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維諾
Besides clay carving and stone carving of Buddhism statues, familiarly there is gold-copper statue. Gold-copper statues are discovered each year. It is a pity that most of them are drifted abroad. It's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se works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gold-copper statues.
佛教造像除泥塑、石雕,常見的還有金銅造像。我國的金銅造像歷年多有發(fā)現(xiàn),惜多流散海外,這些作品對于了解金銅造像藝術(shù)的發(fā)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藏于美國哈佛大學(xué)福格美術(shù)館的金銅佛坐像,高32.9cm,相傳出土于河北石家莊。佛高肉髻,白毫相,有髭,著通肩大衣,有焰肩火焰紋,雙手作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于獅子座。衣紋垂褶偏向右側(cè),中部下垂及座。日本京都藤井齋成會有鄰館藏陜西三原出土的菩薩立像,高32.9cm,高髻,發(fā)披肩,上身裸,下著裙,項飾瓔珞,有胸飾。披帛繞肩下垂至膝,上臂有環(huán)飾,左手持瓶,右手施無畏印,赤足著鞋立于圓臺。以上二像保存較明鮮的中亞風(fēng)格,為佛教在中國初傳時期之制品,是3世紀作品,這為了解外來佛教藝術(shù)的早期影響提供了重要信息。
現(xiàn)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館的后趙石虎建武四年 (公元338年) 造金銅坐佛像,高39.7cm,是今存最早紀年造像。佛作高肉髻,著通肩大衣,雙手作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于方座上,身軀微向前傾。衣紋自兩肩向胸前下垂,兩袖端拂展膝上。方座前方正中原有博山爐,左右各一獅子。后有銘文:“建武四年歲在戊戌八月卅日,比丘竺□□慕道德□□及□□生……”這一造像形體和衣紋左右對稱,是佛像在我國逐步地區(qū)化的具體體現(xiàn);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藏夏赫連定勝光二年 (公元429年) 中書舍人施文造佛像,高19cm,鼻長挺直,頰部豐厚。座左右各一獅子,座下設(shè)四足床。足刻銘文,形象基本與建武四年造像相同,衣紋亦同,唯線直而硬,轉(zhuǎn)折棱角分明。美國納爾遜藝術(shù)陳列館藏銅坐佛,高11.4cm,波狀發(fā)髻,面圓,著通肩袈裟,雙手作定印,坐獅子座,獅側(cè)有供養(yǎng)菩薩。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藏釋迦坐像一鋪,高27.9cm,佛像左側(cè)為弟子立像,右側(cè)為菩薩立像,火焰紋光背有浮雕七佛、二飛天(右殘),獅子座前出二菩薩立于蓮臺,下為四足方臺,約為十六國晚期作品。這些多出自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佛像,一方面反映了佛教在中國普及的程度,同時也顯示了佛教造像的地區(qū)特色。
日本多家博物館和美術(shù)館收藏有我國南北朝不同時期的金銅佛造像。北朝造像釋迦、彌勒同時流行,而南北藝術(shù)交流的影響也逐漸明顯。
彌勒坐像分佛裝、菩薩裝,太和二年張賈造彌勒像、太和二年妻劉氏造彌勒像,均作佛裝,結(jié)跏趺坐,為此式彌勒像中較早者。熙平二年彌勒造像,亦佛裝禪定印。日本大阪藤田美術(shù)館藏神龜元年 (公元518年)夏□造交腳彌勒像,高44.6cm,菩薩裝,形象端麗,交腳乘金翅鳥,造型極為精美。有銘文:“大魏神龜元年三月甲辰朔三日丙午,中山上曲陽民夏□,上為過去亡父母、兄弟、存亡居家眷屬,造交腳彌勒坐像一軀并諸供養(yǎng)等事,愿使無邊眾生,皆同其福,托生西方妙樂國土,蓮花三會,與佛相隨,所愿如是,故記之耳。”這一作品充分顯示了金屬制作技術(shù)的特色,超越石雕、泥塑等質(zhì)材的限制,使雕飾塑造技藝達到新的高峰。匠師既注意造型的精美和裝飾性,更注意表現(xiàn)菩薩的身心神情,深具藝術(shù)內(nèi)涵。
傳世北魏金銅佛立像中紀年較早的,有太武帝太平真君年間作品,如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太平真君四年 (公元443年) 菀申造立佛像,高53.5cm,佛立于四足方座之蓮臺上,著通肩大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愿印。衣紋細密,轉(zhuǎn)折圓緩。銘文稱:“太平真君四年,高陽蠡吾任丘村人菀申,發(fā)愿為東宮太子造□玉菩薩,下為父母,一切知識,彌勒下生,龍華三會,聽受法言,一時得道。申弟菀霸、菀景、菀恩、菀亮侍佛時。所求如意,常見諸佛。清信士女劉文美、菀景妻侍佛時?!币獯罄_馬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佛立像,高29cm,形象圓潤,頭光外有周身火焰紋光背。北魏釋迦立像,高24.2cm,佛著通肩加裟立于蓮蕾,蓮臺下為四足方座。彌勒立像亦有作佛裝,作菩薩裝者。如太和八年李晃之造彌勒像為菩薩裝。而彌勒佛像均著通肩大衣,左手持衣角 (或作與愿印) ,右手施無畏印,與一般立佛形制相同。延興五年陽晏夫妻造像與太和十六年王虎造像、太和二十二年普貴造像為此類造像之遺例。而正光五年牛猷造彌勒像,是一組立佛、二菩薩、二思惟菩薩、四供養(yǎng)菩薩、二力士的大型群像。主像褒衣博帶立于蓮臺,袈裟下裙兩端伸展。四足雙層方座兩側(cè)和前方置菩薩、力士、雙獅和博山爐。蔓草紋頭光,透雕火焰紋舟形背光,外緣飾十一伎樂天。脅侍菩薩寶繒飛揚,披帛于腹部交叉。造像面目秀麗,瀟灑飄逸。全像空靈剔透,清俊秀美。此像據(jù)稱1924年出土于河北正定郊外,是北朝金銅造像的杰出代表。反映出北魏孝文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 遷洛后南朝造像的深重影響。
北魏金銅造像多釋迦、多寶并坐像和觀世音像。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shù)館藏延興二年 (公元472年)釋迦、多寶并像,高16.2cm,二佛均偏袒右肩,在大舟形背光內(nèi)分別刻小舟形火焰光,佛坐于橫長方形方臺,下為四足方座;延興五年 (公元475年) 二佛并坐像;日本私人藏太和四年(公元480年)二佛并坐像,高19.5cm,二佛著通肩袈裟,胸前作U形紋,雙手施禪定印,結(jié)跏趺坐于束腰四足方座上,二佛身后淺雕火焰紋周身光,其上淺雕著斜紋袈裟坐佛。光背浮雕一坐佛二立脅侍,四足方座前刻供養(yǎng)人,后刻銘記:“太和四年四月廿日,下博人趙明,為亡兒越寶造多寶佛,愿亡兒上生天上,常與佛會。”此為金銅佛中此類造像之較早遺品。
在金銅像中,蓮花手觀世音是最早出現(xiàn)的觀世音樣式。蓮花手觀音造型大多相近,戴花蔓冠,上身裸,下著裙,胸飾瓔珞,披帛繞臂飄垂。一手執(zhí)長莖蓮蕾,另一手提凈瓶或握披帛。觀音立于覆蓮臺上,下為四足方座,光背與像身合鑄。日本私人藏北魏皇興四年 (公元470年)王鐘造觀音立像,高27.8cm,觀音右手執(zhí)蓮蕾立于蓮臺,火焰紋背光上部殘,下為四足方座。發(fā)愿文“皇興四年七月九日,王鐘夫妻為亡父母造觀世音像一軀,愿令亡父母常與觀世音菩薩共生一處”;英國大英博物館藏皇興五年 (公元471年)仇寄奴造觀音像,高25.5cm,光背線刻二佛并坐像和供養(yǎng)人像。從這一系列觀音像,可見這一時期觀音造像的演化情況。北魏后期造像式樣變化不大,題材仍多釋迦、彌勒、二佛并坐、觀世音等,并出現(xiàn)佛裝的觀世音立像,還出現(xiàn)了以彌勒或觀世音立像為主尊,脅侍二菩薩的三尊像的組合。
東西魏金銅佛造像繼承北魏晚期樣式,而又逐漸有所變化。美國賓州大學(xué)博物館藏東魏天平三年 (公元536年) 樂家兄弟造彌勒立像,高61.5cm,面目舒朗,風(fēng)姿清秀,褒衣博帶,衣帶飄揚?;鹧婕y背光細密華麗。有銘文:“天平三年三月三日,定州中山上曲陽縣佛子樂□、樂□、龍東檀□樂道……敬造彌像一軀,愿天下太平……一切眾生,俱成正覺”。日本浜松市美術(shù)館藏元象二年(公元539年)彌勒立像,高12.7cm,有銘:“元象二年三月廿九日,佛弟子□為亡息造彌勒像一軀,愿□從心,所求如意。”
北齊金銅造像大都豐頤矮壯,寬肩胸平,袈裟趨于輕薄,衣紋簡潔。美國洛杉磯藝術(shù)館藏北齊皇建元年(公元560年)高氏造銅佛坐像,高10.5cm,佛高髻面圓,有頭光。著通肩袈裟,結(jié)跏趺坐于四足方臺。有銘:“皇建元年庚辰正月朔日高□□……”日本新田氏藏武平元年(公元570年)釋迦像,高20.6cm,平髻面長圓,著通肩袈裟,結(jié)跏趺坐,懸裳下垂方臺。有銘文:“武平元年,上曲陽縣□□□,□父母造釋迦像,三□父母,上天□□諸……”
隋唐亦流行二佛并像和佛三尊像,新田氏藏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二佛立像,高17.4cm,二佛并立長方臺,共一背光,下為四足方座。日本私人藏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二佛并坐像,高17.7cm,二佛并坐長方臺,共一背光,下為四足方座有銘:“開皇七年九月廿日,佛弟子比□超女,為亡父母造像二軀,并為見在眷屬,息男帝釋弟雄朗”。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造二佛并坐像,高17cm,有銘“開皇十三年七月十五……母造像一軀”,制作均簡略。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唐佛像,高20cm,高髻長耳,頭微頷,偏袒右肩,作說法印,結(jié)跏趺坐,圓潤端嚴,為盛唐典型造像。日本泉屋博古館藏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保壽寺比丘造佛立像,高36.8cm,佛螺發(fā)寬肩,圓潤豐滿,偏衫貼身,立于蓮臺,頭光鏤空作卷草紋,下為方座。有銘:“天寶三年三月朔日,保壽寺比邱(丘)尼、比邱(丘),愿造一軀”。西雅圖藝術(shù)館藏阿彌陀三尊像,高34.9m,佛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圓形火焰紋頭光,左右為二脅侍菩薩立于蓮蕾,三尊像并連于方臺所出鏤空花枝上。方座兩側(cè)有立侍及天王,制作繁密精麗。
隋唐菩薩像亦有新意,日京新田氏藏隋開皇六年二菩薩立像,高17.4cm,二菩薩共一周身光,下為四足方臺。隋觀音菩薩三尊像,高17.4cm,福格美術(shù)館藏二菩薩坐像,均高34.8cm,露右足跏趺坐于仰蓮座上,下為兩重臺。新田氏藏唐菩薩立像,高21.2cm,菩薩發(fā)髻上為化佛,上身裸,下著裙,項飾環(huán)佩,左手執(zhí)蓮蕾,披帛由兩肩飄逸下垂及地,赤足立蓮臺,形態(tài)豐麗,氣質(zhì)端嚴,具有唐代典范。將隋唐金銅造像與同期的石雕、泥塑相對比,為了解雕塑藝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提供了全面的視角。
日本永青文庫藏元嘉十四年韓謙造像,高29.2cm | 日本藤井有鄰館藏陜西三原出土菩薩立像,高32.9cm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正光五年午猷造彌勒像一鋪,高79cm | 日本新田氏藏北魏太和元年陽氏造釋迦像,高40.3cm |
日本新田氏藏北魏太和元年陽氏造釋迦像背面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太平真君四年菀申造立佛像,高53.5cm |
東京根津美術(shù)館藏太和十三年賈法生造二佛并坐像,高23.5cm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唐如來坐像,高20.5cm |
日本私人藏熙平三年曇任等造觀音立像,高27.1cm | 日本新田氏藏北魏釋迦立像,高20.6cm |
新田氏藏隋如來倚坐像,高31.3cm | 新田氏藏唐菩薩立像,高21.2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