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倫
在高彤彤的經(jīng)歷中,意大利五年多的學習生活,時間非常寶貴,他必須抓緊每一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來提高自己。逆境和挫折非但沒有動搖倉皇決心和信念,反而更磨煉出高彤彤不輕言放棄的個性。天賦加上后天的努力,使高彤彤在眾多的國際提琴制作比賽中脫穎而出。
1993年,高彤彤在第四屆意大利全國提琴制作比賽中,小提琴獲"克雷莫那提琴制作藝術獎";1994年,在第二屆柴科夫斯基國際提琴制作比賽中,小提琴獲"決賽獎";1994年,在意大利第七屆以提琴制作巨匠"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命名的國際提琴制作比賽中,小提琴獲第六名,中提琴獲第七名;1995年,在意大利第五屆全國琴制作比賽中,小提琴獲第一名,金獎;同時還獲得以該比賽的舉辦城市馬維諾命名的"最佳參賽作品金獎";大提琴獲第一名,金獎;1996年,在波蘭第九屆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制作比賽中,高彤彤獲得銅獎。值得一提的是,該比賽自1957年設立以來,中國人首次獲獎。
1999年12月4日,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師薩爾瓦多·阿卡多訪華,在世紀劇院舉行了一場音樂會。阿卡多此次率意大利室內樂團來華訪問演出,他的獨奏用琴是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觀眾們不但有機會欣賞阿卡多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藝,也聆聽到他手里的近三百年歷史的古琴發(fā)出的天籟之聲。然而在整個音樂會的進程中,最令人難忘的是在阿卡多演奏巴赫的"無伴奏"一曲時的情景,全場觀眾屏息靜聽,仿佛都不愿意錯過任何一個弓弦交錯的音符,因為大家都很清楚,演奏"無伴奏",就是意味著在展現(xiàn)和考驗提琴的音色,但是這一切并不是來自于他手里的那把聞遐爾的斯特拉迪瓦里,而是出自一個年輕的中國提琴制作者高彤彤之手的另一把小提琴。
早在1997年,阿卡多首次來華演出,就表示非常欣賞高彤彤的琴,稱贊他的作品是"具有意大利克雷莫那風格的中國琴"。作為當今最受歡迎,也是最為世界矚目的小提琴演奏大師之一,阿卡多之所以執(zhí)意邀請這個年輕人共同上臺,并有意用這把小提琴演奏,就是對中國琴的充分肯定,也是一種無言的贊譽;是對國際上所謂"中國琴只能用于沉重的初級訓練"、"中國琴都是些腳的工廠琴"等論調的莫大諷刺。阿卡多說:"高彤彤制作的提琴音色非常美;很高興看到了意大工業(yè)提琴制作藝術有了中國的傳人。"
今年八月,高彤彤在某著名國外媒體的"中國???上看到,一位典型中國農民,右手握鋸,左手握琴板,蓬頭垢面,卻被作為提琴制作者的代表,以巨幅照片的形式刊登在"中國制造"的大標題下。他更被字里行間的片面描述和橫加評論所激怒了。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高彤彤分別以傳真和電子郵件的方式致函給該媒體的主編和相關人士,對文章中所涉及的內容提出質問。他說,如果一味強調"中國制作不如意大利制作"或者把中國琴和精糙、廉價的工廠琴等同起來,對于每一個中國的專業(yè)提琴制作者來講,都是一種恥辱。他認為,這種報道本身就表明了作者對于現(xiàn)代中國專業(yè)提琴制作藝術水平的低估和了解的缺乏,文章背后的真實目的倒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這是促成這一次與阿卡多大師合作的原動力。
1989年,高彤彤順利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提琴制作專業(yè),并在兩年后,以專業(yè)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踏上了他向往已久的意大利克雷莫那提琴制作學校的求學之路。他不負眾望,不僅在克雷莫那國際提琴制作學校的畢業(yè)考試中,取得第一名,而且課外還師從當今意大利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莫拉西大師。
莫拉西很看重這個來自于遙遠東方的學生,深深地被他誠實認真的作風,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和對藝術的孜孜以求所感動。這種友好的、家庭式的關系,充實了高彤彤在意大利的求學生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本人的性格和提琴制作的風格,并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作為專業(yè)的提琴制作者,高彤彤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古典提琴制作藝術的深邃和精妙,這不但要求他對提琴制作藝術有全面、透徹的了解,更要完整地保留對琴敏感的直覺和悟性,保證作品的和諧、統(tǒng)一,這樣才能成其為一把有生命力的琴。零星的拼湊,非但不能表達出提琴制作者的想法,更會使其作品在使用價值和藝術收藏價值上大打折扣。就提琴制作而言,高彤彤認為,每一刀的刻劃,第一次的打磨,都體現(xiàn)著對琴的一種責任,對拉琴人的信任的一種回報。每有一把琴完成,他也會邀請圈子里拉琴的朋友來試奏,交流各自的感受和體會??吹接腥嗽谖枧_上演奏自己的琴,他很高興,經(jīng)常悄悄地走到音樂廳的各個角落,去感受不同的效果。有朋友來修琴、訂琴,或者只是想要傾聽他從專業(yè)制作角度的意見,他都直言不諱,坦誠相待。
高彤調用至今仍然耿耿于懷的是,許多國內的提琴演奏家,由于在國際比賽上沒有適合自己的、得心應手的樂器,或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臨時租借來的樂器,而喪失了應有的演出水準。正因為如此,高彤彤把自己的未來定位在了提琴制作上。
1998年,高彤彤正式注冊成立了自己的提琴制作工作室。他是留學意大利,學成歸國后,第一個成立自己的提琴制作室的人。他主要是希望能夠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藝帶回國來,為國人的提琴制作事業(yè)貢獻出自己的心力。在阿卡多大師堅持要他上臺面對觀眾發(fā)言的時候,他沒有慷慨陳詞、長篇大論,甚至沒有提及自己的名字,這種樸實無華的舉動,更贏得了觀眾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