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振鐸等
陳寅恪為海內(nèi)外知名的歷史學家,早年游學歐美,曾入德國柏林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前后留學長達10年之久,占其一生1/5的時間。他通曉10多國語言及蒙、藏、波斯、西夏等文字,尤其精通梵文。陳寅恪從38歲開始發(fā)表學術論著,出版專著7種,刊發(fā)論文近100篇。晚年在失明臏足的情況下,依然以堅毅的精神上課講學及研究著述,主要著作有《寒柳堂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等,不幸于“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陳寅恪(1890-1969)自幼嗜好讀書,博聞強記,遍讀家藏??赡苁菑男∈軙慵彝サ难眨粌H愛讀書,而且喜歡淘書藏書。他在美國哈佛求學時,生活并不寬裕,但每月仍然從留美官費中留下錢去買書。他曾對好友吳宓說道:“我今學習世界史,遂先將英國劍橋大學出版之《劍橋近代史》、《劍橋古代史》、《劍橋中古史》等10余冊全套購之?!弊阋娝彆畯娏摇T诠鹌陂g,陳寅恪還經(jīng)常逛舊書店淘書,“買到極便宜之書”便欣喜異常。美國書店銷售舊書的傳統(tǒng)時至今日仍不變,現(xiàn)在一些美國大學書店新舊圖書皆列架陳墻,舊書叫做“used book”,封面上貼有“used”的黃色小標簽。新舊書籍任憑顧客選購。當年陳寅恪在這里淘到了不少心愛的好書。
陳寅恪不僅在國外買書,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依然是購書成癖,毫不吝惜。他的書房里到處是書,甚至堆積在地,無處插足。平時也不愿叫人整理,怕搞亂位置難以取讀。每年春節(jié)琉璃廠集市期間,他總是要去逛舊書攤。有一次,他一下子花2000元買了一套日本印的《大藏經(jīng)》,約二三百冊,可見他對書的興趣之濃。陳寅恪淘書、買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便于治學。1923年他曾在寫給親友的一封信中說道,不買書“則不能求學”,無書是不能求其學的。陳寅恪之所以有那么精深的學識,除學術上刻苦之外,與他擁有的豐富藏書是密切相關的。非學無以廣才,學問是從學習中獲得的。而當年的文人主要靠從書本上汲取知識,因為那時還沒有電視機,更沒有英特網(wǎng),陳寅恪也只能通過書本及老師的傳授中獲得知識,增長學識。當然這也許與陳寅恪天資聰明有關,但再聰明的人,假如沒有豐富的藏書想做大學問也是不可能的。可以說快樂的淘書,豐富的藏書是造就陳寅恪成為大學問家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國文的三次賣書
李國文是位當代的小說家,1930年生于上海,1952年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某部文工團任創(chuàng)作員,后任《小說選刊》主編,他的長篇小說的代表作有《冬天里的春天》、《花園街五號》等。小說家是以創(chuàng)作為己任的,但作為作家,與書總是特別有緣的。在我的記憶中,沒有一位作家說過自己不讀書就能成為作家的,作家與書有一種天然的緣分。李國文生平也擁有不少的書,但他與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不曾寫過自己買書的緣,而寫了一篇被迫三次賣書的《賣書記》,讓經(jīng)歷過上世紀50、60年代的讀書人,讀起來有頗多的感嘆和惋惜。
對喜歡買書的人來說,常常會為買不到好書而懊惱,為好書失之交臂而遺憾,為掏不出那么多錢買書而詛咒書價之暴漲。但無論如何,買不到書總比把自己心愛的書被迫賣掉要少些難受。那種看到自己珍藏的書刊被撕碎了包咸菜,或被送進廢品回收站去造紙,其滋味實在是撕心揪肝般地疼痛??!李國文生平是經(jīng)歷了這樣三次痛苦的賣書體驗。第一次是在上世紀的50年代,他把自己怎么也割舍不了的一些書帶到了北京,作為單身漢,集體宿舍缺乏空間,又怕自己的藏書被人看作有小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的讀物,只能把這書送到東安市場的舊書攤上,“三文兩文便賣掉了”。為此,他遺憾了好久,因為他把一本珍愛的外國作家的短篇小說集給賣了。這本文筆幽默的文集,直至90年代還讓他時時想起,而無緣再見。
李國文第二次賣書是在60年代,這次賣書的原因是迫于“餓?。∞A轆饑腸光靠醬油沖湯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越喝越浮腫。夜半餓醒了,就得琢磨家中還有什么可以賣的?救命要緊,壓倒一切,人到了危殆的時候,求生的欲望也益發(fā)強烈”。為了食物,也只能把珍愛的藏書變賣了。自己推著車把書送到西單購物中心的原來商場里的中國書店,全部賣掉了。在賣掉的這些書中,他感到“最凄愴的莫過于那套《譯文》了”,因為這套雜志的復刊和前幾期是“把心掏給你的”朋友送的,如今一起賣掉實在有一種“不能釋然于懷”的感受,但他也出于無奈,只能祈求老同學原諒了。當時太需要錢了,因為他實在太餓了。
李國文的第三次賣書,發(fā)生在上世紀60年代后期的動亂年代。這時“賣掉所有可能涉嫌的書籍,完全為了保全性命,是生死攸關的頭等大事了”。為此,除了妻子的鋼琴樂譜外,“基本上將大部分書都送到了廢品站賣破爛”了。這是多么可惜?。〉谀莻€年代有什么辦法呢?當年古籍、翻譯小說都被“紅衛(wèi)兵”視為封資修的東西,如被抄出來就有被游街和飽嘗拳腳毆打之苦。這是出于無奈,也是時代之悲哀。李國文為此祈禱上蒼:“愿從此不賣不想賣的書,那該多好!”我相信這是讀書人的共同心聲。好在如今讀書人的春天到了!像李國文也再也不要為了饑餓,為了躲災而割愛賣書了。
黃裳訪書
大抵愛藏書的人,都有訪書的嗜好。自詡“從小就喜歡書,也從很小起就開始買書。對于書的興趣多少年來一直不曾衰退過”的黃裳,對訪書更是津津樂道,寫了多篇訪書的佳作,讓知音者讀來頗有同樂之情趣。
黃裳是山東益都人,1919年出生于河北井陘,原名容鼎昌??箲?zhàn)開始后他到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讀書,并開始寫稿涉足文壇。在讀書上課之余,還抽空到處訪書淘舊書。他曾說道:“‘八·一三戰(zhàn)起,在我家的附近就是徐家匯的舊街,土山灣封鎖線近處有一家舊紙鋪,每天都從那里流入的大量舊書報中秤進可觀的‘廢紙,轉(zhuǎn)手進入還魂紙廠。每天課余我總要到那里看看,用早餐節(jié)余的點心錢選買零星小冊,樂此不疲?!痹谶@段時間里他通過努力訪書購買,后淘得多種新文學的原刊初版本的書籍,例如魯迅、周作人、郁達夫的著作及全套《小說月報》等,實在是為他以后撰寫近現(xiàn)代書話積聚了豐厚的第一手資料。黃裳的這種訪書淘書的嗜好,幾乎是伴隨了他的一生。這從他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有關訪書作品可以得到印證。其中的“西泠訪書記”、“姑蘇訪書記”、“琉璃廠故事”、“訪書瑣憶”、“湖上訪書記”等,展示出這位書話大家勤于訪書、嗜好藏書的濃郁情懷,反映出“以人生為書,以書為人生,揭天下鮮知之舊聞,或樂古,或諷今,常有久歷滄桑、冷眼看世之態(tài)”的人生和寫作風格。
黃裳在訪書中不僅收到了許多珍籍善本書,而且也相識了多位賣書的書友,并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一提到書,總免不了讓他想起賣書的書商友人。他曾說:“我以為舊時代的舊書商人,也是值得像《游俠列傳》那樣為他們寫一篇合傳的,雖然這個行業(yè)的人數(shù)并不太多。而那素材就保留在藏書家的許多題跋中間?!秉S裳為此還專門寫過《老板》等三篇文章,以懷念這些帶給他“欣喜和免不掉的失望”的書友們。
黃裳在訪書中,為能淘到嘉靖刻的賈誼《新書》、黃丕烈跋的明抄本《野客叢書》等而欣喜若狂,同時也為因缺乏資金、人才而使善本線裝書瀕臨霉壞,無人保管整理而痛心。他大聲疾呼:“在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里,有那么一些從事古舊文獻搜集、整理、流通的專業(yè)工作者,是完全必要的,絕不能說是浪費?!秉S裳的擔憂不無道理,現(xiàn)在古舊書店里,真正能從事古舊書籍的鑒賞、整理的人寥寥無幾,如任其發(fā)展下去,“不要好久,人們把家藏的宋版書送到店里,也無人能加以辨識、處理的情況必將出現(xiàn)?!逼鋵嵾@種情況曾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在蘇州出現(xiàn)過。宋刻宋印的蘇詩,就是由藏書者的后人送到蘇州書店而無人能識,實在令人憂心。因此黃裳善于從訪書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為之呼吁告誡書界,是值得我們政府和從業(yè)人員認真記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