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琪
和所有的雙休日一樣,位于上海老城廂地區(qū)的文廟依舊是熱鬧非凡,人氣興旺。在文廟路東段不到200米長的路上,可看到不少懸掛著漫畫海報的小店、販賣各式漫畫DVD的小攤和來來往往不時佇足的青年、學生們。對所有熱愛動漫的朋友來說,文廟幾乎是必逛之所。
五一黃金周在東方明珠電視塔內(nèi)舉行的首屆中國青少年原創(chuàng)動漫展同樣吸引了無數(shù)青少年參加。開幕式還未開始,東方明珠門口已經(jīng)排成了長龍。他們中不少人甚至是穿著動漫人物造型的衣服趕來SHOW的。主辦方之一浮山多媒體公司老總、香港漫畫家均是穿著古靈精怪的、具有漫畫色彩的衣服在會場內(nèi)“照搖過市”。
不經(jīng)意間,與你擦身而過的那么多人,都是這座城市里蟄伏的“動”物“漫”友。
昨日之日不可留
如果要說上海這座城市與動漫的淵源,不得不追隨時光倒流到1920年。雖然在清末民初便涌現(xiàn)了一批具有諷刺意味、令人發(fā)笑的圖畫形式,然而“漫畫”之所以被稱為“漫畫”,是在1925年的事了。當時,著名的海上漫畫大師豐子愷在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周報》上發(fā)表畫作,編者冠以“子愷漫畫”的標題。從此開始,“漫畫”一詞始在中國風行。
現(xiàn)代“漫畫”不僅源自上海,1918年由沈泊塵先生辦的《上海潑克》更被認定為中國第一本專門的漫畫雜志。隨著《上海潑克》的誕生,之后的上海漫畫界異常活躍。到了1930年之后,《時代漫畫》、《漫畫生活》、《獨立漫畫》、《上海漫畫》、《漫畫界》等大批漫畫刊物出現(xiàn),丁悚(丁聰之父)、葉淺予、張樂平、特偉等漫畫家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著名畫作,像《王先生》、《三毛流浪記》、《現(xiàn)實圖》等都成為了至今仍頗具影響力的魅力之作。由此可見,當時的上海確實算得上是現(xiàn)代漫畫的發(fā)源地和重鎮(zhèn)。
對于當年的漫畫史,了解的人可能還不多,但說到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那一段輝煌動畫史,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80年代生人的新新人類,都會津津樂道地蹦出很多經(jīng)典美術片的名字:《大鬧天宮》、《哪咤鬧?!贰ⅰ缎◎蝌秸覌寢尅?、《牧笛》、《天書奇潭》等,無一不在我們記憶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不少動漫迷們受到的最早啟蒙正是來自于這些國產(chǎn)美術片。1955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么是黑的》就在國外得獎,《三個和尚》、《葫蘆兄弟》、《雪孩子》、《黑貓警長》也都在國際上屢屢獲獎。
我們都知道日本著名的漫畫家手冢治蟲先生,可大家知道他是怎樣走上漫畫之路的么?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由萬籟鳴導演的動畫片《鐵扇公主》感觸頗深,遂放棄醫(yī)學走上漫畫之路。如此驕人的上海動漫歷史,從一個側面更代表了一代中國動漫的實力??上?,如此大好形勢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便換成了另一般光景。隨著《花仙子》、《鐵臂阿童木》、《米老鼠和唐老鴨》等洋動畫撲面襲來,以及中國美術片的非商業(yè)性運作導致制片廠資金少、劇本少、人員少,中國動漫的鼎盛時期成為了過去式。
今日之日多煩憂
煩憂一:“漫”族生活——“同人”多,原創(chuàng)少
采訪對象:芙?。ㄅ?/p>
年齡:23歲
職業(yè):學生
靈動的大眼睛讓芙蕖看起來好似日本漫畫中走出的少女。不過,她愛上動漫,卻是從地地道道的中國動畫開始的:“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也許比80年代后的孩子更加幸運,在我小的時候,有黑白電視機的家庭已經(jīng)算是很不錯的了。當時播放的是《鐵臂阿童木》,據(jù)說應該是彩色的,然而我們看見的卻只有黑白的。在若干年后,重新看到彩色的《鐵臂阿童木》時,已經(jīng)等于是重看了,不過因為之前看的時候太小了,完全不記得看了些什么。另外,中央電視臺一套每星期天晚上六點播放一集的《米老鼠和唐老鴨》,還記得那時的主持人陳燕華……說這些其實是為了說明,沒有什么‘誰來影響,或者是哪一本具體的漫畫打動了我,而是我成長的環(huán)境讓我喜歡上了它?!?/p>
隨著日本漫畫的大面積進入,和所有對新事物有著敏銳嗅覺的年輕人一樣,芙蕖也看起了《尼羅河女兒》、《亂馬1/2》等日本漫畫。但她加入到同人的行列里,是從那部戲說《西游記》的漫畫書《最游記》開始的。芙蕖試著承襲豬悟能與沙悟凈在《最游記》里的帥哥酷哥形象,再加上了很多搞笑,產(chǎn)生了錯位的間離效果,讓不少朋友看了叫好,網(wǎng)絡的迅捷更使芙蕖有了一大群同人粉絲。2003年,芙蕖和好友佳佳共同開設了個人主頁——Some Time。在Some Time這個小空間里,不僅可以看到芙蕖寫的同人志、小說、心情,還有芙蕖的最佳拍擋佳佳的漫畫。她們的配合可謂是默契無間,一個擅長文字,一個專攻畫畫。很快,她們倆就在小圈子里頗有名氣了。對于芙蕖來說,動漫成了她生活中無法或缺的一部分,她說:“動漫可以滿足我精神生活需求的一部分,雖然并不是全部,但很重要。相對于電影或書籍而言,動漫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形式。能自發(fā)地推薦和介紹最近喜歡的動漫作品,然后感染周圍的人一起關注它們,我很開心?!?/p>
不過,縱然同人女芙蕖過著開心生活,她的苦惱也不少,那就是自己的原創(chuàng)能力無法被更好地發(fā)揮出來。雖然她和佳佳偶爾合作的畫稿也會向漫畫雜志投稿,但也只是少數(shù),如何推介自己的漫畫作品需要有專門的出版社慧眼識才,如果僅在網(wǎng)絡上發(fā)表原創(chuàng)卻又遭遇版權難以維護的問題,馬上就要畢業(yè)的芙蕖如果要以原創(chuàng)為生計,更是有可能面臨無人買稿的危險。于是,和芙蕖、佳佳一樣,很多頗具才能的“漫”友們只能在網(wǎng)絡上潛水發(fā)表些同人志,而那些少量以畫為生的職業(yè)畫手們,也只能是賣掉一副賺一副的錢,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TIPS
“同人”的原始意義是指“志同道合的人”,或說是“同伴、伙伴”,拿來指因為共同志趣所結合的團體中的成員(們),比如“文學同人”、“漫畫同人”。近年來“同人”一詞的內(nèi)涵似乎也早已逸脫原意,衍生形成了個指稱“從事私人出版創(chuàng)作”的概括名詞,原本“同伴”的意義反而漸趨弱化。此外,因為“同人漫畫”、“同人有些”之類,業(yè)余性、非商業(yè)體系的意義下的使用漸漸廣泛,“同人”也開始被作為用來說明內(nèi)容或制作方式不具商業(yè)考慮的形容詞?!巴酥尽本褪莻€人、社團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動畫、漫畫、小說、電玩等等)而自費發(fā)表的文章、書籍。內(nèi)容包括漫畫、小說、資料集、圖畫等。
煩憂二:Cosplay——商業(yè)路線下的艱難前進
采訪對象:Kira(女)/Imai(男)/逸翼(女)
年齡:19歲/21歲/23歲
職業(yè):學生
上海的Cosplay一族,常常在公園出外景,除此以外,我們不時還能在正大廣場、國際展覽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和東方明珠廣場等地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的奇裝異服總能引起行人好奇的目光和高回頭率,雖然偶爾會被傳統(tǒng)的老人指點一番。但基本上,Cosplayer們已經(jīng)見怪不怪,并開始享受起“注目禮”待遇了。我們就來看看這兩位Cos王國的朋友。
今年才上大一的Kira,雖然年紀輕輕,卻已是兩個Cosplay社的社長了,學校里一個,學校外一個,整天忙得不可開交。想要采訪到她,還真費了不少時間。和所有Cosplayer一樣,因為瘋狂地熱愛漫畫,才轉(zhuǎn)而迷上了Cosplay,并且極度迷戀這一活動。
雖然如今是社長,第一次Cos,Kira可是“無組織無紀律”單槍匹馬地自己闖到漫展上的哦!那次她Cos的是少女漫畫《神風怪盜貞德》中的人物。為了扮演好這個角色,Kira可費了不少心思,頭發(fā)、化裝都得自己打理。不過Kira還是很幸運的,因為有個心靈手巧的媽媽,她為Kira做了衣服,解決了最重要的難題。
如今再參加Cosplay的活動,Kira的社團已經(jīng)安排得很完備了:“我們社團分Cos的演員、劇本以及畫畫人員。平時的活動主要是外景、團聚和比賽。最多的活動當然就是外景,幾乎每個星期都有,拉著社員就到人民公園去;團聚的話一個月一次,大家聊聊最近看的漫畫,交流畫作。比賽也不是常有的,一般都在暑假和寒假,到時候就看我們大顯身手了!”Kria坦言她們的社團只得過一次獲得100元獎金的鼓勵獎,可大家卻從來都沒有想過放棄,雖然Cos一個角色幾乎要花上100元到500元的昂貴代價,他們也再所不惜。問到如何解決資金問題,Kira僅說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的。而對于以學生軍團為主的cosplay一族來說,這絕對是個問題。
和Kria不同,Imai是一度狂熱于Cosplay如今卻只做旁觀的大三男生。令他放棄Cosplay的倒并不是因為他減弱了對動漫的喜愛,而是因為如今的Cosplay秀和Cosplay比賽,商業(yè)味道太濃了:“現(xiàn)在cos越來越豪華越來越壯觀,動不動就十幾、幾十個人的大團陣容,但這都是建立在金錢利益上面的,都是沖著獎賞的,既有名譽上的,也有金錢上的。本來大家都是愛好,一起玩自己喜歡的,比賽只是其次,現(xiàn)在變成了比賽第一了。不過那也挺無奈的,畢竟Cos是要扔錢下去的,漫畫社作為載體,不得不重視效果而不僅僅是過程?!?/p>
剛剛工作的逸翼繼續(xù)參加cos活動,顯然,她不同意Imai 的看法,她說:“商業(yè)運作僅是舉辦方的問題,在比賽中有時還賣些怪東西,甚至被單都有見過。不過,大多數(shù)Coser并沒有從表演中賺到什么報酬,表演都是免費的,沒幾個社團能得獎,而且有時還拿不到獎金?!?那為什么還熱衷于cosplay活動呢?逸翼的回答應該是大多數(shù)Coser的心聲:“因為COS很單純,很快樂,參加COS的人,不論他原來是誰,在社會中處于什么位置,在舞臺上,大家都是平等的,只要他能扮演好他的角色就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很有滿足感。參加COS的人中有不少是學生,他們中有許多是很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只是被學習、被程式化的教育壓得有些喘不過氣來,他們需要空間表達自我。”
TIPS
Cosplay,簡稱COS,Cosplay=Costume+play的合成詞,一般解釋為“真人模仿秀”,類似于角色扮演。表演者們穿著和漫畫、游戲,或者日本視覺系搖滾樂隊人物一模一樣的衣服,化一模一樣的妝,拿一模一樣的道具,演一些自編自演的節(jié)目。Cosplay表演者,被稱為Cosplayer或者Coser。
煩憂三:國產(chǎn)卡通——兒童、成人兩頭不搭
幾乎所有被采訪的動漫迷們,說起如今的國產(chǎn)卡通,無不搖頭,一致表示——不看國產(chǎn)卡通。真是奇怪了,為什么看著《三個和尚》、《大鬧天宮》長大的我們無法繼續(xù)與國產(chǎn)卡通結緣呢?當問到“為什么不看新的國產(chǎn)卡通片”,被訪者們是這樣回答的:
菠蘿蜜(女,23歲,研究生):太幼稚。像《灌籃高手》,每集都有精彩亮點,這才吸引人看。動畫不只是給小孩看的,更不是騙小孩,要有高智商。
Zerone(男,25歲,IT):沒有像樣的。
老農(nóng):(男,30歲,自由職業(yè)):昨天還看《大鬧天宮》呢!哦,是說新出的呀……盲目抄襲國外的,抄也抄不像,看著惡心,所以不看了。
Tracy(女,24歲,媒介總監(jiān)):哪部好看?
Vivian(女,25歲,人事):我長大了,國產(chǎn)卡通片咋就沒長大?
Polo(男,27歲,銷售):卡通么,要人物好看,情節(jié)吸引人,你說我們畫出來的都什么呀,情節(jié)么也很幼稚的,應該看看人家《超人特工隊》。
……
也許我的采訪沒有找對合適的被訪者。于是,我向念初一的表妹打聽國產(chǎn)卡通片在他們娛樂生活中的地位。沒想到,表妹的說辭更令我驚訝——太巴了吧!根本沒人看的!電視臺要多放放《名偵探柯南》、《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那還差不多!
究竟是誰搶走了國產(chǎn)動畫片的奶酪?難道是洋動畫?
我們來算一筆賬:根據(jù)國家廣電總局的規(guī)定,每個電視臺每天必須播出10分鐘以上的動畫片,其中60%必須是國產(chǎn)片。就以上海的炫動卡通頻道為例,每天共播出18小時節(jié)目,卡通片如果是占10小時,國產(chǎn)卡通片就要占6小時,一年就是2195小時,超過13萬分鐘。
而實際上國內(nèi)總生產(chǎn)能力僅為1萬到1.3萬分鐘,缺口達到12萬分鐘左右。缺口本該是商機,如果電視動畫片每分鐘制作費為1.5萬元左右,則每年制作市場商機可達3.75億元。可目前國產(chǎn)動畫片基本上都是在賠本賺吆喝,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形成產(chǎn)業(yè)化市場。有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正常的市場狀態(tài)是:制作人制作動畫片,代理商銷售,影視系統(tǒng)播放,企業(yè)購買動畫產(chǎn)品形象并開發(fā)衍生產(chǎn)品,商家銷售產(chǎn)品。而在國內(nèi),這樣一個產(chǎn)業(yè)鏈呈“斷裂”狀況:一開始就不研究觀眾胃口,導致做出的動畫沒人看,即便播出也無影響力,衍生產(chǎn)品幾乎為零。
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對于國產(chǎn)動漫頗令人擔憂的今天,難道有識之士真的無事可做了么?
還好,作為曾經(jīng)輝煌一時的上海動漫又為國產(chǎn)動漫的明天打了頭陣,2001年8月,一部以《灌籃高手》為模本的完全國產(chǎn)動畫《我為歌狂》在上海電視臺首播。這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繼《寶蓮燈》后的又一大制作,而且是第一次以日本動畫為榜樣嘗試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卡通片。無需遮羞布,《我為歌狂》打出的旗號就是“中國版《灌籃高手》”,它不僅學故事、學技法、學制作,更有一套完整的銷售推廣計劃借鑒日本以及美國動畫片的經(jīng)驗。根據(jù)國外的經(jīng)驗,一部動畫片的利潤中,衍生產(chǎn)品占據(jù)的份額高達90%。
一部《我為歌狂》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2004年,上海戲劇學院首次招收動畫設計專業(yè),有25人成為了首屆動漫本科生,他們將被培養(yǎng)成原創(chuàng)型的動漫人才。這也是繼同濟大學招收動漫專業(yè)后,上海第二所大學設此專業(yè)。上戲動漫專業(yè)的李老師表示,目前國內(nèi)動漫市場的最大問題就是缺乏有實力的原創(chuàng)力量,缺少有實力的原創(chuàng)作品。因此,市場只能“被動”得讓日韓歐美動畫“一統(tǒng)天下”。只有先繪制一流的動漫畫書籍,才可能改編成動畫片,推廣作品中的動漫形象,進而把產(chǎn)業(yè)鏈串起來。
前不久,上海炫動卡通頻道正式開幕,成為全國首個受眾群覆蓋2~60歲社會大眾的“全齡卡通”式電視平臺。
無論是《我為歌狂》的成功商業(yè)化操作、動畫專業(yè)本科的設立還是卡通頻道的設立,上海為動漫所做的一切,都有目共睹。盡管不稱意之事還很多,盡管比起日韓歐美,我們所踏出的腳步還很稚嫩,但至少,我們正共同期冀著一個能夠遨游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