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達
過程性評價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的一種方式,強調評價的全面性、個體性、客觀性、發(fā)展性和及時性。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在實踐中完成的各類電子作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學習過程,將這些作品收集起來,就可以構成電子學檔。這里所說的“收集”,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堆集”,而是在一定思想指導下“有意識、主動的”生成過程。這里的電子學檔,在計算機中就表現為“文件夾”。以下簡要闡述評價的基本步驟及需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評價的基本步驟
創(chuàng)建記錄學習的電子學檔(文件夾)
內容為了使創(chuàng)建電子學檔能較好地為評價服務,首先需要考慮文件夾下存放的內容。受“案例教學”的啟發(fā),我們將記錄的內容分成三個部分:一是規(guī)定項目,二是自選項目,三是學習感受或學習體會。“規(guī)定項目”就是一些典型“范例”,學生能完成的基本練習;“自選項目”主要存放學生“自認為”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學習感受”主要存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學習結束后的感想、體會、經驗和技巧等。
目錄結構其次要考慮的是文件夾的“目錄結構”問題。通過對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分析,我們認為采用“模塊”作為一級子目錄比較科學、合理?!澳K化”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基本特色,也是新課程體系的基本思想。從現行江蘇省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來看,其內容分為信息基礎、操作系統、Word、網絡基礎、FrontPage和VB六個基本模塊;而高中課標也是通過1+5的“模塊結構”來設計的。
我們設計了如下文件存放的目錄結構:在一個子目錄(一般以學生的學號命名)下建立下級子目錄(一般以模塊名稱命名),在各“模塊”子目錄下建立三個子目錄:規(guī)定項目、自選項目和學習感受。下圖就是以兩個模塊為例建立的文件夾結構圖。這是對一名學生而言的基本目錄結構,如長遠考慮,可以以“時間”來建立一級子目錄(如2005年),在該目錄下建立以“年級”名稱命名的下級子目錄,再在年級下建立以“班級”名稱命名的下級子目錄,在班級子目錄下再建立如圖所示的目錄結構,形成文件夾目錄樹。
文件夾目錄結構的建立可由教師通過編程的方法一次性完成,也可在學生具有一定的基礎操作能力后自己建立。建議教師至少應將目錄結構建立至班級子目錄,這樣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也便于學生較快地在相應的目錄下建立自己的目錄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各模塊下列三個子目錄只是一個基本目錄結構,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教學內容作相應調整。
對模塊內容劃分出“項目單元”,并編制相關的“評價標準”
為了提高過程性評價的效能,建議對模塊內容進行適當劃分,以便于對教與學進行評價調控。通??上葎澐殖觥绊椖繂卧?,再根據“項目單元”設計出相應的“評價標準”。在“項目單元”的劃分上,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項目單元”不宜太短,也不宜太長,以3~4節(jié)課為一個單元為宜。太短了,內容太少,學生的變化很難體現,而且工作量會增加;太長了,又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習過程。當然,這樣做可能會與學習內容產生一些沖突(如按3~4節(jié)課,某個內容還沒有結束學習),這時,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
例如,在Word教學中,劃分出文字編輯、文字修飾、表格美化、圖文混排和板報天地5個“項目單元”。在這5個“項目單元”中,前4個為“基本項目”,“板報天地”為“綜合項目”。在“項目單元”的作品收集上,可體現一定的開放性。如“文字修飾”單元,可設計修飾一首古詩詞、一份通知和一份邀請書等;“表格美化”單元可設計如課程表、學生興趣調查表和電影放映場次表等內容。
設計好“項目單元”后,必須制定出相應的“評價標準”。在“評價標準”的設計上,要注意兩點:一是標準應明確,可供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參照;二是標準不宜太細,太細了,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如在Word作品評價中,我們設計的標準主要是從兩個層面來評價:首先是技術層面,包括是否使用了規(guī)定的技術,是簡單使用、巧妙使用還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其次是人文層面,包括設計是否有趣、有生活氣息,是否吸引人,能否給人以啟示等。關于評價的結果,建議使用等級制。
學生“記錄”電子作品,并自我評價
這一過程是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地創(chuàng)建電子學檔的過程。鑒于創(chuàng)作的作品要存入“檔案”,會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責任心,而且作品不僅要自己評價,還要進行小組、班級和教師評價,學生一般都會謹慎對待。
小組互評、班級展評、教師點評
為了使評價具有較好的可靠性、較強的針對性和體現評價的多元性,在評價表中,除基本標準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外,還可設計小組互評、班級展評和教師點評三個欄目,并對不同的評價者提出不同的評價要求。
小組互評一般在小組成員完成規(guī)定性作品之后,由組長召集小組成員共同對成員作品進行集中欣賞與評價,并在“評價意見”中提出至少一個建設性意見,以便于被評者修改。在小組互評的基礎上,確定本小組參加“班級展評”的作品。
班級展評展評小組推薦的作品,可采用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網絡展示各小組作品,學生通過網絡來評判;另一種由教師確定統一時間,在班級展示,由學生評價,教師作適當點評。
教師點評一般分兩個階段:一是針對每個學生的作品進行的網上點評;二是“班級展評”時的點評。針對學生個人的點評,主要側重于學生自身的發(fā)展;“班級展評”時的點評,主要側重于班級整體性的問題及走向,并引導和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富有個性的作品。
另外,根據“項目單元”的性質不同,我們將評價分成“基礎評價”與“綜合評價”兩類。其中,“基礎評價”一般在“基本項目”完成后進行,側重于基礎性的知識、技能,評價者主要參看“基本項目”的作品;“綜合評價”則是在“綜合項目”完成后進行,側重于學生的學習傾向,包括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它除了參閱“綜合項目”的作品外,還需要在參閱本模塊的所有“電子檔案”后進行,這樣的評價才更全面、科學和客觀。
這些評價結果都會在電子學檔中及時體現出來,學生可根據評價意見,對自己存放于電子學檔下的文件作進一步的修改,體現電子學檔的生成性。
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班級展評問題
目前,一般一個班級的學額在60人左右,面對這么多學生,展評每一個學生的作品是不可能也不可行的,這樣又帶來一個問題:對學生作品的“班級展評”記錄就可能沒有。雖然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項目單元來展示不同的學生作品,希望在一定的時間內使得每個學生均有機會展示,但這似乎又與展示個性、特色相矛盾。目前,我們正在嘗試通過網絡來展評更多的學生作品。
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結合問題
使用過程性評價,并不是要取代總結性評價,那么過程性評價結果如何與總結性評價結果結合起來構成學生的最終成績?目前我們基本采用1∶1的比例進行評定,但是否合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還有,我們在過程性評價中一般采用等級制,對學生的最終評價該采用何種方案,也需要進一步探討。
技術支持問題
從評價步驟可以看出,這種評價必須依賴于一定的技術支持,從學生作品的收集到評價信息的收集與反饋,均需要一定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支持,如何更好地運用各種技術服務于過程性評價,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目前,我們正在嘗試構建網絡化的“過程性評價系統”來進行評價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