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芳編譯
世界在變化,許多保障孩子安全的舊法則已不再適用,對于今天的年輕父母而言,那些"安全法則"中的不安全因素似乎更值得重視。
●"不要與陌生人說話"父母常常教導孩子:"不要與陌生人說話"。但是,孩子很快會發(fā)現(xiàn)父母自己一次又一次違反這一法則,因此收效甚微。此外,這一法則還存在三個問題:問題一:實際上,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這一點很難做到。專家做過這樣一個試驗,讓幾位母親反復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與陌生人一道離開公園。然后,母親躲在遠處觀察。結(jié)果,每位母親都十分吃驚地看到自己的孩子歡天喜地地與陌生的專家一道離開公園,去尋找"丟失的木偶"。試驗表明:平均只需花35秒鐘,一位陌生人就可以將孩子引誘出公園。
問題二:該法則暗示孩子,他們認識的人都是好人,不會傷害他們。孩子們會認為如果陌生人意味著危險,那么熟人就意味著安全。這種暗示是十分危險的,會給居心不良的熟人有可趁之機。
問題三: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走失了,孩子向陌生人求助的能力是孩子最大的財富,而這一財富必須平時與陌生人接觸才能獲得。安娜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她鼓勵她的孩子很小時(7歲左右)就與陌生人談話。她經(jīng)常給孩子布置各種練習題,例如從陌生人那里問清楚,到最近的兒童樂園怎么走?然后,安娜站在遠處觀察孩子如何選擇陌生人并與之交談。在孩子們完成練習后,她與孩子一起討論:為什么他們選擇這個陌生人,他們談話的過程,以及他們的感受等等。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她的孩子十分安全地掌握了與陌生人交往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選擇什么樣的陌生人與之交談,培養(yǎng)了孩子觀察陌生人的直覺。經(jīng)過這樣訓練的孩子,往往比那些從不與陌生人說話的孩子更不易上當受騙。
●"如果你走失了,去找警察"這一法則對大孩子來說是正確的,但過多地教幼兒這種"大眾常識"忽略了以下幾個因素:第一,許多警察的標志、徽章都戴在頭上或者肩上,而一個幼兒的視線主要集中在成年人的腰部以下,在人多的公共場所,孩子很難辨別出誰是警察。第二,在某些場合,孩子有可能根本找不到警察。因此,不如給孩子提出一個更安全可行的新法則:"一旦你走失了,去找一個女人"。為什么呢?首先,女人絕大多數(shù)不會是性襲擊者;其次,當一個小孩子向其尋求幫助時,女人比男人更易伸出援助之手,并能負責到底。
●"任何地方都不安全"這種說法意在讓孩子更小心一點,警惕性更高一點。其實,教導孩子"任何地方都不安全"是有副作用的,它暗示著危險無處不在,并且時時刻刻都會發(fā)生。對孩子來說,這不僅僅是一種安全警告,還是一種令人失望的信息,打擊了孩子自我保護的信心。相反,應(yīng)該教導孩子,如果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危險,任何地方都會是安全的。
這一舊法則的另一問題是:它的有效期很短。當父母警告孩子任何地方都不安全,孩子就會警覺起來,他們不安地等待著危險的發(fā)生,仿佛危險隨時都會發(fā)生一樣。隨著時間一天一天流逝,危險并沒有發(fā)生,孩子的警惕性就會松懈下來,認為父母的話是危言聳聽,這時,危險才真正臨近了。
●"外出時必須緊跟父母"父母在說這句話時,明顯地表露了他們與子女分開時的擔心,但要求孩子時時刻刻都緊跟父母是不現(xiàn)實的,孩子的注意力不會長時間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對于較小的孩子,為了減少與孩子分離時的焦慮,可以給孩子穿色彩鮮艷、有特點的衣服,特別是戴色彩鮮艷的帽子,這樣可以在人群中十分方便地辨認出孩子。
假期帶孩子到外地旅游,有的父母隨身帶著孩子的照片,或者給孩子的衣服縫上身份識別布條,希望在孩子萬一走失時能很快地找到。這一辦法雖然好,但過往的行人是不會注意身份識別條的。所以,最簡單實用的方法是"約定一個明顯易找的地方會面"。例如,"如果我們走散了,我們將在公園的大轉(zhuǎn)輪旁見面。"這是找到孩子最便捷的方法。
在父母的"必須緊跟父母"的聲聲告誡中,孩子需要獨立行動的日子遲早會到來,到那時,父母需要給孩子一些保護自身安全的知識。以孩子上學為例,父母可以為孩子選擇上學的路徑,必要時可以暗中跟隨孩子上學、放學。專家建議:父母陪孩子上學、放學10次,與孩子共同熟悉上學的路線,與此同時考察沿途的情況,查明哪些地方可以安全停留,哪些地方可以尋求幫助和庇護。一旦你選擇好了上學的路徑,并了解了路上的情況,要求孩子必須堅持走這條路徑,并告訴孩子你會經(jīng)常地檢查,看他是否遵守這一規(guī)則。
父母們詢問最多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教會孩子提高警惕,但又不引起孩子的恐懼?"方法是:告訴孩子任何事情都可以與父母討論。這樣做可以最有效地減少孩子的恐懼感。
這個世界確有許多我們需要防范的人和事,但告訴孩子太多的負面信息會抑制孩子建立自身的安全感以及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我們雖然不能改變和消除世界上所有的壞人壞事,但我們可以提高孩子防范壞人壞事的能力。圖/胡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