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丁光平
研究表明,骨折以后由于機體活動減少,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引起骨質疏松。
人體骨量的多少與運動密切相關。如運動員骨量就高,骨骼質密,肌肉也發(fā)達,因而也強壯。臥床休息使肢體、軀干處于不負重狀態(tài),運動量明顯減少,肌肉收縮量和幅度減少,對骨的刺激和應用力減少,骨骼處于一種無負荷和無應力狀態(tài),骨量就會逐漸減少。實驗表明,絕對臥床1周后,尿鈣會明顯增加, 2周即可出現全身骨痛癥狀。據測定,臥床休息的病人,其骨礦物質含量平均每周減少0.9%。這是因為負重和運動對骨的生長和重建是一種機械性的刺激,長期臥床不活動可使正常骨質疏松。一般臥床4周,即可在臨床上出現骨質疏松癥狀。
骨折后由于局部腫脹、疼痛、固定和肢體運動量減少,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長時間的不負重或負重減少,極易造成肢體骨礦物質丟失,引起制動性骨質疏松,病人可有疼痛、易骨折及肢體功能障礙等癥狀。骨折后肢體被固定的范圍越廣,時間越長,骨質疏松就越嚴重。制動性骨質疏松會使病人的康復時間延長,這是骨折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又稱為骨折病。預防和減緩骨折后制動引起的骨質疏松對于骨折病人的康復非常重要。首先要兼顧各種營養(yǎng)平衡攝取,保證鈣、磷、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D等營養(yǎng)供給,必要時可補充鈣劑和維生素。治療骨折應盡可能合理地減少固定范圍,只要病情允許就要盡早進行運動療法訓練,以主動運動為主,被動運動為輔,未固定的肢體和關節(jié)更要盡早活動。必要時醫(yī)生也可給予藥物治療,如降鈣素,可以通過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和數量,增加骨量,延緩或阻止骨質疏松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