》中,在總結應付敵頑夾擊的具體經驗時,充分肯定地說:“最標本的是五師的例子?!薄拔鍘熡螕魬?zhàn)鍛煉極強。”
抗戰(zhàn)勝利后,新四軍五師與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及嵩岳軍區(qū)(即河南軍區(qū))等部隊,在桐柏地區(qū)會師,成立中原軍區(qū),李先念任司令員,任質斌任副政委。他們領導了中原突圍,隨后開創(chuàng)了鄂豫陜根據(jù)地,先后牽制了國民黨的30多萬主力部隊,為林彪率部進入并開創(chuàng)東北,為山東解放區(qū)的順利殲敵,以至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受到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高度評價。
李先念在回憶那段歷史時曾說:“質斌同志政治素養(yǎng)很高,能文能武。他既能領導政治和黨的工作,又能指揮打仗,五師的發(fā)展離不開他。也可以說,新四軍五師沒有任質斌,那我遇到的困難就大多了,就不會發(fā)展那么快,那么順利?!?/p>
李先念的這番話,是對任質斌的充分肯定和贊賞。
在李先念為難的時候,任質斌站出來說:這件事由我們幾個人出面說話,處理這個問題
鄂豫邊區(qū)所處的艱難險惡的斗爭環(huán)境,決定了必須實行堅強有力的統(tǒng)一領導。在這一點上,李先念和任質斌認識統(tǒng)一,行動一致,同破壞統(tǒng)一領導的不良傾向作堅決的斗爭。特別是任質斌,表現(xiàn)出了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立場堅定的崇高品質。
在豫鄂挺進縱隊期間,有一個團政委在進軍大小悟山時,不聽指揮,在敵人強攻時,未請示報告,擅自撤走部隊,致使敵人打到李先念的指揮陣地前,幾乎使李先念遇險。事后,這個團政委還四處找人談話,散布不利于團結的話,并以都是一方面軍來的為幌子,找任質斌談話,企圖搞宗派小團體,受到任質斌的嚴厲駁斥。他不思悔改,竟然與個別人商量,要單獨帶部隊脫離豫鄂挺進縱隊。
這件事情發(fā)生后,李先念感到很為難,因為這涉及兩個方面軍的同志間的關系。如果李先念出面來解決這個問題,怕造成一方面軍的同志對四方面軍的誤會。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護部隊的統(tǒng)一領導,制止分裂,任質斌主動站了出來。他找來邊區(qū)黨委書記陳少敏、政治部副主任王翰商量后,對李先念說:這件事由我們幾個人出面說話,處理這個問題。因為任質斌既是一方面軍來的,又代理軍政委員會書記和縱隊政委,說話有分量。
為此,任質斌兩次主持召開了整頓思想作風和軍事紀律的干部會議,在會上作了反對不良傾向問題的專題講話。講話中,他不僅把那個政委的問題和盤托出,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嚴厲批評。會后,作出了嚴肅的組織處理。
這件事的解決,有力地維護了部隊的統(tǒng)一領導和統(tǒng)一指揮,增進了團結,對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及以后的五師開創(chuàng)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加強共產黨對部隊的絕對領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先念后來說:“這是一個大統(tǒng)一。處在敵頑夾擊中,只有統(tǒng)一才有生存、發(fā)展的可能?!痹谶@以后的時間里,新四軍五師再沒有出現(xiàn)過類似的問題。
為了維護統(tǒng)一領導,李先念、任質斌把個人的名利放在一邊。李先念考慮到任質斌對部隊建設作出的突出貢獻,主動向中央提出自己不兼任五師政委,由任質斌來擔任。而任質斌在擔任五師代理政委一年多后,根據(jù)當時斗爭形勢的需要,為了加強“一元化”的領導,不計較職位的高低,一切為了黨的事業(yè),一切為了戰(zhàn)爭的勝利,積極向中央建議“強化邊區(qū)黨政軍的領導”,再三提出自己不再擔任代理政委,仍由李先念兼任政委。
任質斌在給上級的報告中表示:“在考慮這個問題時,先勿將如何安排我的職位問題也一并考慮在內”,“我以最誠懇態(tài)度表明”,“只要這個問題能解決,個人的工作怎么都好”。
中央同意了任質斌的意見,任命他為五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協(xié)助李先念負責軍事工作。同時任命李先念為鄂豫邊區(qū)黨委書記,陳少敏改任邊區(qū)黨委副書記。接到中央通知后,任質斌同邊區(qū)黨委其他成員一起聯(lián)名致電中央,建議“中央堅持原來的決定,切勿再更改”。并說:“先念又寬大又富有民主精神,此是邊區(qū)任何其他人所不及也?!?/p>
任質斌表現(xiàn)出了對黨和人民事業(yè)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可貴的高風亮節(jié)。自此,鄂豫邊區(qū)形成了以李先念、任質斌、陳少敏為主的領導集體。
李先念深情地說:“質斌是個好同志,先準備一篇文章放著……”
1947年8月以后,盡管李先念與任質斌再沒有在一起工作,但他們的深厚友情卻始終如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李先念擔任了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仍然念念不忘任質斌。任質斌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后,李先念先后三次登門看望他。對有關新四軍五師和鄂豫邊區(qū)戰(zhàn)史、革命史的編修及其他事宜,一如既往地充分信任任質斌,支持任質斌。
1983年5月,李先念在聽取有關同志關于湖北已確定繼續(xù)編修新四軍五師、鄂豫邊區(qū)和中原突圍三部史書的情況匯報時,明確指示:“‘三史的編寫工作,你們請示任質斌同志,我已經委托了他,他說了算?!?/p>
1985年12月,任質斌致函李先念,匯報新四軍五師戰(zhàn)史修定稿的情況,提出了三條要著重掌握的原則。1986年1月,李先念復函任質斌,表示:“你講的三條原則很好,我完全同意?!彼叨荣潛P任質斌的工作:“幾年來,你為指導五師戰(zhàn)史的編寫工作,付出了很大精力,很細心,很辛苦?!?/p>
不久,為了編寫好《中原突圍史》和《鄂豫邊區(qū)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史》以及《中原英烈》,李先念又向有關人員提出:“請再和質斌商量。我已經給質斌同志寫了一封信,希望他再管一管?!?/p>
1987年7月,有關部門就“三史”公開出版等問題請示李先念,他又批示:“我看可以。請任質斌同志定。”隨著年事的增高,兩位革命老人的戰(zhàn)斗友情與日俱增,常常以各種方式互致問候,表達感情。
1990年10月,時任全國政協(xié)主席的李先念在接見有關同志時指示,要以他的名義寫一篇文章,把任質斌在五師和中原軍區(qū)的歷史貢獻反映出來。
1991年2月,李先念又就此事對身邊工作人員說:“質斌是個好同志,先準備一篇文章放著,如質斌同志先于我而去,則以我的名義發(fā)表,以表悼念之情;如我先于質斌而去,則作為我對質斌同志的評價。我活著時能夠看到,死了亦了卻了一樁心愿!”遺憾的是,這篇文章尚未寫出,李先念便與世長辭,留下了歷史的遺憾。
在李先念彌留之際,任質斌和夫人胡志學守候在他的身邊,兩位革命戰(zhàn)友又像回到中原戰(zhàn)場。雖然李先念已經說不出話了,但他們的心卻緊緊地聯(lián)系著,他們的思緒仿佛又重現(xiàn)那魂牽夢繞的江淮河漢,大小悟山。
1998年12月22日,任質斌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