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軒
日前看到媒體關(guān)于“廣告介入院士評選”現(xiàn)象的激烈爭議。隨著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工作進入關(guān)鍵性的公示階段,一些候選院士一改以往“被動宣傳”為“主動宣傳”,花錢接受媒體“訪談”或刊登個人成果,甚至部分候選人所在的單位,也主動挺身而出,出錢贊助。今年8月3日的《周末》報在“對話”版精心策劃了一個專版,請一些院士和候選院士對此現(xiàn)象暢所欲言??茖W家宣傳自己的成果本身無可厚非,讓科學家們揪心的是商業(yè)炒作介入學界凈土而帶來的不公正。
聯(lián)想到我國的書評界,此風亦大有蔓延之勢。書評事業(yè)在一個國家的文化積累和文化建設(shè)方面至少應扮演兩個角色,一是淘汰,一是審美。面對出版事業(yè)的虛假繁榮,需要書評來淘汰那些泡沫圖書;而經(jīng)過濾留下來的精品圖書,則需要書評來激活、來審美。好書畢竟是需要有人來品評和推薦的。而其中最讓人擔心的,莫過于書評被當作虛假廣告的工具。誠然,臺灣經(jīng)濟學家、現(xiàn)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jīng)濟系教授高希均先生致力于倡導書香社會,他在《構(gòu)建一個干凈社會》一書中所告誡的“一個清寒的讀書人,依然可以獲得尊嚴;一個有權(quán)勢而無知的人,只會得到卑視”;“我提倡家庭中應以書柜代替酒柜、書桌代替牌桌,轉(zhuǎn)移上咖啡館與電影院的金錢與時間來買書、來讀書”,無非昭示了內(nèi)地書評家徐雁先生在評介該書時所說的“讀書是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的,反過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也是絕對離不開書香的環(huán)護”的理趣。
這篇書評徑以《構(gòu)建一個干凈社會》為題收錄在新近面市的讀書隨筆集《書房文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一書中。該書系作者與雷雨聯(lián)袂主編的《讀書臺筆叢》(十種)之一。編者在《“江南猶有讀書臺”》這篇叢書序言中坦誠:“‘與其飽食終日,寧游思于文林這是昭明太子在一通答友人書中的名言,其實也是我們這套《讀書臺筆叢》中作者們的共同精神追求。”
確實,“游思”兩字至少道出了《書房文影》辭采與理趣并重的特色。記得有一則寓言,大意是說,有一個老人和小孩騎著驢去趕集,剛開始小孩騎驢,老人走路,于是批評家發(fā)話了,說小孩不尊重老人;于是老人就騎上驢,讓小孩步行,可批評家又說老人不愛護小孩;老人只好與小孩一起騎驢趕集,批評家又批評道:“太不愛惜動物了?!崩先伺c小孩便無所適從。這則寓言對所謂的批評家不無諷刺,似乎批評家的話最最聽不得。
與此不同,徐雁先生在他的書評文章和書話文字中傾注了濃烈的書香情感與審美色彩,使得即使是批評也充滿了理趣,字里行間洋溢著書卷氣和古典美。他以愛書家的審美眼光來激活新書舊籍的人文底蘊,告訴人們美之所在。
以該書“懷舊書房”一輯為例,作者并沒有一味地沉溺于過去,“懷舊”也就是對傳統(tǒng)與古典進行審美。開篇是對陳志華《北窗雜記》一書的品評,作者為建筑學教授陳志華先生的“終極性人文關(guān)懷”所深深折服,謳歌了“建筑學的基本精神是關(guān)懷人,或者如過去所說,‘對人的關(guān)懷”,“建筑學是一個充滿了生活氣息的人道主義的專業(yè)”等科學理念,從而使我們對“權(quán)力不要知識的話,知識便毫無作為”等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建筑界現(xiàn)狀多了些切膚之痛;《老武大的故事》剖析了老武大“學統(tǒng)”的內(nèi)涵及其形成,他說:“這種人文傳統(tǒng)的結(jié)晶就是‘學統(tǒng)。人有血統(tǒng),國有政統(tǒng),級級相遞、屆屆相傳的學統(tǒng),對于一座以教書育人為天職的大學府的生命意義,當然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庇谑羌耐辛诉@樣的文化憂思:“顧(學頡)先生筆下的那些含冤九天的武大幽靈們,不知在天國之中尚愿夢回此撥亂反正以后的菁菁校園否?”而《南京情調(diào)》所鑒賞的則是一種殘缺的美:“南京是一座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滄桑、民族災難和百姓血肉的城市,它的情調(diào)畢竟不僅僅在六朝詩國的吟詠中,在天然江鄉(xiāng)的欣賞中,在舊京風物的見聞中,而實應歸結(jié)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歷史鑒戒中。”這里的“歷史鑒戒”也就是聶紺弩所道出的南京政治大失敗的玄機所在:“南京是中國的首都,然而是腐化的首都,不足以領(lǐng)導全國抗戰(zhàn)的首都?!?/p>
1999年,伍杰、王建輝遴選當代中國“書評三十家”,并編選《書評三十家》(華夏出版社1999年版),“只選五十歲以下的在各領(lǐng)域有代表性的人物三十位”,徐雁先生名列我國當代三十位書評隊伍中的代表作家之一?!稌课挠啊肥瞧淅^《秋禾書話》、《雁齋書燈錄》之后的又一部讀書隨筆。共收文六十五篇,分別編排在“懷舊書房”、“藝文印象”和“訪書屐痕”三輯中,是作者近三四年來首次較為自覺地運用印象批評的方法來讀評圖籍的一部文集。作者在《后記》中說:“在中國并不漫長的書評史上,‘批評是一種判斷的觀念曾經(jīng)甚囂塵上,而‘一個批評家應當從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卻不應當憑空架高,‘他要公正,同時(以)一種富有人性的同情,時時潤澤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于過分的干枯(李健吾語)一調(diào)卻不彈已久。這對于我們的書評文壇來說,是遺憾的。”
煛妒櫸課撓啊,徐雁著,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