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軍
當年,哈尼頭人思米雨帶領(lǐng)族人離開美麗富饒的諾瑪阿美(今面昌一帶),為族人尋覓新的生存環(huán)境時,誰也沒想到,過了七十代后,他的子孫在舉行葬禮時,會讓亡靈沿著祖先遷徙征途回歸到諾瑪阿美。還要舉行隆重的開路儀式。
生與死像影子一樣限隨人類度過悠悠歲月,而對生死之謎的思索,卻使古今多少哲人耗盡畢生。古代東方圣人孔子,被他的學(xué)生問及死亡時,他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F(xiàn)代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面對二次世界大戰(zhàn)驚呼:只有面對死亡,才能揭示出生的意義。哈尼人對這一問題的思索,卻是用開路儀式來向后人指出生死的意義——活著就不斷南遷,開疆拓土,死亡就回到遙遠的北方,尋找祖先的足跡。
圍坐在火塘邊,重溫漫漫遷游歷程,吟誦著上萬句的遷徙史詩,敘述著一千七百年的興衰歷史。祭師貝瑪三天三夜頌唱殯葬祭詞《斯批黑遮》,講述的是傳說中第一個死亡者——孟帝的生生死死。漢文典籍零星的記載,漫畫式地色畫出哈尼人的傳統(tǒng)形象;老外的好奇,給人們講的是密林中的故事。
在五百年的時間里,哈尼人曾舉起過明亮的文明火炬。但在一陣鐵蹄和刀光劍影之后,火塘在許多山頭和平川熄滅了。
走進哈尼族村寨,你會發(fā)現(xiàn),哈尼人用了一千年的犁耙和砍刀仍然嶄新和鋒利,與哈尼人相伴了一千年的耕牛和騾馬仍然充滿生機和力量,一千年的歌還是那樣動聽,一千年的故事還是那樣新鮮,一千年的軼事還是那樣有趣。站在山峰上看太陽東升西落,依舊是戀戀不舍。
阿波仰資帶著他的八個兒子離開平地,涉過水,渡過江,向著更高、更密、更深、更險的山走去,在這山上,憑借著在阿尼河釁開墾梯田的經(jīng)驗,在哀牢山區(qū)的一座座山上又開墾出層層的梯田,面對這茫茫梯田,古往今來,曾有多少人激動和感嘆。
可是,開墾了這梯田的哈尼人卻沉默了一千年,不言不語,戴頂篾帽,披床蓑衣,挎把釤刀,扛著鋤頭,背著犁耙,往來于田埂溝邊,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風(fēng)雨無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勞而又無怨地在山脊上畫出一道道風(fēng)景。在這風(fēng)景的背后隱藏的卻是一種世居僻處而又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
置身于這巍巍梯田,誰能不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誰能不嘆人類的偉大!工具是那樣的簡陋,作品卻是那樣的輝煌與不朽。這是山的脊梁,是民族的脊梁,是人類的脊梁。
插種過后,秧苗轉(zhuǎn)青,梯田里綠浪翻滾,農(nóng)閑來臨,這時村邊沉寂一年的磨秋場又沸騰起來。升降旋轉(zhuǎn)的磨秋,講述的是哈尼人追趕太陽和月亮的傳說,篝火旁的歌聲和舞姿,展示的是哈尼人古老的生活,切切的私語是青年男女們的相愛聲。
磨秋使一個山頭與一個山頭連在一起,使一個村寨與一個村寨連在一起,使一個人與一個人連在一起。磨秋場是哈尼人的運動場,磨秋場是哈尼人的娛樂場,磨秋場是哈尼人的情場……這里的傳說最多,這里的故事永遠也講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