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壯飛
太極拳以陰陽變化為主要模式,以神、意、氣、勁為運化程序。發(fā)力是打太極拳的重點,也一直是太極拳界探討的問題,其中有“四兩撥千斤”、“蓄力如張弓,發(fā)力如射箭”之說。現(xiàn)就這兩句,談一下打太極拳應發(fā)何種勁力。
一、“四兩撥千斤”。千斤是指力大,四兩則是指以氣運身的運化,這是以柔克剛的具體運用。全身氣運用協(xié)調,才能達到柔化,才有上下相隨之意,才能做到“引進落空”。這時,無論對方如何用力,都難以傷及自己,而且在這種變化中,自己始終協(xié)調穩(wěn)定而對方已失去重心不能站穩(wěn)。氣運身不是用力而是全憑心意用功夫。盡管上下相隨也是一種身體活動但其力要小的多,以“四兩撥千斤”來形容之非常形象,這是太極拳化勁的基礎。
太極拳的柔不是弱,而是一種動態(tài)平衡,有“無”的哲理在其中,一切由“無”開始,而還原于無,一切事物包括動作、力和勁,都要符合這個“道”的哲理,如此循環(huán)往復生生不已。在接招時,我們用“無”來應對,也就是因勢利導,使矛盾雙方都有變化,使自己趨于平衡、穩(wěn)定,而誘導對方失去平衡。這就要有喂招的過程,也就是“引”,由實到虛,使對方的力或勁路落空,這樣,我們又得到了“無”,即“無極”而又可以生有極;而對方則已被動,不能還原為“無”。落空的真義便是使對方產生“過”或“不及”,如“過”則以“化、拿”應之,如為“不及”則以“發(fā)、打”應之。“無”中生有,再還原為“無”,如此循環(huán)不已,就是太極拳“柔能克剛”的基本原理。“四兩撥千斤”中,用了一個撥字,這便要求實作中找一個點,這是“四兩撥千斤”的關鍵,它以“無”為本,走出“撥動”之意,是“引進落空”的具體實踐。這個點的移動或利用,可以達到我們“化、拿、發(fā)、打”勁路的需要?!耙庠谑窒取?,是“無”字的內涵,也是“柔”字的內涵,是空、是虛、是無、是源點。
二、“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射箭”。一張一弛是太極拳運化出勁的特點,張即張力、緊張,是蓄,是“以意行氣”,使氣在體內運化使之“上下相隨”,這樣既能化解對方來力,又能讓自己蓄而待發(fā),全身形成一種相互協(xié)調,“一動無有不動”的“粘黏連隨”勁。同時,四肢活動(指穴位經絡運動)又給中丹田以信息,使中丹田有蓄而待發(fā)之勢、頂天立地之感。
“發(fā)勁如射箭”是弛。太極拳的發(fā)勁不是用蠻力,否則,根本不會有“四兩撥千斤”之說。發(fā)勁是一種能量的轉移,其軌跡不但可以在自己身上運化,同時也可在接觸點傳遞給對方。這種能量源于中丹田,這就是“氣運身”。使對方失去穩(wěn)定平衡,就是“合即出”的意思,要逐步上身才能達到“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太極勁。
發(fā)勁是弛,下肢可松胯提膝,同時也有溜臀裹襠提襠之靈活感。“地戶常閉”再結合“尾閭中正神貫頂”即“天門常開”才能有“以心行意”之基礎,這樣來貫穿“神意氣勁”。
再談一下勁。太極拳的勁以“↓擠按,采┲飪俊卑朔ㄎ基礎,走四正四隅八個方位,八法既相統(tǒng)一,又相互破解,如破。按破擠?!啊龜D按”以上肢活動為主,下肢多為定步;“采┲飪俊庇紙寫籪,則是以步法為主的四隅手。勁的發(fā)出不但要有意識活動,還要有身法、手法的配合,也就是“手眼身法步,步眼手法合”。這里我要特別談一下步眼。步眼不同于步法,但各種步法,如弓步、坐步、丁字步等,卻有步眼的變化。這和我們前面力學中講的支撐面即步的虛實轉換,利用重心的升降來達到一種動態(tài)平衡有相似之處,是支持手法變換的下盤基礎,所以叫“步眼手法合”,也就是“上下相隨人難進”。這里要說明,“步眼手法合”必須是“以氣運身”運化的姿勢,否則只有其形而不能發(fā)勁,無法做到“四兩撥千斤”。
如何破壞對方步眼的穩(wěn)定也是在推手發(fā)勁中要研究的問題。第一,自己有一個穩(wěn)定的步眼,也能破壞對方的步眼,其方法為“腳踏中門”:前腳踏在對方支撐面的中心(對方重心垂直于地面的點),以膝蓋擊對方會陰穴,不但要占對方腳下的中,還要占對方中軸線的中。還有一種進步,進身后腳不在對方中門。比如,對方是弓步,前腳與我前腳平行時,這時我腿在內,對方腿在外,則用陽陵泉找對方的陰陵泉,利用透發(fā)勁使對方支撐面(即前腳)不穩(wěn)而被發(fā)出。陰陵和陽陵是為下肢的中,用意以自己的陽陵找對方的陰陵也是占中,是膝打的一種。還有一種步法,前腿由對方前腿外側走一個小弧,使自己的腳跟與對方腳跟平行,也就是自己的腳在對方的腳跟部,這叫做套索。接觸后先松胯提膝再坐胯,這叫胯打,抱虎歸山就是這種步眼。其手法是先由上向下合,當胯打勢完成后,上下相分而發(fā)力。步眼中有腳踏、膝打和胯打之分,由此不難看出腿上的重心也有高低之別,不但要有中丹田氣的運化配合,還要做到“腰為車軸,氣如車輪”才能運用自如?!按ā弊植绞菂鞘教珮O拳基本步法,正代表了人體中的的三條線。虛出的一筆是由前腿的足三里穴至頭部的連線,中間的一筆代表會陰穴與百會穴之間的連線,“天門常開、地門常閉”之說,講得就是這筆中線,它有氣機升降,“上如浮云”的運轉機能,就是以“虛領頂勁”來帶動全身。第三筆代表后腿,是地氣由肩井穴向涌泉穴的通道,也就是地氣上騰于天的通道,是“能量”的來源,也是力量的源泉。但后腿因動作不同而有虛實之分,如是實腿,則主要起穩(wěn)定作用,是“化與拿”勁的基礎,有軸動則轉動走外弧之意,配合會陰、百會穴;如后腿為虛腿則有“蹬之于足”、“發(fā)之于腿”的勁路,后足并前蹤,即可上步,即可用足打,如“踢、蹬、踹、彈”等。
太極拳講的勁包含力學基礎,但重要的還是“以氣運身”才能真正產生太極勁。勁含有力,但單純的力不是勁,經絡運動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要有能量的運化、集中、穿透,要有場勢的運用,誰能結合場勢誰就占上風,這符合“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要求,也符合“神、意、氣、勁”的程序。我們以“求圓占中”為“化”,以“曲中求直”為“發(fā)”,這就是太極圖,外面的圓是無極,求其中心,以中心帶動體外的場勢變化,是虛是化,這個場既包括自己也包括對方,是整體概念。太極圖中的陰陽虛實要分清,但即陰魚的眼為虛,而陽魚的眼為實,說明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是自己體內的運化,形成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和相對的靜態(tài)的穩(wěn)定,這樣才有太極的勁路,而不是拙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