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明
教育,應該具有詩意和美感,具有滋養(yǎng)人性的功能。什么時候教育喪失了詩意和美感,失去了愉悅人心的魅力和滋養(yǎng)人性的功能,說明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不管素質教育怎樣教,課程改革如何改,呼喚詩意的回歸,都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
——題記
我翻閱著手中的材料,腦海里出現(xiàn)了一個并不清晰的人物形象。對于她,我即將采訪的主人公——劉松林,通過這些文字,我沒有得到所期望的更多的信息,只是從她那簡略的教書育人事跡中,隱約感受到了詩的氣息和美的氣息。
在一個有風、有雪的日子里,我穿過鋪天蓋地的嚴寒,直奔古城洛陽,來到劉松林執(zhí)教的洛陽第二外語學校。
劉松林今年49歲,從外表看,她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她身材修長,穿一襲黑衣,舉手投足端莊大方,眉字間有一種嫻靜之氣。也許是長期講課的緣故,她說起話來思路清晰,有分寸,有激情,你能從她說話的語氣里聽出她的謹慎,她的活力。
劉松林從教二十多年,她一直沒有忘記做一名好語文教師的追求,她用生命的激情,讓課堂變得生動,用平凡的筆墨書寫了優(yōu)美的教育詩篇。
美來自創(chuàng)造
課堂不應該是教師表演的舞臺,應該是學生展示創(chuàng)造才能的天地。教師要像一把扇子,把學生創(chuàng)造的熱情扇起來,把學生智慧的火花扇起來。
——劉松林
經過多年的教學反思,劉松林悟出了做一名好教師的真諦。教師的工作應該富于創(chuàng)造性。教師要像一把扇子,扇起學生創(chuàng)造的熱情,扇起學生智慧的火花。在課堂上,劉松林是一位善于對學生煽風點火的教師。
讓教學具有創(chuàng)意
丁零零,丁零零……
上課鈴聲如同歡快的樂曲。同學們迅速地回到座位上靜靜地等待,目光中流露出渴望的神情。這一節(jié)是劉老師的語文課。學生們盼望上劉老師的課,因為劉老師的課充滿魅力,能讓他們激情奔放。
劉松林走進教室,站在講臺前對學生們說:吟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寓言四則》,這篇課文包括《畫蛇添足》、《買櫝還珠》、《濫竽充數(shù)》、《塞翁失馬》四則寓言,寓言的故事性都很強,寓意深刻。先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學課文,然后我們一起來討論課文內容。話音一落,教室里安靜下來,而后被熱烈的討論氣氛所淹沒。討論過后,劉松林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負貴表演一則寓言。學生們興趣盎然,他們根據(jù)寓言中的各種角色進行分工,再按照他們對寓言的理解策劃情節(jié),編排動作和語言。經過一番認真、緊張的準備,各小組紛紛登臺。看著那惟妙惟肖的表演,機智的即興發(fā)揮,同學們不由得鼓起掌來。于是課堂上喝彩聲、笑聲、掌聲此起彼伏,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啻教師把學生引上了一座高山:居高而望,一切盡收眼底。學生被生動的學習方式所吸引,被熱烈的課堂氛圍所感染,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不僅深刻理解了課文,學到了知識,而且受到了教育,還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禿鷹之死》是一篇說明文,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環(huán)境污染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環(huán)境問題,增強環(huán)保意識。上這一課時,劉松林這樣對學生說:這堂課主要由同學們自己來組織學習,老師主要做觀眾,大家可以考慮用《焦點訪談》的形式來展示課文內容,具體安排由同學們自己策劃。于是,學生策劃了這樣一幕:幾位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提到的受到污染傷害的動物和人、煙霧和汞等污染物、小汽車和核潛艇等污染源,另外兩位學生扮演記者和教授。記者現(xiàn)場采訪,教授回答問題。一問一答,再加上其他角色的表演,生動地展示了污染造成的危害。臺上”的人演得淋漓盡致,“臺下”的人看得興致勃勃,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知識,得到了身心的愉悅。
此課的設計,可謂一箭雙雕。善于做創(chuàng)造性的嘗試,是劉松林的特別之處,這使她能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使教學活動閃現(xiàn)智慧的光彩。批改學生作文,通常是教師感到很苦的事:讀作文評語,一般也是學生感到很乏味的事。然而在劉松林的創(chuàng)意下,使老師和學生品味到了另一種滋味。它是甜甜的,充滿著躍躍欲試和由衷的欣賞。劉松林試著與學生一起來批改作文。她讓學生分成小組,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對同一篇作文下評語,然后她再對作文和評語進行總評。她和學生約定,無論老師還是同學,下的作文評語一定要有見地。因此,師生常常為了給一篇作文寫下幾句有意思的評語而費盡心思。
天長日久,在潛移默化中,學生鑒賞的能力,連帶作文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這種形式不但使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閃爍不斷,而且還把一位高師領到了學生們面前——興趣。
讓學生自由探究
課堂應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舞臺。所不同的是,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導,學生要創(chuàng)造性地學。劉松林引導學生用鑒賞和批判的目光審視課文,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實現(xiàn)其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智力挑戰(zhàn)的過程和思維碰撞的過程。在學習《杜牧的休壁》一詩時,學生們就如何評價劉備、諸葛亮、曹操等歷史人物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的說:儲葛亮足智多謀,對劉備忠貞不貳,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值得敬佩。有的則認為,諸葛亮輔助劉備三分天下,造成國家分裂,天下大亂,征戰(zhàn)不休,是禍國殃民。有的說:曹操殘暴奸詐,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奸臣。也有的說:曹操對結束戰(zhàn)亂、統(tǒng)一國家起到了關鍵作用,是一個對歷史有貢獻的功臣。學生的觀點也許并不正確,但是劉松林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在劉松林看來,對于參與討論的學生來說,觀點是否偏頗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目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劉松林說: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敢于質疑,善于提出問題,要比能正確地回答一個問題更有價值。課堂上,學生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tài)。那種熱烈的氣氛,會反過來感染老師,使師生之間真正形成良性互動?!?/p>
為給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提供盡可能大的空間,劉松林還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分小組設計板書。劉松林心中有數(shù),學生要完成這個學習任務,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必不可少。一方面,小組成員要在相互啟發(fā)下,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課文,在對課文的結構、內涵、作者的思路、寫作的特點等有較清晰認識的基礎上,構思板書的布局:另一方面,學生還要用線條、圖形、文字甚至色彩,把板書設計呈現(xiàn)在紙上。前者是一個探究、分析、概括的過程,也是同學之間合作、溝通的過程:后者則是動手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在設計板書時,也有自己的追求,一是力求準確表現(xiàn)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二是力求使自己的板書具有藝術性,這又調動了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有一個學習小組為《斑羚飛渡》一課設計的板書是一幅圖:兩條線段勾勒出一道深深的懸崖:一粗一細兩條拋物線分別代表老斑羚和小斑羚飛跳的軌跡,這兩條線在懸崖中間交叉為一個黑點,粗線指向崖底,象征老斑羚墜崖身亡,細線伸向懸崖另一邊,象征小斑羚踏著老斑羚飛躍過懸崖:懸崖上空繪制了一道美麗的彩虹,旁邊寫著生命之橋;學生還用不同顏色的筆把為延續(xù)生命獻身、生與死的交點、肩負延續(xù)種群的責任”標注圖上??蓜e小看了這些簡潔的板書設計,因為它既體現(xiàn)了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深度,也蘊蓄了學生們的豐富感情。每當翻看這些學生設計的板書時,劉松林總是愛不釋手,她說:學生設計板書的興趣非常濃,常常是改了又改,有的交了以后,又有了新想法,找我要回去繼續(xù)完善。他們有的比我設計得還好,很有創(chuàng)造性,是學生智慧和才情的結晶,常常使我感到驚喜。如果有條件,我真想為學生出一本兒課文板書集。
讓課內和課外鏈接
一位好的教師,絕不會把自己的教學只拘泥于課本,上或教室里,他會引導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中學習。因為他著眼的不僅是學生的今天,更是學生的未來。劉松林的教學超越著課本,越超著課堂,她以課本和課堂為基點,把課本與生活、課內與課外、學生與社會鏈接起來,不斷豐富語文教學的內涵。在教會學生讀書的同時,她更重視教會學生觀察和體驗。
她采用的辦法之一是,在每節(jié)語文課正式上課之前抽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開展小演講活動。學生根據(jù)自己搜集到的資料或心得,或者講解成語故事、講析自己喜歡的古典詩詞、解析名言名句:或者發(fā)表一個觀點、抒發(fā)一種情感。每次演講結束,都請由學生組成的評委打分。
剛開展課前演講時,學生演講的內容缺乏感染力,上臺來忸忸怩怩,吭吭哧哧,甚至有的不敢面對大家說話。在劉老師的鼓勵啟發(fā)之下,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們變了:落落大方地走上講臺,思維敏捷,口齒伶俐,表情豐富,語氣、動作具有感染力。聽那具有詩意的演講:笑是你嘴邊的一朵花,讓人感受到春日般的溫暖……再聽那很有哲理的演講:要想達到巧的境界,肯下功夫是關鍵,想巧卻又不肯下功夫,企圖投機取巧,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心理素質好,知識面寬,語言表達能力強,善于演講,成為劉松林所教學生的一大特點。她教過的學生中有不少在省、市演講比賽中獲獎,有的還代表河南省中學生,到北京參加全國性的演講比賽,獲得了好成績。
辦法之二是,她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和生活,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讓學生去欣賞夕陽的韻致、領略古城小街的風情、感受都市公園的現(xiàn)代氣息、采訪普通人的人生故事,然后記錄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和學生一起欣賞漫畫、工藝品、音樂、文學作品,讓學生寫賞析文章:組織學生排演課本劇、啞劇,讓學生寫觀后感和演后感,續(xù)寫劇情,等等。這種讓學生置身現(xiàn)場,在情景中體驗的做法,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積累。
辦法之三是,開闊學生的視野。每學完一篇課文,她總要向學生推薦一批佳作,讓學生課外閱讀;春節(jié)時,她引導學生上街收集精美的對聯(lián):平時鼓勵學生剪貼、輯錄報刊上登載的優(yōu)秀文章。
……
劉松林把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具有創(chuàng)意,充滿智慧。教師在教的過程中感受教的樂趣,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感受學的樂趣。她的教學活動因此有了生氣,有了活力,有了美感。
美來自愛的情感
教書育人,要注入教師的真摯感情,時時處處體現(xiàn)教師的愛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要用全部的愛,點燃這紅燭的事業(yè)。
——劉松林
劉松林的教育教學活動充滿創(chuàng)造性,也充滿感情。如果說創(chuàng)造使她的教育活動閃爍出智慧之光,呈現(xiàn)出新穎之美,那么情感則使她的教育活動閃爍出人性之光,呈現(xiàn)出溫情之美。有豐富的感情做底色,劉松林的教育教學活動顯得細膩、溫暖,成為一種直抵心靈的潤物細無聲的滋養(yǎng)。
點滴滲透滋潤心靈
因為心中有愛,劉松林對學生思想情緒的波動特別敏感,也特別留意。她把學生的作業(yè)本看做是反映學生思想情感狀態(tài)的睛雨表,從字里行間感受學生的細微變化,并及時把自己的感想寫成批語。作業(yè)本成了師生情感交流的一個平臺。
有一個學生不喜歡做作業(yè),字跡寫得潦潦草草。劉松林在她的作業(yè)本上寫下了這樣一段批語:我布置作業(yè)的時候,從你的臉上看到了不情愿,說真的,我留的作業(yè)并不多。如果一點作業(yè)都不留,你如何鞏固知識?孩子啊,成功的那一頭是聰明+勤奮。
一次有一位學生在作文里流露出對寫作的畏難情緒,認為自己寫作水平低,再下功夫恐怕也難提高。劉松林在她的作文后面寫了這樣一段話:有志者事竟成。你是一個勤奮的姑娘,才十一二歲,路長著呢,怎么就說晚了呢?多讀書,讀好書,日積月累,作文水平定能提高。老師會盡力幫助你的。
還有一位學生因為早戀影響了學習,劉松林把批語寫在一張紙條上夾在他的作業(yè)本里:你才十幾歲,對愛情 的含義未必真能理解。學業(yè)未就,事業(yè)未成,過早地把精力放在戀愛上,既影響身心健康,又影響學習。望你三思。
劉松林在學生作業(yè)本上的批語,有時長達數(shù)百字,其殷殷之情溢于字里行間。劉老師的批語里,有期待和鼓勵,有安慰,有朋友般的忠告,也有長輩式的開導。只要從學生的作業(yè)里發(fā)現(xiàn)一絲思想和情感陰影,劉松林就會及時做出反映。那種直抵心靈的關懷和呵護,產生了強大的感情力量,化解了學生心中的郁悶,鼓起了學生上進的信心,糾正了學生思想上的偏差。同時,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營造出一種溫馨的教育氛圍。
劉老師重視以作業(yè)為媒體與學生進行感情溝通,在課堂教學中,她更是注重以感情為載體,傳輸教育教學信息。有一次,在課堂上劉老師和學生們討論人生中什么最重要。有的學生說財富最重要,有錢什么事都能辦到:有的說健康最重要,有多少錢也買不來健康;還有的說知識最重要,知識就是力量……學生們爭得不可開交,最后請劉老師發(fā)表觀點。劉老師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一串數(shù)字:1000……她深情地對學生說:如果把這一串數(shù)字比做人生,做人就像這一串數(shù)字中的1,財富、健康、知識等就像1后面的0。有了這個1,你擁有的0越多,人生越有價值;沒有這個1,你擁有的0再多,人生也沒有價值。我希望我的學生在建設自己的人生時,首先從打造這個正直的1開始。劉松林機智的誘導、充滿感情的講解、親切的態(tài)度,不僅使學生明白了做人最重要這個人生道理,還激起了學生感情的波瀾,贏得了學生的認同。
以愛為燈照亮心靈
中學生已跨進青春的門檻。青春是美好的,也是殘酷的,青春充滿夢想,也充滿困境。作為中學教師,幫助學生走出種種困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日常教學中,劉松林一旦發(fā)現(xiàn)哪個學生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她就會以愛為燈,照亮學生走出困境的路,溫暖學生遭遇人生風雨的心。
劉松林第一次當班主任時,新接手的班里有一位女生被人誘騙,使她陷入絕望之中,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劉松林發(fā)現(xiàn)后,給她買藥治病,端飯送水。為了保護這位女生的名聲,減輕她的心理壓力,劉松林要求知情的學生嚴格保密。劉松林經常約這位女生談心,幫助她走出心理陰影。還讓她擔任班干部,使她融入溫暖的集體里。有一天上晚自習,劉松林見這位女生沒到校,很是放心不下,就讓愛人陪著她摸黑去家訪。聽學生家長說學生去學校了,劉松林又急忙往回趕。當時天剛下過雨,道路泥濘,路遠天黑,劉松林和愛人回到學校已是半夜。因誤車沒能按時上晚自習的這位女生看到滿身泥水的老師,忍不住哭了。這位女生逐漸振作起來,學業(yè)大有長進,畢業(yè)后也當上了教師。她在給劉松林的信中寫道:從您身上看到了真、善、美,真在默默無語中,善在無盡關懷中,美在真誠信任中……
劉松林教過這樣一個學生:從小失去父親,經常受人欺負,心靈受到了很大的傷害,長大后性情乖張暴戾。他到劉松林的班里不到一個月,就和人打了7次架,從班內打到班外,從學生打到老師:他還威逼同寢室的同學輪流給他洗衣服;用煙頭燒同學的課本、作業(yè)本。劉松林找他談話,他聲稱,在這個世界,上他只信任他的母親,對別的人一概不信任,包括劉老師。劉松林沒有生氣,她反而認為這種心靈不健康的學生和身體有病的學生一樣需要老師的關懷和幫助。強烈的責任感,使劉松林決不輕言放棄。她仔細分析了這個學生的情況,認為他心中還懷有對母親的愛戴,說明他的感情世界并不完全是沙漠,還有一片綠洲,要保住和擴大他情感世界里這一片綠洲。劉松林下決心成為他第二個信任的人。劉松林不歧視他,以驚人的耐心處處關心他。發(fā)現(xiàn)他的鋼筆丟了,劉松林就把自己的送給他;發(fā)現(xiàn)他的衣服破了,劉松林幫他縫好:發(fā)現(xiàn)他對一些書感興趣,劉松林就買來送給他……真誠的感情,喚醒了學生的心靈,照亮了學生的心靈。他漸漸變了。有一次,劉松林患病,這個學生知道了,便在作業(yè)本里夾了一張給劉老師的紙條兒,上面寫道:劉老師,請您保重身體,您關心自己,就是關心我們……是情感的力量,打開了學生封閉的心靈。劉松林說:老師要嚴格管理學生,但一定要嚴而有格,絕不能以嚴格要求為借口,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要在嚴格里注入真情,否則嚴格就有可能變?yōu)榇直?/p>
雪中送炭溫暖心靈
劉松林對那些陷入生活困境的學生也十分關心。她在洛陽第二師范工作時,曾獲得曾憲梓教育基金獎,得獎金1萬元。劉松林的兒子希望媽媽用這筆錢為自己買一臺電腦。劉松林含著眼淚給兒子講了一個故事:有個學生家境貧困,在學校常常吃不飽飯。有一次,他從學校垃圾堆旁走過,見垃圾堆旁扔了一個咬過一口的包子,他見周圍沒人就撿起來,摳掉上面沾的臟東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聽了媽媽講的故事,兒子不再吵著買電腦,他知道媽媽要用這筆獎金救助貧困學生。后來,劉松林用這筆獎金設立了一個容雨獎學金,專門獎勵品學兼優(yōu)的特困生。從教以來,劉松林為貧困學生墊付了多少學費、買了多少件衣服,無法統(tǒng)計。難得的是,劉松林給貧困學生送衣服,也要講究藝術;她對學生說這是自己以前買的衣服,尺寸小了、顏色太艷,自已無法穿了,放著也是放著……她惟恐自己的善意傷害貧困學生的自尊心,其教育方法之細膩,由此可見一斑。
劉松林是一個樂于“雪中送炭”的人,她總是在學生最需要幫助和關心的時候,送上真摯的師愛,送上春風般的溫暖,幫助他們走出人生的雪天。
她的愛也從學生身上得到了回報。她說:老師真誠地對待學生,學生就會真誠地對待老師:對于一個老師來說,真摯的師生情感,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珍貴。有一段時間,她的老父親身患重病,臥床不起,后來又去世了,她的心情很不好。有的學生知道了,飯吃不好,覺睡不好,為老師擔憂,還讓家長打電話安慰老師:劉老師處理完父親的后事回到學校,學生們圍著她百般勸慰……說起這些,劉松林兩眼汪滿了淚水。深厚的師生情誼,為學生,也為教師的心靈酒上了陽光。
誰能說那真摯的師生情、那閃動的淚光不是優(yōu)美的詩意?師生情是人世間的詩意:閃動的淚光是生命中的詩意。師生之間能做到為對方的快樂而快樂,為對方的憂愁而憂愁,心與心真誠地相互牽掛和守望,教育便有了人性的光輝。
美來自生命激情
一個教師,只有在工作中傾注了激情和努力,才能夠得到學生的愛戴、家長的理解和社會的尊重。
——劉松林
劉松林的課上得有激情,有活力,說到底,是她這個人有激情和活力。一個有生命激情的人,人生自然會呈現(xiàn)出不尋常的光彩。劉松林從教二十多年,連續(xù)18 次被評為學校先進教師、多次被評為模范班主任和嚴師良師,多次被評為市級和省級先進教師、勞動模范,她還是“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曾憲梓教育基金獎獲得者、語文特級教師。
劉松林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造,別人看到的只是她在教學中瀟灑自如的表現(xiàn),卻看不到她為進入那種瀟灑之境所付出的心血。課堂教學民主性、自主性、探究性越強,教師面臨的挑戰(zhàn)越激烈,課堂就越難以駕馭,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就越高。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選擇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法,實際上也是在挑戰(zhàn)自我。劉松林為適應挑戰(zhàn)性越來越強的教育工作,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劉松林二十多年如一日,沉浸在工作中。教學活動要有創(chuàng)意,教師必須多動腦筋,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充分預料教學活動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意外,并做出應對預案,備課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劉松林對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法,對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時機,都要反復斟酌和推敲,甚至為了讓學生能輕松掌握一個有難度的生字,也要精心設計教法,決不肯馬馬虎虎。為了應對學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她到處查閱資料,向人請教。有時就連出差她也把教科書帶在身邊,隨時揣摩。每學期,劉松林寫的教案要比別人多幾倍。她的父親患病住院期間,她去醫(yī)院陪護,常常伏在父親病床邊上備課。
有一次,一位同事去劉松林家,一進門,見劉松林伏在茶幾上備課,她的左邊是放在爐子上的飯鍋,湯水已溢出了鍋面;右邊是隆隆轉動的洗衣機。沒有人生熱情的人,不可能如此癡迷地投入事業(yè)。
劉松林不斷挖掘?自身潛能。何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劉松林深知要想教好今天的學生,必須努力地使自己變成一條河。她在完成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不斷進修,積極進行教學研究,取得了累累碩果。她先后發(fā)表《教師語言藝術》、《談寫作中聯(lián)想的方法》等論文三十多篇,撰寫論著多部,承擔并完成了多項省級科研課題。不斷更新知識,把自己挖掘”成知識的源頭活水”,才能在教學中左右逢源,才有能力把課本中的死知識化為活知識。
劉松林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豐富底蘊的人。一個語文老師,不懂文藝,沒有才情,沒有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很難真正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更難把語文課上得有聲有色。劉松林在教學、教研之余,還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她撰寫的教育題材電視劇《細雨無聲》,先后在河南電視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播出。她與人合作創(chuàng)作的4集電視連續(xù)劇《路英》,先后在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播出,并在東北三省第八屆電視劇“金虎獎”評比中獲一等獎。教師有了豐厚的文化知識底蘊,教育教學活動才會有底蘊:教師有了人文素養(yǎng),教育教學活動才會有人文氣息。一個精神世界很愉陋” 的教師,肯定培養(yǎng)不出精神世界豐富的學生。
教育,是一項照亮人心的事業(yè)。一個發(fā)不出光芒的人,難以在這一行當中有所建樹。對于劉松林來說,正是創(chuàng)造的能力、豐富的情感、澎湃的激情,凝聚成了能發(fā)光發(fā)熱的生命能量,這種生命能量,使她有了照耀和溫暖學生的能力,使她有了把工作升華為藝術的能力。
劉松林用優(yōu)美的生命,書寫優(yōu)美的教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