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娟
公公每逢圣誕節(jié)前夕一個禮拜,總會拜訪住在車程四十分鐘以外的媽媽,也就是老德先生的祖母。雖然歐嬤(德文的祖母是Oma,特此音譯過來)那兒,公婆來往很頻繁,不過圣誕節(jié)前夕這一趟走動,對公公來說是十分十分重要的。
結婚后第一年的圣誕節(jié),我以為公公是為了什么要事得趕到歐嬤那里去,結果才知道是回歐嬤那里拿圣誕小餅干,然后帶回來給大家??纯礆W嬤細心地給每個人準備的小禮物---灑滿金色小星子的透明包裝紙用彩帶扎好,里面滿滿裝著歐嬤親手做的圣誕小餅干和兩大塊巧克力,讓人看了覺得能分得一袋,在寒冷下雪的天氣里,是一件溫暖又幸福的事。
歐嬤每年都做小餅干當做給大家的禮物,五十多年前,每年做三袋分給三個兒子;過了幾年要做六袋給三個兒子和三個媳婦;再過幾年要做十二袋給兒子、媳婦和孫子;再每隔幾年,家里添了成員,歐嬤就酌量增加小餅干的材料。
當然,歐嬤生命中也有幾年無法盡情地享受做圣誕餅干的時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所有的德國平民都在受苦挨餓的時節(jié),本是當老師的歐爸(Opa,德文祖父的意思,這里指歐嬤的先生)也被征召上了戰(zhàn)場,歐嬤只好帶著三個當時正值發(fā)育年紀的兒子,過著每天肚子唱空城計的日子。那時十五六歲的公公常??匆姎W嬤清晨起來跪下祈禱,希望能有更多力量和信心度過沒有食糧供應的日子。現在,即使衣食無虞,她每日清晨為家人祈禱的習慣也未改變。可是,歐嬤餅干做的袋數越多,也就表示歐嬤的年歲越大。歐嬤今年已經九十一歲,膝蓋骨開了刀,但她依然對每年圣誕節(jié)親自做小餅干分給孫兒這件事十分執(zhí)著,從買面粉到烘焙包裝,完全不假手他人。
會烘焙餅干的人應該知道烘焙餅干的繁復手續(xù),而傳統(tǒng)圣誕節(jié)餅干又是不同的做法和口味,光是這一點,歐嬤就是我最敬佩的高齡阿嬤了。
"今年你也有一袋餅干,歐嬤再添一個孫媳婦!"公公發(fā)給我一袋他剛領回來的餅干時說。我實在很高興,聽說各種形狀的小餅干中,有八角味道的小星星餅最好吃,我迫不及待打開嘗了一塊。真不是吹牛的,這是我吃過的最棒的八角小星星餅,軟硬松脆都剛好,淋在上面的一層冷卻凝固了的牛奶糖漿,讓餅又有一點可嚼的樣子,可是不到半秒鐘,凝固的糖漿立刻化成了奶香的甜汁,一下子被自己咽下了肚。意猶未盡地想再吃一塊,才發(fā)現整袋當中這種餅的數量最少。問婆婆原因,原來這餅干的制作是所有餅干中最費時的。除了要將核仁、花生切碎之外,打蛋和面的時間、調料也要講究。不光如此,淋糖漿的時間還不能急,要等餅干烘好第二天冷透了才行。婆婆自承嫌麻煩也做得不道地,于是就對歐嬤的圣誕節(jié)餅干更加推崇。
就在大家一陣品嘗餅干之際,惟獨不見公公。公公在發(fā)完大家的餅干之后,就跑進臥房去了。
"爸爸為什么拿著餅干去臥房呢?"我好奇地問老德先生。他笑了起來,然后說我馬上就知道為什么。
公公不多久后出現在客廳,手拿著一袋餅干,然后說:"好,現在我可以吃去年我的圣誕節(jié)小星星餅了。"大家笑了起來,我卻越聽越不明白。我搖著老德先生的手臂,要他快快告訴我緣由。
事情是這樣的:
歐嬤的烹飪手藝很好,她曾在專業(yè)的烹飪學校接受過指導。二次大戰(zhàn)前,歐嬤父母所經營的餐廳已是當時數一數二的高級餐館,可是當盟軍的飛機轟炸這所大城的同時,也把歐嬤的家夷為平地。然而,歐嬤的所學和家傳手藝,雖無用武之地,卻讓她婚后的全家大小、遠親近鄰,都十分傾倒于她的烹飪技術。公公尤其喜愛歐嬤所做的面食料理和圣誕節(jié)小餅干。
時間終究不停向未來移動,公公意識到終究有一天,自己敬愛的媽媽,這位和自己一同經歷過戰(zhàn)爭、饑餓及大半生的媽媽會離開自己,到時候,就再也沒有人會做這么合自己口味的小星星餅了。于是,有一年的冬天,公公想出一個辦法,把屬于自己的這一袋圣誕節(jié)小餅干留下來,等歐嬤下一次再做時,才吃去年的餅干,本年的再留下來,等明年再吃……以此類推,就算歐嬤離開了我們,公公還是有最后一袋由歐嬤親手做的餅干,可以回味歐嬤的手藝和自己母親的一切一切。
沒有人知道藏餅干的秘密地點,因為家里只要有好吃的餅干一旦被發(fā)現,一定會讓不知情者吃個精光。直到有一次婆婆整理衣柜時,才發(fā)現放內衣的櫥柜里,藏著密封防潮的一袋今年的圣誕節(jié)餅干。全家人總是對公公的藏餅干地點覺得很好笑,但卻從來沒人去偷吃。聰明的公公知道,即使公開了地方,也不會有人想吃和內衣放在一起的餅干吧?
公公對我搖搖頭,說這種事他們也拿出來講,恐怕我無法理解吧。然而我要說,這在所有我聽過的媽媽和兒子的親情故事中,是最特別也最可愛的一件了。
公公對歐嬤的赤子之心,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單純、直接,才讓這深情的人倫故事,很真實地,在每年圣誕節(jié),溫溫暖暖感動著我。
(選自臺灣《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