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庭梓
1971年9月13日零時32分,林彪座機三叉戟256號飛機在山海關機場強行起飛,向我國西北方向叛逃,飛行兩個小時后,在蒙古國肯特省省會溫都爾汗東北70公里的伊德爾莫格盆地墜毀。深夜,隨著蒙古荒原上的一聲巨響,三叉戟256號飛機的鋼鐵之軀被炸得粉碎。如今,33年過去了,當年散落在現場的飛機殘骸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這是許多關心“九一三”事件的人很想知道的一個問題。
三叉戟256號飛機是我接回北京的
三叉戟256號飛機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我國從巴基斯坦引進的4架中的一架。當時,我國同英國還沒有可以直接進口民用飛機的貿易往來。由于專機飛行任務的需要,就繞道巴基斯坦,購進一批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的舊的英制三叉戟飛機。其中的256號飛機,是我擔任機長時在1971年8月份從廣州接回北京的。當時在廣州白云機場,在同巴基斯坦人進行飛機交接之前,我同巴方飛行員共同駕駛飛機,在1.2萬米的高空進行了試飛。當確認飛機的高空飛行性能及其他有關設備合格之后,我和我的同事駕駛著機身外表還是巴基斯坦航空標志的飛機返回北京。在北京,由專機師修理廠按照有關部門的規(guī)定及重要專機的要求,對飛機進行了全面的改裝。
在改裝的過程中,飛行員們誰也沒有從正常的渠道探知這架飛機就要成為林彪的專機。但是,根據飛機客艙設備的安排特點與不同尋常的規(guī)格標準,根據平時執(zhí)行專機任務的經驗,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認為,這樣的專機非林彪莫屬。因為,黨中央早有決定,不讓毛澤東坐飛機了。由于三叉戟飛機的飛行性能優(yōu)越,乘坐舒適,剛引進不久就被江青盯上了,三叉戟254號飛機就是座艙設備考究并多次執(zhí)行江青任務的專機。256號飛機的改裝,更高出254號一籌,可以說是4架三叉戟飛機中最好的也是最新的一架。因為林彪怕風,負責客艙改裝的機務人員絞盡腦汁在密封方面想了很多辦法。由于飛機客艙內部空氣循環(huán)流動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很難在飛機上的某一部分形成獨立的密封空間。最后,為了盡量滿足改裝要求,還在林彪睡床的外側,加裝了一道隔簾。
改裝后的256號飛機,舊貌換新顏。周恩來手書的“中國民航”4個大字,醒目地出現在機身的兩側和機翼的下方。256號機尾的最高處,五星紅旗鮮艷奪目。遠遠望去,空曠平坦的機場上,銀白色的三叉戟256號飛機翹著高高的尾巴,后掠型的機翼襯托著流線型的機身,壯美的雄姿給人一種躍躍欲飛的感覺。
當時,我作為三叉戟飛機飛行中隊的中隊長,一名31歲的專機飛行員,為能駕駛如此先進的飛機而感到自豪。我暗下決心,要為祖國的專機飛行事業(yè)奉獻出自己的一切。
令人非常惱火的是,林彪第一次乘坐三叉戟飛機,就把它作為了陰謀叛逃的工具,結果墜毀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荒野上。我自己也因是256號機組成員之一而受到牽連,早在“九一三”事件之后就遠離了飛行崗位。撫今追昔,自己當年不但沒有在親手接回的256號飛機上施展一個飛行員的抱負,卻在33年之后以一個飛行員懷念自己駕駛過的飛機的心情,去尋找早已被肢解到四面八方的飛機殘骸。歷史的變遷就是如此玄妙。
飛機殘骸的3-1'布情況由于林彪座機是在油料告罄,又沒有找到機場的情況下被迫降落的,所以,當飛機用機腹擦地后又突然跳了起來,緊接著在空中起火爆炸。這樣,解體的飛機碎片就沿著飛機著陸時的方向與強大的慣性飛落下去,撒在長500多米、寬50米到200米呈倒梯形的燃燒區(qū)內。又由于飛機碎片的形狀與碎片和爆炸源關系位置各異,飛機各個部位落地的地點也不同。飛機的主要爆炸力來自機身中部的機翼,由機翼油箱通向三臺發(fā)動機的輸油管也是爆炸力的來源。根據當時我駐蒙使館工作人員孫一先提供的資料,機身的大塊碎片大都落在離著陸點100米到300米的地方,這是因為機身外殼重量輕,體積大,空氣阻力大,解體后很快就落到地面的緣故。左機翼外部的大半截出現在距離接地點近300米的地方,有字的一面朝上反放在那里。400米處,在落地方向的左側放著右機翼的外半截,同樣是底面朝上。有一臺發(fā)動機被摔在約470米的地方,接著就是一個起落架。龐大的飛機尾部比較完整地臥在離著陸點約500米的位置,處在落地方向中軸線的右側,向左邊倒向地面。由于三叉戟飛機的尾部高高在上,而且本身的體積與重量都比較大,所以,較大的慣性力使它飛到較遠的地方。在尾翼左前方25米的地方是另一臺發(fā)動機。飛機的頭部與右機翼的內半截在離著陸點530米處。右邊的機翼被摔在中軸線的左邊。兩邊的機翼被炸成4段??梢姍C翼油箱中剩油的燃爆能量是很大的。在燃燒區(qū)的邊沿,就是落地方向的最遠處,擺放著另一個起落架。有一只飛機輪子完好無缺地滾到了燃燒區(qū)以外200米遠的草叢中。
重量為51噸的三叉戟256號飛機,被肢解后散落在如此大范圍的草原上。這些飛機碎片,大到數千公斤,小到只有一分硬幣那么大的零件卡片,有的還保持著零件原來的形態(tài),有的已在熊熊燃燒的高溫中變形,甚至變成鋁合金的球狀疙瘩?!熬乓蝗笔录螅涍^許多年的風風雨雨,它們大多已離開了那塊本不屬于它們的地方,其中有許多飛機部件也去了它們本不該去的地方。
飛機殘骸的去向與目的
“九一三”事件的政治影響不言而喻。已粉身碎骨的三叉戟256號飛機因為是林彪的座機,也由此身價倍增?!熬乓蝗笔录?,蒙古溫都爾汗墜機現場,那塊被歷史蒙上神秘色彩的草原,成了許多人重視的地方。不同的人懷著不同的動機把目光盯向那里。開始,包括蘇聯在內的許多國家以及個人,為了弄清墜機死亡者的身份而費盡周折。當這一層神秘的面紗被揭開之后,他們緊接著便把注意力的重點放在了飛機的殘骸上面。
一、飛機殘骸中最先丟失的是“黑匣子”。
飛機的“黑匣子”,作為飛機的“事故記錄器”,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從它身上找到飛機失事的真正原因。
從1971年9月13日凌晨2點30分左右飛機墜毀,到9月15日下午我使館人員趕到現場,在這兩天半的時間里,蒙古及蘇聯的有關人員及專家已經在墜機現場做了很多事情,連機上死亡人員的部分遺物都集中放在了一個地方。由于當時我使館人員不知何為“黑匣子”,更不知“黑匣子”放在何處,到現場時也沒有特意關注這方面的問題。不過,這一點可以從另外一個已經掌握的事實,找到“黑匣子”的去向。
1998年初,蒙古退休副外長云登首次向外界談到林彪墜機問題時說:“飛機是以低空飛行為目的的,(飛機上)裝載了測定從地面到600米高度的機器?!彼⒕唧w指出這個低空飛行器的標志為“蘇制PB—YM"??梢宰C實,云登的話是對的。只是他不知道,256號飛機低空飛行的目的是為了降落。云登指出的低空飛行器是我國在對三叉戟飛機進行改裝時加上去的蘇制無線電高度表。從這點可以看出,一塊普通的無線電高度表,從性能、型號到制造國家,都研究得一清二楚,作為當時比較先進的三叉戟飛機的事故記錄器,能被置之不問或忽略不管嗎?別說是“黑匣子”,就是飛機上其他能夠拆下來的設備也都不會放過。蒙古尚且如此,更不要說科技更發(fā)達的蘇聯了。
二、飛機的三臺發(fā)動機是被轉移的重點之一。
三叉戟飛機的三臺發(fā)動機都位于飛機的尾部,中央發(fā)動機位于機身與機尾相連的結合部,另外兩臺掛在機身尾部的兩側??罩羞\輸飛機的商業(yè)與經濟指標主要取決于飛機發(fā)動機的性能,在有效功率的情況下,如果單位時間內耗油量越小,就證明飛機越好。所以,航空發(fā)動機性能始終是行家關注的重點。
我國使館人員本來說好在9月15日上午就坐飛機趕到墜機現場的,當時蒙古方面說因天氣不好推遲起飛,其實是借口。這一點已經被云登的講話所證實。因為,15日上午,蘇聯軍方要從蒙古北部邊界相鄰的赤塔省起飛一架直升飛機,直飛墜機現場。為了避免與我國使館人員撞車,蒙方就有意擋了我們的駕,為蘇聯軍人開了綠燈。這架直升飛機到現場后,蘇方從256號飛機上拆掉一臺發(fā)動機,裝上飛機后就飛走了。下午,我國使館人員到達現場后,因忙于拍照以及與蒙方商討其他事項,沒有機會進一步弄清飛機殘骸的具體問題。再說,使館人員也沒有接到國內有關的指示精神,更不懂得三叉戟飛機本身的專業(yè)知識。孫一先說,只看到飛機尾部下方有許多吊在那里的電器連線,似乎是剛經過拆動,而不是燃燒過的樣子。那里正是中央發(fā)動機的位置。所以,蘇聯人運走的那臺發(fā)動機,很可能就是從尾翼下部拆下來的中央發(fā)動機。那些新動過的電纜線,就是從垂直尾翼拆走飛機事故記錄器時留下的痕跡。
三叉戟256號飛機的第二臺發(fā)動機放在離現在的蒙古首府烏蘭巴托20公里的地方,這個地方屬于蒙古的一家公司。1995年這家公司從現場將一臺殘存的發(fā)動機運走的主要目的,是將其放在旅游點進行展覽,以此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第三臺發(fā)動機的去向是這樣的。我國東北呼倫貝爾盟一家進出口公司分公司的鄔經理,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生意人。早在1991年他到蒙古做生意時,就想到當年墜毀在溫都爾汗的林彪座機殘骸是一些難得的歷史文物。為此,他找到了中國航空博物館的負責人和專家,并得到了支持。只是他沒有得到蒙古有關方面的許可,不能接近現場。1993年,他再次到溫都爾汗,從朋友家里發(fā)現了一個發(fā)動機的外殼,經詢問才知道發(fā)動機部分被一個香港人買走了。只因當地沒有起重機,裝不上汽車,那個香港人只好將外殼留下,把發(fā)動機拆成零件運走了。后來由于蒙古對墜機現場解禁,鄔經理才發(fā)動了當地20多名小學生,把方圓5公里范圍內所有大小碎片都揀了回來,約有3噸多重,如今放在山海關附近的老龍頭進行展覽。在這些殘片中,就有發(fā)動機的一段被炸得殘缺不全的渦輪。這說明香港人拆下運走的那臺發(fā)動機,也不是完整的。
三、飛機的兩個主起落架,一個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另一個被肢解了。
中國歷史博物館為了籌備“現代中國”的展覽,特意通過外交途徑弄到幾件三叉戟256號飛機殘骸。其中一件比較大的就是飛機的一個主起落架,還有一只主輪的輪轂,第三件是發(fā)動機尾噴管外側屬于反推力部分的環(huán)形結構。這個結構只有位于機身兩側的發(fā)動機才有,中央發(fā)動機沒有反推力裝置。
“九一三”事件之后,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256號飛機的部分殘骸。它們靜靜地躺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庫房里。這些殘片的外貌與我飛過的三叉戟飛機相比,已面目全非了。它們在飛機墜地爆炸后的熊熊大火中,零件表面的涂漆都被燒掉了,全部變成鋁合金的灰白色,像它本身的命運一樣,已失去在整架飛機上的活力。
看到破碎不堪的256號飛機殘片,使我很自然地想到和飛機遭到同樣命運的4名機組成員。雖然30多年過去了,但時間并沒有抹去我的記憶。當年與我同舟共濟的4名戰(zhàn)友,尤其是和我屬于同一個飛行大隊的3名機械師,他們的音容笑貌至今還清晰地縈繞在我的腦海里。
中國歷史博物館搞到的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主起落架。根據它的結構特點判斷,是屬于飛機左邊的一個。起落架是用來支撐飛機的重量,并在飛機的起飛、落地中起重要作用的部件。然而,1971年9月13日的凌晨,在蒙古荒原上,飛機在油料燃盡又找不到機場的情況下只有迫降了。此時,舉足輕重的飛機起落架倒成了多余的東西,只能被收在機身里面,飛機用腹部接地。
博物館里另一件殘骸是飛機輪轂(安裝飛機輪子
的地方),看上去明顯是從起落架的緩沖支柱上用氣焊切割下來的。這大概是為了裝運的方便。這樣,起落架和輪轂加在一起,就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部件了。
那么,另一個主起落架在什么地方呢?從那位鄔經理收集起來的碎片中,可以看到有一個主起落架的輪轂和主起落架中段緩沖支柱動作筒的外筒。這說明另一個主起落架已經被肢解,或者當時就被炸成許多部分,不知弄到什么地方去了。剩下的就是那個比主起落架小許多的前起落架下落不明,因為它比較小,很容易被搬動運走。
四、其他殘骸的大部分被香港商人買走,一部分被當地的人們制作成器具或紀念品。
飛機的其他殘骸主要指飛機的機翼、機身和尾翼。據說,對林彪座機殘骸盯得最早、最緊的是港商。“九一三”事件之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蒙古官方對墜機現場的看管很嚴,還用鐵絲網將現場圍了起來,沒有人能夠輕易地從現場把殘骸弄走。這一情況一直延續(xù)到1993年前后。所以,墜機現場一旦解禁,動手最快的就是港商,包括飛機尾翼在內的大塊殘骸基本上都讓他們高價買走了。因為這些破碎的機身部分都是一些鋁合金的飛機蒙皮及框架,若從科研的角度講,沒有什么可利用的價值。但作為商人,收藏林彪座機殘骸肯定有更多方面的價值取向。
在墜機現場以北約1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螢石礦,由于離現場不遠,得到了一扇機翼。到目前為止,有一段機翼還放在這家螢石礦的院中。機翼的其他部分,據說運走之后嫌它擺放在那里占地方,就用拖拉機的履帶將其壓平之后當做廢鋼鐵賣掉了。
附近的老百姓,后來得知飛機是中國的一個大人物乘坐的,看到商人們曾用大價錢買這些破銅爛鐵,也意識到了飛機殘片的價值。于是,他們也紛紛動手,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對殘片進行加工制作,有的做成某種器具使用,有的做成小玩藝兒當紀念品,但大部分都當做廢品賣掉了。
一點思考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別說首批引進的另三架飛機,就是包括后來繼續(xù)引進的數十架新型的英制三叉戟飛機,都隨著現代世界航空事業(yè)的發(fā)展全部被淘汰了。有的平靜地停放在我國的航空博物館里,有的被旅游界廉價買去,放在公園里,使輕松的環(huán)境里增加一點動感,讓人們聯想到坐飛機在空中飛行時的情景。連軍事博物館廣場東側也停放著一架三叉戟飛機。作為已經淘汰的專機,它同西側那只更古老的軍艦一樣,讓人們很自然地回憶起過去。不同的是,三叉戟飛機對我國來說,目前還沒有超出40年的歷史。凡是年紀稍大一些的人們,看到三叉戟飛機就會聯想到發(fā)生在我國歷史上那不光彩的一頁。有的知情者甚至想知道那三架256號的姊妹機在什么地方。歷史就是這樣,過去的時間越長,所被賦予的色彩就越濃重。256號飛機早已肢體破碎了,至今不是還有很多人在追尋它們的下落嗎?鄔經理撿回的那3噸多碎片,一位臺灣商人愿意拿出60萬元人民幣的高價都沒有打動他的心。當然,每個人的想法是不同的。在諸多對“九一三”事件關心的人中間,像我這樣身份與經歷的人真是太少了。
一次,我隨單位同事一起在軍事博物館參觀。站在那架三叉戟飛機旁邊,我想起了很多往事。眼前的飛機雖然已經退出現役,但是,它用自己完整的軀體與專機任務中的光榮歷史向人們展示著自己的形象與過去。這種驕傲與老飛行員光榮退役的驕傲,其感覺是一樣的。相比之下,我心里卻產生幾分惆悵與遺憾。我身為第一任三叉戟飛機飛行中隊的隊長,想到自己飛過的三叉戟256號飛機本應該像眼前的飛機一樣壽終正寢,光榮退役,作為第一批三叉戟飛機甚至比這架飛機更具有向人們展示的價值??裳巯碌?56號飛機,不僅它的整機形象早已不復存在,就連它的碎片價值,在飛行員的心目中也嚴重地被扭曲了。無論它出現在什么地方,都是“九一三”事件林彪乘機叛逃的佐證。而且,這個證明的本身,包括已經故去的機組4名戰(zhàn)友在內,不知有多少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難怪有個別人對于收藏林彪座機殘骸開始表現出不理解,甚至表示反對。這些人還是站在“九一三”事件發(fā)生時的角度,認為256號飛機的殘骸象征著黨和國家的恥辱,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其實,當一個政治事件過去很長時間,已變成歷史的時候,就應該跳出原來的圈子,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待這一事物。當年“九一三”事件留下來的物證,如今已變成珍貴的歷史文物。從這一點看,256號飛機殘骸決不是一堆廢銅爛鐵,更不是商人眼中的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