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胡
記得《科拜恩保齡》是這樣開頭的:這是美國一個普通的早晨,學生們開始上學,農民們開始耕種,送奶的工人開始分發(fā)牛奶,而我們的總統(tǒng)開始計劃轟炸另一個國家。在影片里面,左派導演邁克爾·摩爾還清算了一下美國歷年出兵他國造成的死傷人數(shù)。
在這部紀錄片中,摩爾只是順帶地挖苦了一下政治,而到了《華氏911》,政治則是全部了,總統(tǒng)遭到了正面的批判。這部紀錄片這次奪得戛納電影節(jié)大獎,反映了藝術批判政治的強烈現(xiàn)實需求。
事實上,此前還有一部政治批判紀錄片《戰(zhàn)爭迷霧》,獲得本年度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它記錄的是當年越戰(zhàn)時期的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對戰(zhàn)爭的深刻反省,提醒布什政府不要輕易玩火。
在布什總統(tǒng)宣布國家處于“戰(zhàn)時狀態(tài)”的時候,仍然有如此直截了當揭露和質問白宮的影片出現(xiàn),反映了左派人士的社會責任感和個人勇氣。
在美國,我常聽到的一個抱怨是:美國已經變成一個一黨制的國家了!發(fā)出如此哀怨的當然是一個民主黨人士。在他眼里,共和黨問題越來越多,而民主黨力量卻越來越弱。而這二者互為因果:正是民主黨的虛弱導致共和黨的囂張,又正是共和黨不遵守民眾政治規(guī)則,比如不惜撒謊以籠絡人心,導致了民主黨的虛弱。
實際的原因遠比這個刻畫要復雜。大體而言,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美國在我們這個行星上一國獨大,它的經濟繁榮,社會穩(wěn)定,于是政治上日漸保守,人心日漸自大。民主黨中那些觀點激烈的人士越來越不受歡迎,淪為大學校園中光說不練的自由知識分子,而那些跋涉仕途的人士則為了迎合選民變得越來越中庸。除了當年民主黨人克林頓總統(tǒng)個人的風光之外,民主黨的整體表現(xiàn)乏善可陳。而共和黨方面,既能說會道,又善于實際操作的基層干部越來越多。如果伊拉克戰(zhàn)事不是如此狼狽,民主黨人幾乎沒有登臺唱戲的機會了。
在美國,始終沒有成長出一個“第三黨”的重要原因,我以為是民主黨和共和黨都練就了一番“吸星大法”:新冒出來的黨派有什么選民支持的點子,他們馬上就吸收進去。比如,當年綠黨的環(huán)境保護、可持續(xù)發(fā)展等主張,就迅速被兩黨采納,變成了自己的政治綱領的一部分,然后它們以自身遠比綠黨強大的力量實踐之,綠黨最后就成為一個貢獻點子的民間組織了。現(xiàn)在,這種情形在兩黨之間也出現(xiàn)了:大選當前,布什總統(tǒng)一改其愚頑、強硬的面孔,也開始討好新聞媒體了,也開始奔走于鄉(xiāng)間田野了,也開始尋求國際合作了。
但是這些并不能讓美國的有識之士放心。在他們看來,無論布什總統(tǒng)如何善于采納不同意見,也無論他怎樣信誓旦旦,只要政治平衡力量被打破,權力失去了監(jiān)督,所有的許諾都可能是謊言,所有的改良都可能是假相。
因此,最近的美國媒體和文科校園幾乎變成了另外一種“一黨專制”,齊聲怒吼,痛斥共和當局,支持民主黨人。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重建政治平衡,保持權力制約。而全世界的有識之士都關注他們的這種努力。
這就是紀錄片《華氏911》獲得成功的社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