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剛
諸葛亮的家鄉(xiāng)徐州瑯郡陽都縣(今山東省沂南縣)原是一個較為安定的地區(qū),但在東漢末年董卓之亂后不久,這里便成了曹操、陶謙、呂布、劉備等軍閥混戰(zhàn)的地方。恰在此時,揚州軍閥袁術任命諸葛玄為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太守,于是諸葛亮、諸葛均兄弟便隨叔父諸葛玄離開山東老家,到豫章去。可是不久,諸葛玄的豫章太守一職又為人取代,諸葛玄無奈只好帶著諸葛亮兄弟投奔與之有舊交的荊州牧劉表。
諸葛玄并沒有得到劉表的禮遇。原來,劉表雖然注意招攬人才,但他卻又“心多疑慮”,“狹而無度”,由于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者是曾盤踞過南陽的袁術,而袁術則是劉表的敵手,所以諸葛玄得不到劉表的重用實乃情理中事。
到哪里去呢?此時的瑯已是一片焦土。在諸葛玄離開瑯的前一年,曹操征伐陶謙,略地瑯。之后曹嵩(曹操之父)又在瑯被陶謙所殺。軍閥之間在瑯的互相殘殺,使那里的人們背井離鄉(xiāng),流離失所,回歸故里顯然等于送死。在這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諸葛玄只好攜諸葛亮兄弟隱居在荊州北部的南陽。時間不長,諸葛玄就去世了,這使諸葛亮兄弟失去依靠,迫于生計,諸葛亮只好甘當“布衣”,“躬耕于南陽”了。
諸葛亮受劉備三顧之前在南陽有一段“躬耕”生活,但“躬耕”的諸葛亮并不是單純的種地,而是懷有遠大的志向。他在躬耕壟畝的同時,還注意觀察社會、博覽群書和廣交士林。我們從后來他給后主劉禪手抄的書籍《申》、《韓》、《管子》、《六韜》和走出茅廬后的治國方略看,他在南陽時閱讀了大量的儒、法、兵等名家著作,接受了諸子百家的思想。對于讀書的方法,則是把握書中要點,著重領會其精神實質,學以致用。諸葛亮在南陽時還結交了一批有見識有作為的人物,其中較有名望的是崔州平、徐元直、石廣元和孟公威。
諸葛亮在南陽還自比管仲、樂毅,既希望能像管仲當年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那樣來興復漢室,又希望如樂毅當年扶持弱燕,統(tǒng)帥強兵,一舉拿下齊七十余城那樣來掃除群雄,結束分裂。諸葛亮在南陽還常常吟唱《梁父吟》。今傳漢樂府《梁甫吟》“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藝文類聚》等書都認為是諸葛亮所作。躬耕壟畝、懷有遠大志向的諸葛亮顯然是通過《梁父吟》來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的。
劉備在軍閥混戰(zhàn)中,先后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等人。他凄凄惶惶,東奔西走,終無依靠。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孫權已各居一方,而他尚無立足之地,且被曹操威逼,窮途中投奔劉表。劉表讓他屯兵新野以御曹。他是客軍,寄人籬下,自己沒有地盤,兵源、糧餉補充困難。更為嚴峻的是左右人才寥落,故急欲招攬英才。后來徐庶將有“臥龍”之稱的諸葛亮舉薦給劉備,于是便有三顧之事。
南陽的社會環(huán)境與諸葛亮成才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從地理位置上看,南陽是交通樞紐、軍事要沖。它是西通關陜的門戶,南達江淮的孔道,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政治環(huán)境上看,這里是秦漢大郡、帝王之鄉(xiāng)。西漢時,本郡人口居全國第四位;東漢時,人口居全國第一位??ご笕吮?,勢必人才濟濟,名士如云。同時,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定都洛陽,因南陽是他的故鄉(xiāng),遂以南陽為陪都,人稱“帝鄉(xiāng)”,這里是皇親國戚的聚集之地。從經濟角度上看,這里是農業(yè)大區(qū)、商業(yè)重鎮(zhèn)。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這里的手工業(yè)、冶鐵業(yè)、農業(yè)、商業(yè)、交通業(yè)都十分發(fā)達。歷代郡守都重視興修水利,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使農業(yè)和商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從科技文化上看,這里科技先進,文化繁榮,誕生了張釋之、張衡、張仲景等法學家、科學家、醫(yī)學家,還有發(fā)明水排的南陽太守杜詩。肥沃的土壤必將長出參天大樹,這里良好的環(huán)境和濃厚的氛圍,都為諸葛亮的成才產生了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諸葛亮在南陽期間還行使著“兄如父”的職責,為弟諸葛均聘南陽林氏為婦,后來,生子名望。
劉備請出諸葛亮時,手下士卒只有幾千,裝備也不太好。另外由于劉表政令松弛,致使許多地主豪強把大批農民、流民作為自己隱庇人口,不讓他們在戶籍上登記,以此增加自己的財力。根據(jù)這些情況,諸葛亮向劉備建議,讓所有未登記戶籍的“游戶”限時自報上籍,此舉使劉備軍隊由幾千人擴充到數(shù)萬人,并增加了財政收入。為了進一步解決軍費不足的問題,諸葛亮還作過擔保人讓劉備向南陽豪強“貸錢千萬,以為軍需”。
位于宛城西南隅的臥龍崗,是諸葛亮當年“躬耕”地方,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后人于此建立祠廟——武侯祠。
南陽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到魏晉時期。到了唐代,這座祠廟已相當有名,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的句子;李白遨游南陽時也有記載祠廟的詩句。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飛路過南陽,謁武侯祠,并揮淚書寫了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宋末元初,祠廟因兵燹遭到破壞。元大德二年(1298年)官府進行擴建,至大初年將祠加擴,并在祠東建筑孔廟,廟后建諸葛書院。明朝從洪武到萬歷200多年間,武侯祠多次得到大規(guī)模的修葺。其中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御賜門額“忠武”及春秋祭祀廟規(guī),嘉靖十八年(1539年)世宗又遣駙馬都尉鄔景和到南陽特祭武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陽知府羅景重修武侯祠,恢復“臥龍崗十景”,即草廬、古柏亭、梁父巖、抱膝石、伴月臺、老龍洞、野云庵、躬耕田、小虹橋等。咸豐至同治年間,南陽知府顧嘉蘅也對其進行過多次修葺。
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武侯祠的保護工作,曾多次撥出??钸M行全面修葺。1959年和1973年,郭沫若又先后為其留下了“武侯祠”、“諸葛草廬”墨寶。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其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至2002年春,南陽武侯祠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規(guī)模擴建,改善了路面,修繕了危房,增加了景點,美化了環(huán)境,收回了臥龍書院等。今日南陽武侯祠占地200余畝,殿堂等200余間,是全國占地面積最大的武侯祠。南陽武侯祠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更多的中外客人。
諸葛亮“躬耕于南陽”這一歷史不僅歷代史書有所記載,而且歷代文學作品也有記述。
在詩歌中,唐代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中有“當其南陽時,壟畝躬自耕”。杜甫的《武侯廟》中有“猶聞辭后主,不復臥南陽”。白居易的《詠史》中“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宋代王安石的《諸葛武侯》中有“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等。
在戲劇中,有關南陽諸葛亮的劇目十分豐富。元代劇本中,有《黃鶴樓》、《西蜀樓》、《博望燒屯》等,明代有《草廬記》等,清代有《西川圖》等,現(xiàn)代有《群英會》、《借東風》、《蘆花蕩》、《空城計》等數(shù)十種。其中《空城計》里諸葛亮自己唱道:“我本是臥龍崗散淡之人,學天書知陰陽易掌乾坤……”
在《三國演義》中,有大量的篇幅記述劉備是由新野北上南陽“三顧茅廬”的,走馬薦諸葛的情節(jié)中有“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草廬晤對中有“豫州當年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南陽臥龍有大志,腹內雄兵分正奇”等。
關于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楹聯(lián)也琳瑯滿目,其中以各地武侯祠的楹聯(lián)匾額中最多。僅陜西勉縣武侯祠中就有“山光猶擬南陽臥”、“不負南陽三顧”、“高臥南陽”、“南陽高躅在”、“南陽臥龍”、“出陽都,耕南陽”六處。民間對聯(lián)中的“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濟一臥龍”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在謎語中,有個謎底為“蜘蛛網(wǎng)”的謎語,也有這些內容,它說:“南陽諸葛亮,坐在中軍帳,擺下八卦陣,單捉飛來將?!痹谇囎髌防铮嘘P諸葛亮躬耕南陽的內容更是不勝枚舉。正因為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這些內容,所以人們一聽到諸葛亮便想到了南陽,一聽到南陽便想到諸葛亮、臥龍崗,三者之間有如一體、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