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楠
初春的某個早晨,北加州陽光燦爛。批改好學生的作業(yè),真感到一身輕松。心想可不能辜負了這大好春光。應去海邊看潮,或去山區(qū)登高,再不索性到山景城的街上,獨自一人散步,說我是虛擲光陰也行,道我是百無聊賴也罷,我可要好好享受一下,離開這狹小的書齋,走出這象牙之塔,到自然中去,讓生命更富有詩意??墒?我不敢有那種奢望。手頭待完成的事仍然不少,斯坦納的《語言與沉寂》尚未讀完,還書的日期卻日日逼近。另有其他要讀或應重讀的書,薩依德的《知識分子論》,克利斯蒂娜莎芙娜的新書《全球村中的翻譯》,這些都是需要細細咀嚼的好書。如果嫌這類書仍太沉悶,配不上那窗外正濃的春意,那么辜正坤的《中西詩鑒賞與翻譯》,或案頭二哥送我的那本《水鄉(xiāng)余韻》,也應該再好好品味一番。在我的優(yōu)先事項安排表中,大自然居然尾隨在后。窗外的世界固然是激發(fā)靈性的源泉,但書中的宇宙更能促起想象的漣漪。我也會去領略自然的勝景,看大自然中的濤升云滅,但卻更愿航行在書海之上,在書中聽濤聲依舊,看云煙過眼。在高科技發(fā)展的腹地,在現(xiàn)代化的喧囂聲中我悠閑地放下了一張安靜的書桌。但我果真能躲避窗外的喧囂嗎?
電話鈴響了。是某一翻譯公司打來的。對方不無興奮地告訴我,等待已久的一個軟件全球化項目終于獲客戶批準。這是一個供國際商人用的網(wǎng)上通訊軟件,借助它,無論你走到天涯海角,無論你在紐約、東京、北京、上海這類舉世聞名的大城市,還是在博茨瓦納、瓦努阿圖、贊比亞、湯加這類幾乎無人所知的小國家,只要撥通與這一軟件相連的電話號碼,就可以花極低的費用進入你在國內公司的局域網(wǎng),處理日常事務,就像你沒有離開辦公室一樣方便。根據(jù)客戶的要求,該軟件要翻譯成西班牙語、法語、日語和漢語。翻譯公司那位小姐希望由我來翻譯或校對中文部分并協(xié)調術語和說法的統(tǒng)一。
我能向電話的另一端說“不”嗎?我果真能拒喧囂于千里之外,安靜地探索書中的奧秘,在經(jīng)濟利益的誘惑下“坐懷不亂”?目前高校任教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當然不是沒有代價的。有時與一些在電腦公司工作的朋友談職業(yè),往往是我羨慕他們的收入,他們羨慕我的悠閑。因此,偶爾為五斗米折腰也就無可非議了。所以,我也與電話另一端一樣,不無興奮地告訴她,我愿意接受這個項目。
頃刻之間,本想遨游精神世界的愿望便消失了。內心不是沒有遺憾,甚至也有那么一刻腦海里閃過不接受這個項目的想法,但那畢竟是極脆弱的,經(jīng)不起物質利益的誘惑。那么接受項目的代價是什么呢?
我將不得不暫時離開語言的靈性,不能把玩文字的奧妙,無法欣賞言辭的模糊。讀斯坦納常常頗費猜疑,他不一定在運用語言時“照理出牌”,一個語言學的概念被他用在非語言學領域,叫人拿不準其所指為何。但斯坦納高屋建瓴,神游于語言學、符號學、文學和哲學之間,因而并不斤斤計較概念的精確,所指的明晰,無怪象牙塔中的專家們,將其視為入侵者,他自己也說,他在學術界煢煢孑立。
薩依德的《知識分子論》是演講稿,語言用得簡練,卻又不失大師的氣度,與美國主流學界格格不入的獨立人格,躍然紙上。內容的桀驁不馴和文字的行云流水凝結出一種人類不屈不撓的普世精神。讀罷掩卷,仿佛真聽到了那“難鎖雄心難鎖喉”的怒吼,盡管我并不完全贊同他那極端的觀點,更不愿意看到中國知識分子盲目地邯鄲學步。
早想再細讀一下辜正坤的《中西詩鑒賞與翻譯》,不僅對書中的陰陽等論興趣盎然,更欣賞辜譯的英詩。雖然有些學者認為辜譯有時多用歸化之筆,甚至不用原詩原韻,居然一韻到底,可我能在乎那些嗎?能勝過窗外誘人春光的文字絕不是學理上準確得天衣無縫的符號,辜譯英詩使我能在這個邏輯、理性主宰一切的社會里再體會一遍中國文字的空靈,讓我能在科學現(xiàn)代指導行為的硅谷,尋回那仿佛失落的中國意蘊。
但這一切都將暫時讓位,靈性讓位給精確,寓意讓位給所指,創(chuàng)造讓位給交流。因為在國際全球化的科技語言中,容不下那些不容精確把握的文字。
雖然軟件使用手冊中的語言仍然是英語,不少用詞實際就是一般生活中的詞匯,但這個特殊的語言和我們剛剛說到的英語已有很大的差別。在這里,文字不應有外延意義,所指必須清晰明確,任何能造成歧義的表達法都應該被排除在外。這是一個崇尚標準的領域,任何在標準度量衡規(guī)矩之外的文字都該“斬盡殺絕”,只有循規(guī)蹈矩的譯者才能在這全球化的語言世界里尋得一席謀生之地。
全球化語言的核心是交流。我們誰都知道語言交流的重要,由于交流不暢,造成人類干戈相見的例子比比皆是。交流也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相互合作的前提,為物質利益的普遍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貶低語言交流的作用,相反,我們主張翻譯時一般要以歸化為主要手段也正是為了促進交流。
可是當我們把語言鎖定在大規(guī)模的國際交流上時,我們的眼界反而縮小了。大規(guī)模的語言交流必須克服語言間的差異,結果我們就不得不排除語言間那些概念比較模糊的成分。殊不知這些無法納入標準化語言范疇的語言成分恰恰是語言的靈性所在,而這種與精確性分庭抗禮的靈性正是語言的生命源頭。詩語言的靈魂正是靠這種不確定、難把握的靈性的滋潤才游蕩在人群之中。離開了這種靈性,詩語言的花朵將會凋零,語言也將索然無味。不過僅僅這一點還不足以把交流從語言的首要目的這把交椅上趕下來。人類沒有語言的裝飾也許仍可以勉強度日。但沒有了語言的靈性,沒有了無法計量、各不相同、難于把握的語言成分,人類將失去能刺激他們神馳遐想的媒介,從而喪失創(chuàng)造性,因為人在相同和相似中少有收獲,卻總能在疑惑、猜測、對比中柳暗花明、滿載而歸。將大范圍的國際語言交流放到天平的一邊,將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放到天平的另一邊,哪個分量更重呢?在人類面臨的各種不同的問題中,由物質、實用所支撐的一方從來只是小贏,卻不會大勝。語言的交流功能雖然是人類生存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但它畢竟沒有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來得重要。而語言的這個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功能在當今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中就更有意義。
可以說,我在硅谷斗室中所面臨的選擇,與目前人類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所面對的問題實際性質相似。因此如何處理好語言的交流功能和創(chuàng)造功能的關系就有十分深遠的意義。目前的全球化使我想起了喬治奧威爾寫的那本《一九八四》和書中描繪的新語(Newspeak)。新語是他在小說中虛構的一種語言,即在極權社會中使用的一種語言。人們常常認為奧威爾是反共作家,但正如董樂山所說,《一九八四》是在抨擊極權主義,作者本人實際深受社會主義影響。書中所描繪的新語就是為了統(tǒng)一意識形態(tài)、統(tǒng)一語言概念而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新的語言。這種語言的詞匯可以分成三類,日常生活詞匯、政治詞匯和科技詞匯。新語詞語的一大特點是精確,為達到這個目的,不惜犧牲排除一切含混不清和細微的差別。奧威爾假設的這個新語和目前我們?yōu)榱藝H交流在科技、政治、法律等領域所用的語言本質上十分相似。只要我們看一下聯(lián)合國文件中的語言,看一下在電腦本地化過程中使用的詞匯,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語言的創(chuàng)造者在創(chuàng)造的初衷與目的方面和新語創(chuàng)造者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符號準確無誤,語義一覽無余,沒有含糊不清的余地。這些語言特征總算還沒有大規(guī)模擴大到日常生活領域,否則我們的語言離新語的距離就更接近了。奧威爾在小說中將新語取代老話的時間定在2050年,我們當然不必認真對待小說中的虛構。但全球化環(huán)境中的英語在國際標準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影響其他語言,一方面本身也失去其靈性,已經(jīng)成為研究社會現(xiàn)代化的一個嚴峻的課題,不容我們忽視。只要我們從全球化這個洶涌澎湃的大潮流中暫且抽身片刻,冷眼靜觀這個令無數(shù)人摩拳擦掌的大趨勢,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極大的諷刺,強調標準、著眼國際的語言交流,視野雖在全球,但在深層毫無根基,而注重靈性的小范圍的交流卻深深地扎根于一個個具體的文化之中,成為人類生死存亡之所系。人類基本的生存方式永遠是小范圍的。任何鼓動人類以集體的方式齊心協(xié)力進行語言文化大事業(yè)的企圖都只能持續(xù)很短時間,最終曇花一現(xiàn);而溫馨的、竊竊私語的、圍繞在爐火旁的家庭式的交流以及伴隨而來的生存活動則會和人類一起永遠存在下去。在大和小之間,大是浮華的,它稍縱即逝,一個大轉眼之間就換成了另一個大。小卻是永恒不變的,人生中的精華往往并不表現(xiàn)在轟轟烈烈之際,而常常體現(xiàn)于舉手投足之間。全球化固然是人類發(fā)展到今天這個階段的必然產(chǎn)物,但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沒有文化底蘊的依托。
說到文化依托,最近在《二十一世紀》雜志上看到了龐樸的一篇很有新意的文章“全球化與化全球”。作者巧妙地將詞序顛倒,一下子托出了動詞“化”的行為者,指出被化的是全球,化全球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確實,全球化過程中幾乎一切都是以西方文化為模式。在經(jīng)濟上,其表現(xiàn)是幾乎消除了國界的國際貿易,不管是富國還是窮國,好像誰都熱衷于世界貿易組織;從科技角度看,當今世界的特征是,以因特網(wǎng)為核心的高科技已經(jīng)達到無遠弗界的程度;從大眾文化上看,這個世界的特征是麥當勞、好萊塢、牛仔褲滲透在世界的任何角落;而從語言上看,英語,特別是美國英語,已成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乍一看,我們似乎找到了全球化的文化依托,而中國語言文化在全球化這個格局中可惜只是處于接受的一端。難道它真的會在這全球化的過程中被化掉嗎?
講到這里,我特別感到要出語謹慎,才不至于被誤解為與某些民族主義者共水同航。生活在西方文化的腹地,我對其優(yōu)點有切身的體會,深感西方文化能發(fā)展到今日的地步,并非完全是霸權的結果,西方文化中積極合理的成分對今日西方繁榮的景象無疑貢獻良多??v觀近一百年的中華文明,畢竟是向西方學的多,而不是相反。假如我們以這種思維看全球化,就可能陷入兩個極端,要不拜倒在西方腳下,甘愿在全球化中被化掉,要不就舉起民族主義的大旗,誓與美國爭高下,不向西方讓寸分。但這兩個極端都是不足取的下策。一元思維的毛病在于它沒有看到別人的弱點恰恰也是自己的短處。人類所有的問題均導源于自私這一共同的弱點。文化只不過將自私鍛造成不同的形狀,打扮成各異的模樣。由于問題同源,所以此社會的問題也會從彼文化得到借鑒。中國文化含混有余、精確不足的特性固然有它的負面效應,但以西方文化為楷模的全球化精確有余、靈性不足,加之沒有任何具體文化的依托,弊端十分明顯。在經(jīng)過了多年極端的解構之后,西方不少學者開始充分認識到含混、整體對人類的重要性,提出了“整體視野”(Integral Vision),似乎要沖破解構理論的束縛,創(chuàng)建人類新的宏觀理論。這些理論也許是一家之說,但它們指出的問題卻切中要害,而且這些問題也許恰恰可以藉中國文化得以匡正。全球化中人類面臨的問題需要全球的策略,因此中國文化至少應該容得下全球化。說得更積極一點,中國文化應該成為全球化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全球化中的中國文化卻必須努力頑強地在寡不敵眾的環(huán)境中“殺”出一條生路,才能在全球化方興未艾時,驕傲地向人類展示我們這邊獨好的風景。這需要中國人拿出智慧,顯出勇氣,認真做好文化建設的工作,而且需要大量默默無聞的播種、耕耘,才會有未來的收獲。這種實實在在的努力是無法用幾聲說“不”的口號加以取代的。如何能在全球化中做到“非常現(xiàn)代,又非常中國”,將是我們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這個命題本身的構成形式就說明我們必須包容表面看來是相互對立的東西,用更積極的話說,就是要能在面對兩個矛盾的事物時左右逢源。回到語言這一本文的核心議題上來,這需要我們分別作大量看似對立的工作。比如,從社會整體看,一方面我們必須認真地做好全球化要求我們完成的大量語言工作,國際交流過程中的翻譯工作,無論是政治的、經(jīng)濟的、科技的、法律的都應該努力做好;另一方面,也應該大力推廣傳統(tǒng)語言文字,使生活在全球化中的中國人不僅只喜歡中國文字表達的內容,同時更對文字本身有強烈的興趣。從個人角度看,一個生活在全球化環(huán)境中的人,應該具備多種語言能力,既能在極度標準、言外無意的語言中游刃有余,也能在比喻叢生、歧義迭出的文本內尋勝覓寶。也就是說,現(xiàn)代中國人如果要在現(xiàn)代和本土兩面左右逢源,就有必要在自己的思維領域里,建立雙重,甚至多重比喻概念系統(tǒng),以本土概念系統(tǒng)為主,以非本土概念系統(tǒng)為副。此外,現(xiàn)代人還面臨一個特殊的矛盾。一方面,電腦提供的數(shù)據(jù)庫使我們不再需要有極強的記憶;但另一方面,數(shù)據(jù)庫只能提供外在的信息資源,卻不能提供內在的價值觀。由于現(xiàn)代人經(jīng)常用數(shù)據(jù)庫來取代記憶,結果所得信息都無法內化成自己的東西,而那些構成文化精華的文字未經(jīng)記憶消化,就只能是供裝飾的表面文章,無法內化成包含文化價值的性格。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數(shù)據(jù)庫之類的高科技,另一方面,又要盡量讓年輕人采用傳統(tǒng)的背誦法大量接觸代表文化精華的詩文,通過文字這一媒介,使文化內化成他們的性格。
文字越來越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引退,因為媒體類型的增多使現(xiàn)代人無法對文字情有獨鐘。常??吹侥贻p人在網(wǎng)絡聊天室里與千里外的女友談情說愛,真不知傳統(tǒng)的情書還有多大市場。另外,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明顯加快,一天工作下來身心已非常疲憊,誰還愿意去啃一本厚厚的書?打開立體聲的音響,欣賞一曲歡歌的吸引力當然要比讀一本嚴肅的文學作品強得多。自傳統(tǒng)社會悄然引退開始,文字就與我們漸行漸遠,而從網(wǎng)絡登堂入室那天起,我們就背對文字大步疾馳。為了使各國相互了解,避免民族間的隔閡,甚至避免戰(zhàn)爭,我們強調語言的交流功能,縮小語言間的差異,拆除語言間的藩籬,極力促成全球化。但化劍為犁后的人類仍然需要語言文化的差異,才能避免生活了無新意,才能讓思想創(chuàng)新不斷。當國際英語暢行無阻,大規(guī)模的國際交流甚囂塵上時,能點亮人類心靈之火的那一點點語言的靈性就被擠到了世界大舞臺的角落里。為了讓人類語言靈性不滅,為了讓人類永遠不失去其想象創(chuàng)造的能力,為了不讓全球化化掉色彩紛呈的全球,人類是否也應該筑起語言的“藩籬”呢?說到底,如果文字之樹已經(jīng)衰弱凋零,文化的冬天還會太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