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美
3歲的冬冬問:“媽媽,爸爸呢?”媽媽:“爸爸出去了。”冬冬又問:“爸爸呢?”媽媽:“爸爸上班去了?!边^了一會兒,冬冬又來問:“爸爸呢?”……一上午,冬冬把這個問題反反復復問了十幾遍,而媽媽也在回答了十幾遍的“上班了”、“出去了”之后,才想起琢磨孩子到底要問什么。果然,在媽媽回答了“爸爸去心理所上班了”之后,冬冬不再問了。
語言交流總是先有一個意圖,然后為這些意圖找到適當?shù)恼Z言表達形式。一般來說,孩子的主要撫養(yǎng)者(如父母)對孩子的語義意圖較敏感,能根據(jù)當時的情景或通過詢問和猜測來理解孩子的意圖,滿足孩子的要求。而敏感的父母通過對孩子語義意圖的理解和補充說明,可以幫助孩子獲得恰當?shù)恼Z言表達形式。因此,父母對孩子語義意圖的敏感程度以及據(jù)此與孩子進行交流的行為是影響孩子語言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父母對孩子語義意圖的理解一般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父母對孩子語義意圖的敏感性,其二是父母與孩子語言交流中的語義關聯(lián)性,即父母能否根據(jù)當時的情景,說讓孩子聽得懂的話。
首先,父母對孩子語言或前語言的語義意圖的敏感程度影響孩子的語言發(fā)展。如果父母過于敏感并輕易滿足孩子的意圖和愿望,孩子就可能變得懶得表達。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意圖不敏感,總是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也可能懶得表達,甚至變得煩躁不安。如經(jīng)常在夜里哭鬧的孩子,可能是父母并不明白孩子的意圖,孩子分明渴得很卻硬要把尿,或尿急得慌卻一個勁地喂奶。在孩子剛學習說話時,往往表達不清楚,父母不易聽懂孩子的話,這時如果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表達清楚,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受挫感,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失去信心,有時干脆用手比劃或把父母拉到自己要的東西面前,嚴重時還可能出現(xiàn)口吃。
其實,父母只要從孩子的要求和意圖出發(fā),很容易“聽懂”孩子所說的話,而孩子說父母猜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親子交流,通過這種自然的親子交流活動,父母對孩子的語義敏感性會提高,孩子說話的愿望和興趣也會進一步增強。父母能否理解孩子的“言外之音”也是這種敏感性的體現(xiàn),如2歲左右的孩子看到別人吃東西,常常會說:“阿姨,寶寶家也有?!彼谋疽馐鞘裁茨??當然,父母對孩子語義意圖的敏感性同時也受孩子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的影響,而父母的敏感程度對不同氣質(zhì)類型的孩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其次,父母與孩子交流中的語義關聯(lián)性影響孩子的語言理解。即父母的話題,與孩子的話題密切相關,父母的語句和用詞簡單、清楚,孩子容易理解,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語言發(fā)展。但父母與孩子交流時經(jīng)常答非所問,或故意用一些自己覺得好笑或幽默的方式,結(jié)果使孩子感到莫名其妙和不知所云。
語言是用來表達個人的情感和需要的,不同親子交流風格的父母對孩子情感和需要的敏感性不同。親子交流風格一般可以分為忽視型、反對型、放任型和輔導型等四種類型:
忽視型父母的主要特點是無視孩子的情感體驗,總是希望看到孩子很開心的樣子,當孩子為某事不高興時,就設法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情感得不到疏通,因此屬于敏感但不關聯(lián)類。
反對型父母總是否認孩子的情感體驗,當孩子被小朋友欺負感到委屈或害怕時,父母會告訴孩子沒什么好傷心或害怕的,似乎對孩子說“你不應該感到傷心或害怕”,喜歡講大道理,使孩子感到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的感受,慢慢地就變得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了,屬于既不敏感又不關聯(lián)類。
放任型父母往往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情感體驗但缺乏有效的指導,也使孩子感到無能為力,或總是到父母那里尋找安慰,屬于過于敏感類。
而輔導型的父母既接受孩子的情感體驗又給予積極和理性的輔導,但不是講大道理,屬于既敏感又關聯(lián)類,這是最理想的情感交流方式。孩子既愿意向父母訴說委屈,又勇于積極地面對挫折,這樣孩子會不斷成長。因此,不同親子交流風格的家庭中,孩子的語言發(fā)展水平不同。
總之,為了保證親子交流中對孩子語義意圖的理解,父母必須對孩子的語言與行為有足夠的關注,仔細聆聽孩子的話,積極揣摩孩子的意圖,不輕易打斷孩子的說話,允許和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及必要時與父母的辯論。如果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忙于自己的事物,很少關注孩子的需要和情感,則勢必影響親子交流的質(zhì)量,從而影響孩子的語言發(fā)展。因此,如果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每天與孩子的語言交流很少,或者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或者父母不知道和孩子說什么好,則父母有必要調(diào)整自己的交流風格,并確保對孩子有足夠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