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良
(萬源市竹峪中心醫(yī)院,四川636362)
摘 要 采用針刺百會、關元、氣海、中脘、足三里、三陰交,腎俞、陰陵泉等穴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52例;同時設用中西藥物治療的32例為對照組。經(jīng)一療程治療,兩組對比結果顯示,針刺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肌酐、尿素清除率顯著增強,且遠期療效更為明顯。
主題詞 腎小球腎炎/針灸療法自1989年8月~1997年11月,筆者采用針刺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52例,同時設藥物治療的對照組32例,進行了系統(tǒng)觀察和總結,取得較為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本組84例,男48例,女36例;年齡最小31歲,最大63歲;病程最短6年,最長23年。所有病例均有尿改變、水腫、腎功能損害。一些病例伴腰痛、高血壓或處于急性發(fā)作期?;炇也榈鞍啄?、血尿,管型、腎功能逐步損害,如肌酐清除率<50ml/min,臨床癥狀作定性診斷符合1985年全國腎病學會修定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52例,對照組32例。
2 治療方法治療組在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前提下,停用一切治療藥物。對照組以常規(guī)治療腎炎的中西藥物進行治療。
2.1 治療組主穴:關元、氣海、中脘、百會、足三里、三陰交、腎俞。配穴:內關、復溜、照海、陽陵泉、列缺、中極。臨床時隨癥加減。每次取穴不得少于10對,采用相應補瀉手法,留針30分鐘,冬天可適當延長,每日1次。
2.2 對照組口服潘生丁片0.2g,每日3次;雷公藤片5~6片(每片0.2g),每日2次。中藥處方:太子參20g、黃芪100g、田七10g、山萸肉15g、茯苓皮15g、姜皮15g、澤瀉10g、丹參50g、玉米須20g、白茅根15g、赤芍15g、牛膝15g,厚樸10g、甘草10g,水煎服,每2日一劑,病情變化調整配方或劑量。急性發(fā)作期加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0.5g,每日3次。總之中藥以扶正固本健脾益腎為主,行氣活血化瘀為輔。
以上兩組按1月為一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常規(guī)檢查腎功、尿改變,觀察血壓、水腫變化情況。治療3個月,統(tǒng)計近期治療效果,1年后追蹤調查,復發(fā)或追蹤不到者作無效處理。
3 療效觀察3.1 療效標準顯效:水腫消失,血壓正常,肌酐清除率>80ml/min,尿素清除率>50ml/min,尿蛋白(-),尿紅細胞0~3,白細胞0~5,管型(0);好轉:水腫減輕,腎功肌酐清除率>52ml/min,尿素清除率>38ml/min,尿蛋白(+)以下;無效:病情無變化或加重。
3.2 治療結果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兩組腎功能治療前后比較見表2。
從表1可見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表2中可見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復發(fā)率:1年后復查,治療組復發(fā)3例,追蹤未果2例;對照組發(fā)13例,追蹤未果1例。
4 典型病例程×,男,38歲,教師。初診日期1990年5月23日。患慢性腎小球腎炎8年余,曾在多家醫(yī)院診治,服用多種中西藥物,療效欠佳,且逐漸加重。來診見:畏寒怕熱,動則汗出,重度水腫。心肺正常。檢驗示:尿蛋白(+~),管型(+),紅細胞(0~9),肌酐清除率58ml/min,尿素清除率22ml/min,血壓156/98mmHg。因病情基本穩(wěn)定,囑其停用一切腎病藥物。治療1療程后水腫減輕,腎功好轉肌酐清除率75ml/min,尿蛋白(±),管型(0),紅細胞(0~5),后繼治2個療程痊愈。1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5 討論慢性腎小球腎炎目前在國內外尚無特殊治療手段,病情變化復雜,并發(fā)癥較多,藥物治療不但療程長,費用高,治療效果常使人不滿意,復發(fā)率較高,最終導致尿毒癥、腎功能衰竭。
腎小球腎炎屬中醫(yī)的水腫范疇,臨床又將它分為陽水、陰水,陽水遷延不愈,正氣耗傷可轉為陰水;陰水復感外邪腫勢更盛可出現(xiàn)陽水癥候。故以扶正固本,兼治其它為綱,選取以任督二脈為主的經(jīng)穴,因任督為經(jīng)脈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任督通經(jīng)脈暢,任督充則經(jīng)脈實。故以氣海、腎俞相配溫腎助氣,補陽行氣;足三里、中脘健脾化濕;關元、百會升陽固脫;復溜、照海、三陰交、列缺清利頭目,利水消腫;內關、中極用于急性期水腫?,F(xiàn)代醫(yī)學研究上述諸穴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清除腎和膀胱過重負荷,加速腎對其代謝物的排放等,若針刺得法,收效頗佳。
(收稿日期:19990207,成平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