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華享
湖南不少市(地、州)、縣出版的方志上有姓氏名稱和數(shù)量的記錄,根據(jù)對這些記錄的綜合整理,分析出在20世紀(jì)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湖南境內(nèi)使用的姓氏有2116個。這個數(shù)據(jù)會有些出入,但基本符合實際情況。
湖南姓氏從哪里來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代,未直接處于中央王朝管轄之下,境內(nèi)“蠻”、“越”族聚居,基本上仍處在原始氏族社會的后期?!靶U”、“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過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極少的。
據(jù)傳說,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黃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來中原華夏集團和夏、商、周王朝勢力的威脅、排擠,進一步往南流徙,從洞庭之野直到九疑蒼梧。同時,祝融部落的成員也從西北黃土高原南遷。在這些部落的不斷遷徙繁衍過程中,姓氏也在不斷分化增加。
春秋戰(zhàn)國以后,湖南進入楚、秦版圖,大批楚人、巴人相繼南下湖湘,姓氏數(shù)也有較快增加。
隋唐五代時期,湖南大多數(shù)時間戰(zhàn)亂少,社會比較安定,北方人口繼續(xù)南遷。特別是“安史之亂”后,北方戰(zhàn)亂頻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來,湖南姓氏隨著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
兩宋時期,湖南的戶、口數(shù)一直在上升。“靖康之難”,北方居民扶攜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經(jīng)浙江、江蘇、江西轉(zhuǎn)徙湖南,尋求新的居留地。湖南家譜、族譜中的記載充分反映了這一時期人口的增長和姓氏的變化。這是湖南姓氏大量增加的一個時期。
元末明初,湖南大部分地區(qū)為陳友諒舊部及元朝殘余勢力所控制,朱元璋的軍隊與陳友諒舊部進行了長達數(shù)年的拉鋸戰(zhàn),湖南一地深受其害,生靈涂炭,哀鴻遍野,田疇荒蕪,十室九空,無論是北方移民還是土著居民已經(jīng)寥寥無幾,使用的姓氏隨百姓逃亡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劇減少。
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勵東南各省居民遷入湖南,蘇、浙、皖、贛之人,特別是江西人大批涌進湖南,遍布三湘四水,“從征”、“屯墾”、“宦游”或從事商貿(mào)活動,也有一批北方軍人因隨征“平蠻”而落籍湖湘的。筆者經(jīng)眼3000多部湖南族譜,60%族譜稱始遷祖于元末明初自江右徙居湖廣,又主要來自江西吉安府的泰和、廬陵、吉水和南昌府的豐城、南昌諸縣,進行了“江西填湖廣”的人口大遷移。此時湖南姓氏數(shù)也出現(xiàn)了一次大的增幅。
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人口流動頻繁,姓氏數(shù)自然也不斷增加??梢钥隙ǖ卣f,今天的姓氏數(shù)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多。
在湖南這塊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姓氏
湖南這塊土地上生長出來多少姓氏,筆者不甚了然,只知道翦氏算一個。
桃源翦姓因出了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而聞名遐邇。據(jù)桃源翦氏族譜介紹,始祖哈勒·八十,新疆回回人,隨從明太祖征討,屢建奇功,因“剪除敵對勢力有功”,被明太祖封為鎮(zhèn)南定國將軍,賜其姓“翦”,更其名“八十”為“八士”,命其鎮(zhèn)守湖廣辰常一帶,駐軍桃源楓樹翦家崗。八十歿于疆場,其子拜著襲職,拜著戰(zhàn)死于云南,其長子常蒲辭職北歸,次子常黎為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因喜歡辰、常山水,遂家焉。事實上,“族志”敘述姓氏的來源及任職情況自相矛盾,且與歷史不符。哈勒·八十只是朱元璋軍隊的一名下級軍官,不可能享受到“賜姓”的榮耀,其裔孫也只任過桃源左千戶所,并不是常德衛(wèi)正指揮使。據(jù)筆者推斷,翦姓乃是以住地為氏,這是命氏的通例。常黎不愿為官而喜游山水,于是從始居地桃源鄒溪(今名陬溪),即左千戶所防地,溯沅江而上,船行60多里,就到了桃花溪,與桃花溪隔江相望是剪刀溪。常黎到了風(fēng)景秀美的剪刀溪后,流連忘返,筑廬定居下來。為了更好地融匯到當(dāng)?shù)氐娜宋沫h(huán)境中去,于是改哈氏為剪氏。剪氏沿用了近五百年后,漢文修養(yǎng)比較高的剪氏子孫認為“剪”字不雅,于是改成“翦”。華容縣在1990年進行人口統(tǒng)計普查時,仍有翦、剪二姓。
湖南首氏,也有可能是土生土長的姓。首姓,姓源不清,姓氏書載首姓名人為湖南人,貴州、廣西的首姓,均稱來自湖南。
湖南的希姓、小姓
湖南2000多個姓氏,大姓不足200個,其他都可以歸入“小姓”。在“小姓”中又有不少姓氏只在某一個地方,甚至某一個村落使用,這樣的姓稱為希姓,即稀少、罕見的姓。
湖南的小姓、希姓,如永定、桑植一帶的(tuo)姓;桃源的翦姓、璩(qu)姓、燕姓;常德的貴姓,安鄉(xiāng)的蹇姓,華容的白姓,湘陰的伏姓,瀏陽的尋姓,江華的虞姓,醴陵的耿姓;邵陽的車姓,明末清初是望族,名人輩出,惜后無聞人再現(xiàn);耒陽的資氏;東安席姓,有席寶田以擒獲幼天王洪福貴和干王洪仁而升貴州按察使,官雖不大,卻斂財有方,為清末東安首富;江永義姓,女書傳人義年華,前幾年撒手人寰,女書后繼乏人;長沙丑姓,丑本為,因字難認,改為丑,又因為美的“”字簡化為“丑”,于是丑氏族人中有人倡議改姓;長沙有一個勞姓,很有名,長沙有兩支勞氏:江蘇勞氏和浙江勞氏。浙江勞氏不經(jīng)商,出了不少名人。
三湘四水格外滋潤的姓
所謂“格外滋潤的姓”是指在湖南境內(nèi)使用的幾個姓在全國同姓中所占比例較大,歷代出的名人湖南也最多。
一是歐陽氏,還包括部分歐氏、陽氏,許多歐氏、陽氏,實際上就是歐陽氏。湖南的歐陽氏,從古至今,代不乏人。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歐陽詢,人稱楷書“翰墨之冠”;五代衡山人歐陽彬,后梁貞明四年赴成都向蜀王衍獻《萬里朝天賦》,得用為嘉州刺史,出為寧江軍節(jié)度使;元瀏陽人歐陽玄,官翰林直學(xué)士,與修四朝實錄,后任修遼、金、宋三史總裁官,卒后封楚國公;清衡山人歐陽正煥,應(yīng)聘修《湖南通志》;瀏陽人歐陽中鵠,博學(xué)方正,支持譚嗣同創(chuàng)辦算學(xué)社;其孫歐陽予倩,一代戲劇大師;予倩侄兒歐陽山尊,話劇藝術(shù)家;桂陽人歐陽海,勇推驚馬、保列車旅客安全。
另一個是易氏,《中國人名大詞典·歷史人物卷》收歷代易氏名人10人,其中湖南籍6人:東晉瀏陽人易雄、北宋潭州長沙人易元吉、明湖廣攸縣人易紹宗、清善化(今長沙)人易棠、龍陽(今漢壽)人易順鼎、長沙人易培基。
再一個譚氏,湖南絕大多數(shù)縣市的譚氏族譜稱可奕(亦)公為遷湘始祖,唐懿宗時攜子守祿,由金陵太平府當(dāng)途縣(今安徽當(dāng)涂縣)貴游鄉(xiāng)遷江西吉州府太和縣高行鄉(xiāng),咸通十四年(873年)再遷楚之長沙府茶陵縣上塘太平園。守祿生武興,武興生進峰、進鴻、進頗。三公派下有子宏儉、宏賽等十八“宏”,析地分支,衍散四水三湘。至今,譚姓仍為茶陵第一大姓。譚姓在湖南螽斯衍慶,最為知名者有清末瀏陽人譚繼洵,官湖北巡撫署湖廣總督;其子譚嗣同,清末維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何等壯懷激烈;清末茶陵人譚鐘麟,歷官陜西、浙江巡撫,陜甘、閩浙、兩廣總督;其子譚延,官至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新化人譚人鳳,老資格同盟會會員,武昌起義后任粵漢鐵路總督、長江巡閱使,袁世凱授陸軍上將,辭而未受;當(dāng)代攸縣人譚震林,湘鄉(xiāng)人譚政,耒陽人譚冠三,長沙(今望城)人譚希林,茶陵人譚家述、譚善和、譚文邦、譚天哲、龍開富(原名譚羅仔),瀏陽人譚尚維,攸縣人譚冬生,衡陽人譚靖夷,長沙人譚盾,等等。
古往今來說改姓
在中國人看來,姓氏是隨便改動不得的,經(jīng)常有人賭咒發(fā)誓“行不改名,坐不更姓”,來表示對自己行為的負責(zé)。實際上歷史上改名換姓的事時有發(fā)生,往往因為避難、避禍、避諱或兼祧承繼等原因改姓更名。
安化有一支鄧氏,本姓李,是南唐李后主煜的從母弟李從鎰的后裔。宋太宗即位后,“詔江南諸路捕南唐宗室”,李從鎰之子李衡僥幸脫逃,易姓以父封國鄧為氏,削發(fā)為僧,游閩越間。鄧(李)衡次子鄧連,宦游常德府,離任后卜居溆浦,其次子鄧處恭由溆浦遷安化潺溪坪。
又如,明初功臣涼國公藍玉,祖籍城步扶城。元末隨沐英徙定遠(今屬安徽),因軍功卓著封涼國公,驕蹇自負,為朱元璋所不喜,受錦衣衛(wèi)告謀反遭族誅,致死者15000人,時謂“藍獄”。藍玉有一妾藏匿在西平侯沐春(沐英之子)家,遺腹生子昌建。城步扶城藍氏懼禍改姓秦。明成化初禁錮已解,昌建率其眷族歸籍扶城,于是城步復(fù)有藍氏,至今藍秦二氏不通婚。
湖南有鄺、曠二氏,據(jù)鄺(曠)氏家譜云:唐神龍年間有黃賢,生二子,長曰旦,次曰丞,黃賢失守邊關(guān),二子逃外易姓,長旦添邑于右為鄺,次丞添日于左為曠,仍未離黃姓本意。此說法姓氏書無載,不知所本。鄺、曠氏以衡山為界,衡山以南為鄺,衡山及其以北為曠。
長沙有一所名?!苣吓?,創(chuàng)辦人朱劍凡,毀家興學(xué),校址就是其父周達武的豪宅。父親姓周,他為什么又姓朱呢?原來朱劍凡是明朝朱姓皇室后裔。明英宗第七子朱見浚就藩長沙,封吉簡王。明亡,第七代吉王的子孫隱匿民間,將“吉”字加“冂”為周。民國時復(fù)姓朱,朱劍凡原來叫周家純。前總理朱基也是洪武皇帝的后裔,其先祖是朱元璋第十八子岷莊王。
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lǐng)導(dǎo)人之一蔡和森,本姓林,先祖林啟秀,康熙十年隨祖母之侄蔡開臣由福建來湘鄉(xiāng)永豐習(xí)商,年甫十二。開臣娶婦無子,視啟秀如己出。開臣棄世,啟秀篤念恩義,遂“奉其祀以蔡為氏”。
說不清“貴姓何來?”
“貴姓何來?”需要回答的是某一個姓氏的源流,當(dāng)今泛濫成災(zāi)的姓氏方面的書籍似乎都在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圖解古籍上的一些關(guān)于姓氏源流的記載,與姓氏的演繹發(fā)展是很隔膜的。
各個姓氏的家譜、族譜也或簡略或詳盡地縷述姓氏源流。家譜是一個家族的自我記錄,有強烈的宗族意識,某些族譜更攀宗附祖,牽強附會地夸大、編造本族的煊赫歷史,按照儒家禮教重新塑造祖先的形象,規(guī)范先人的言行,隨意地、甚至天方夜譚地溯“源”系“流”。為了標(biāo)榜自己姓氏的源遠流長,一直上溯到傳說中的祖先黃帝、炎帝那里。遑論古時和民國時期編撰的家譜、族譜,即使在科學(xué)文化相當(dāng)發(fā)達的今天,有些家譜、族譜的編撰者仍無實事求是之意,存嘩眾取寵之心。有一部桃源《劉氏族譜》“序”稱“劉氏家族歷經(jīng)四千三百余年,顯于三代,著于春秋,盛于漢室”,受姓始祖源明公為“盤古神農(nóng)后裔帝嚳高辛氏之子帝堯唐氏即伊祁氏生”,劉邦為第七十五世祖,劉備為第九十五世祖,至第一百五十世祖廣傳公,元配羅氏,生九子,繼配楊氏,生五子,有八十一孫三百六十曾孫,“詳考歷朝子史諸書譜(普)天下劉氏皆系羅楊二祖妣之后裔也”,當(dāng)屬無稽之談。姓氏來源的途徑多種多樣,特別是像“劉”這樣一些大姓,姓源更為復(fù)雜。各支劉氏瓜瓞綿綿,衍散四面八方。湖南除漢族劉姓外,還有湘西苗族、土家族劉姓,湘南瑤族劉姓,慈利白族劉姓,湘中回族劉姓,外來滿族劉姓以及他姓改劉姓的,等等,難道“普天之下劉氏皆系羅楊二祖妣之后裔”乎?
中國古代的姓氏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各個家族在不斷地遷徙繁衍,分化聚散,再加上各個民族交互融合,姓氏上的血緣關(guān)系已經(jīng)淡化,要想從血緣上找到現(xiàn)代某個家族的姓氏與遠古時代某個家族的姓氏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或是比較縹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