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平
葛洪是東晉初年著名的道教學(xué)者,其巨著《抱樸子》的出現(xiàn),標志著民間原始道教的終結(jié)。他出身于江南著名的士族官宦家庭,本身就是一個碩儒,又有求仙得道的血統(tǒng)。這樣的家庭背景使得他常在出仕與隱修間徘徊,但動蕩的時代以及個人獨特的遭遇使他由入世到遁世,舍儒從道,提倡儒道雙修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他雖遁世隱修,但仍不忘關(guān)心國家大事,這其中是不是存在著矛盾?由此就涉及到他如何看待出仕與隱修的關(guān)系。本文擬就這一問題作一番較為初步的探討。
一、仕或隱要看時運
葛洪認為,對于一個君子來說,不管仕或隱,必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充實自己的才學(xué),而且對之要保有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一個人如果才學(xué)積聚得不夠,節(jié)操修得不夠純粹,完全是他個人的過錯,同時葛洪指出君子可達到的最高境界是:無論通達或困厄,運氣的好壞都不能使人悲傷或愉快。在失意彷徨或是春風得意,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愉快的心境,對出仕或隱居都不要記掛在心上。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時,可以心歡意得;處于高官顯位時,就如布衣一樣對待。也就是說盡量作好兩種不同的角色,隱居時要有隱逸者的榜樣,出仕時要有八元64道教論壇
八愷般的表率。他分別列舉了失意時的虞舜、呂尚、范雎、公孫弘和卜式以及得志時的韓信、文種、傅說、管仲加以說明?!胺蚱涓F也,則有虞婆娑而陶釣,尚父見逐于愚嫗,范生來辱于溺簣,弘、式匿奇于耕牧;及其達也,則淮陰投竿而稱孤,文種解鏎而紆青,傅說釋筑而論道,管子脫桎為上卿。”(《抱樸子外篇·任命》)①不過,君子身懷才能是要有所等待的。君子在恰當?shù)臅r候顯現(xiàn)自己的才能與道德修養(yǎng),奉事知遇的君主,那要看機遇。但是,機遇又是很不容易找到的。因為圣明的君主不是每一代都會出現(xiàn)的?;栌沟木骱诎资欠遣环?他們拋棄臣子的逆耳之言,得不到盡忠報效的益處。賢臣向明君進言,尚且未必被立刻接受,所以有伊尹干謁商湯達七十次之多。至于聰明的臣子勸諫暴君,則必不被接受,比如周文王諫商紂。君子等待機遇一百次難有一次機會,士人長久隱居而不返的原因可能就在這里。如果沒有明君,士人可作合時宜的退隱而不憂慮國事,甚至可以輕視天子和諸侯,德才兼?zhèn)涠患鼻杏陲@達。對于這種時運不濟,知道他們的人很少,名位和聲望在社會上不顯,高尚的道德節(jié)操和驚人的才能被埋沒,君子認為不是他們自己的過錯。所以,抱樸子不得不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士能可貴之行,而不能使俗必貴之也;能為可用之才,而不能使世必用之也。”(《外篇·任命》)所以君子只能隱顯隨時,胸懷坦蕩,了解命運而不憂慮,淡然無個人欲望,當時來運轉(zhuǎn),正道行世的時候,也不喜形于色。
因為面對歷史,個人作用又是非常有限的。上天的意志幽遠,宇宙又是如此深妙難測,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發(fā)展變化和相互轉(zhuǎn)化之中。而單個的人只是一個短暫而具體的存在,個人的潛能即使充分發(fā)展到極致,對于浩瀚的宇宙來說簡直是滄海一粟,不足為道。抱樸子在《任命》中認為:“迅游者不能脫逐身之景,樂成者不能免理致之敗”,就是說人即使跑得再快,也只是追逐自己的影子,功成名就的人也不能避免義理情致的衰敗。個人難以改變瞬息萬變、來勢兇猛的時勢,就像高巖將要崩潰的時候,不是一根細縷所能系綴的,龍門沸騰,不是填一把土所能遏制的。所以大丈夫能屈能伸,把握好時機,待時而動,做一個明智的人?!斑_屯,則沉淪于未用;時行,則高竦乎天庭。士以自炫為不高,女以自媒為不貞?!?《任命》)所以,人若不估計形勢,出仕為官難免會遭危受辱的。駿馬胡亂奔跑則會走入險境,君子胡亂獵取名譽地位會毀掉名聲。即使處于亂世中,也不茍且投機取巧,不冒險僥幸取利。
二、仕或隱憑個人的性格、志向、才能
各種事物都有各自的性質(zhì)和特性,不能隨便改變。葛洪在《任命》中說:“且夫洪陶范物,大象流形,躁靜異尚,翔沉舛情。金寶其重,羽矜其輕。”“各攸所好,安肯經(jīng)營?”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則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能夠永葆生機,未看到先兆而不惶惑。即“達妙者,逍遙于玄清”,“味虛淡者,含天和而趨生”,“識機神者,瞻無兆而弗感。”反之,就會得到相反的結(jié)果:只會陷入污泥之中,流水潰決而災(zāi),會走向死亡,身處于危險而不覺。各種事物是如此,對于萬物之靈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有的人心安靜默,鄙視功名利祿,性本愛丘山,加上知道長生成仙之術(shù)后,更喜歡隱逸的生活?!耙嘤行陌察o默,性惡喧嘩,以隱逸為歡,以榮任為威者,帶索藍縷,茹草操耜,玩其三樂,守常待終,不營茍生,不憚速死,辭千金之聘,忽卿相之貴者。無所修為,猶常如此,況又加之以神仙之道,其亦必不肯役身于世矣,各從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抱樸子內(nèi)篇·釋滯》)②即使圣明的君主出世,皇恩浩蕩,仁慈、恩惠、德澤遍布四方,域外的諸國被征服、感化,天下出現(xiàn)一派太平盛世的局面,也不能改變他們所崇尚的志向。他們對于出還是入的問題,有各自的想法,喜歡歸于他們覺得舒服的地方。早在堯舜時,許由筑巢而居住在箕山穎水;夏禹時,有持耜種地的柏成子高;執(zhí)著于自己的志向,延陵季子不肯為君。對于這一點也很符合葛洪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自身經(jīng)歷。據(jù)史書中記載,葛洪早年喪父,家道中落,體弱多病,“素性寡歡,無所愛玩。為人木訥,不好榮利,閉門卻掃,不愛交游”③。他自以為天生口74道教論壇
齒笨拙愚鈍,生性懶惰,各種玩耍的事情,如博戲下棋、飛鷹走犬、打獵游覽、玩笑嘲弄等這些當時社會上比較熱門的活動都表現(xiàn)出厭煩的情緒。所以跟他親密交往的人很少,再加上性格直爽,喜歡進逆耳之言,比如勸人不爭奪名利,阻止人家沉溺于博戲與嗜酒等,得罪的人很多。結(jié)果是社會上受譏誚,得不到眾人的同情而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面對無法改變的現(xiàn)狀,最后他決定用毛筆來發(fā)泄心中的不快,通過寫文章來寄托自己對這個社會的看法。可以說上面這段話是葛洪自己活生生的寫照??傊總€人有自己的個性和志向,是絕對不能相互模仿和效法的。所以,葛洪在《外篇·逸民》卷一曾說:“仲尼親受業(yè)于老子,子貢與原憲同門,而不能模其清苦。四兇與巢、由同時,王莽與二龔共世,而不能效也?!背聊缬陔[逸生活中,可以享受到其特有的富與貴的滋味?!肮殴鹊诙柚?越翳入穴以逃之,季札退耕以委之,老萊灌園以遠之,以其所好,莫與易也。故醇而不雜,斯則富也;身不受役,斯則貴矣。”順從各自的性格與志向,“或運思于立言,或銘勛乎國器。殊涂同歸,其致一焉?!?《外篇·任命》)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歸處,結(jié)果往往是殊途同歸,毫無軒輊。有人認為隱者固守正道,悠然超脫,獨來獨往,胸間不被世事所牽累,就不應(yīng)該再關(guān)心國家大事。葛洪認為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在他的眼里,封建社會的君臣關(guān)系是天經(jīng)地義的,而且是永恒的。其重要性可從《外篇·應(yīng)嘲》中看出:“君臣之道,次于天地。”認為出仕與隱居在感情上是一致的,出與入的關(guān)鍵在于時機,而關(guān)心國家大事的言論與此沒有關(guān)系。古時老子主張自然無為,鬼谷子終身隱居,但他們所寫的書、所發(fā)的議論都沒有脫離社會上的事情。葛洪自謙才能短淺德行寡薄,才干不適合治理國家,所以選擇隱退的道路,但這不能阻止他就社會上的事情發(fā)出宏論。他寫了《君道》、《臣節(jié)》、《審舉》、《窮達》等篇以譏諷時弊,審時度勢,提供社會救世良方。所以他特別惱恨莊子作為一個隱者,“詆毀仁義”,造出一些“荒誕不經(jīng)”的言論。總之,君子隱居必須不忘關(guān)心國家大事。
個人的才能不同。長才、上士者可以兼修仙道與人道,是因為他們有這種能力的緣故。葛洪在《內(nèi)篇·釋滯》云:“古人多得道而匡世,修之于朝隱,蓋有余力故也。何必修于山林,盡廢生民之事,然后乃成乎?”上士在修道與匡世兩方面做到游刃有余,哪個方面都不偏廢,“長才者兼而修之,何難之有?內(nèi)寶養(yǎng)生之道,外則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長修,治國而國太平。以六經(jīng)訓(xùn)俗士,以方術(shù)授知音,欲少留則且止而佐時,欲升騰則凌霄而輕舉者,上士也?!币灿械母鶕?jù)自己的才能,修道與匡世不能并成,也可以單修仙道或人道。葛洪自以為是屬于這一類人。他在《外篇·嘉遁》中說:“仆所以逍遙于丘園,斂跡于草澤者,誠以才非政事,器乏治民;而多士云起,髦彥鱗萃,文武盈朝,庶事既康,故不欲復(fù)舉耀以廁日月之間,拊戈燦諍櫓又側(cè),貢輕扇于堅冰,炫裘爐乎隆暑之月,必見捐于無用,速非時之巨嗤。若擁經(jīng)著述可以全其成名,有補未化,若強所不湛,則將顛沛惟咎,同悔小孤。故居其所長,以全其所短耳。雖無立朝之功,即戎之勞,然切磋后生,弘道養(yǎng)正,殊涂一致,非損之民也。劣者全其一介,何及于許由;圣世恕而容之,同曠于有唐,不亦可乎!”因為“誠以百行殊尚,默默難齊?!?《任命》)有人認為遁世有違君臣這一基本人倫,葛洪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他贊同孔子的觀點:凡在邦國之內(nèi),都是臣子。在朝為官的人通過施展才華輔助君王治理國家,在山林修道的人依靠自己的德行來整飭不良的社會風氣,推行謙退忍讓之風。他們的作用雖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君王的臣子。這是因為天子的疆域遍及整個天下,包括日月所能照耀到的地方,雨露所能施及的地方,而士人隱居總是在君王的疆域之內(nèi),而沒有逃到四海、八極八方之外。古人段干木雖沒扛著武器戍守邊境,但他在國界上修造營壘,歪打正著,起到了保衛(wèi)魏國的作用。由此他對于伯夷、叔齊不吃周粟的那種淺薄迂腐的行為表示不屑。
從上可知,君子遁世有因為時運的關(guān)系,才能、性格、志向的不同而導(dǎo)致的。葛洪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示著對社會關(guān)心,為挽救社會危亡提供一劑救世良方。真可謂身在山林,而心無異于廟堂之上!其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注:
①采用楊明照著《抱撲子外篇校箋》上,中華書局1991年版,以下簡稱《外篇》。
②使用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增訂本),中華書局1985年版,以下簡稱《內(nèi)篇》。
③王明著《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