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家昇
粱紹壬先生和林則徐先生是同時代人,比林則徐小7歲,杭州人,生于乾隆十七年(1792),卒年不詳。只知道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的表弟為其《兩般秋雨庵隨筆》作序時云,“君之書成,而君之身杳矣”。可見他的卒年當在1837年之前。林則徐湖廣禁煙是1838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于1840年。梁紹壬這本書中自然不會有記載,他生前和林也沒什么交往。但梁先生對林則徐十分敬重,并且較早地提出鴉片的毒害,隨筆中都有記載。今天鴉片之毒有重新肆虐之勢,重溫前人告誡,該是有益的。
先說說梁紹壬其人。梁和許多明清筆記隨筆小品作者一樣,也是名門出身、中過功名,但未出仕的閑散文人。其祖梁履繩曾注釋《左傳》,有《左通補釋》傳世。伯祖粱玉繩也是大文人。梁紹壬濡染家學,能詩工文,中過舉人,未放任。一生游歷過許多地方,和許多文學家藝術(shù)家有過交往:如趙翼、袁枚、毛奇齡、金農(nóng)、李鱔、黃易等,為有造詣的畫家篆刻家、書法家和詩人。歿后刊行的這本《兩般秋雨庵隨筆》洋洋三十萬余言,有多種刻本,是一份珍貴的文學遺產(chǎn)。
筆者無意在此論述這本書的功過得失,只想提出兩件事說一說,借此了解粱先生的感情心態(tài)和某些政治見解。
一是本書是隨筆小品,本是信手寫來,遇事而記,有感而發(fā),文字大多簡短洗煉,一般一則只三、五百字,長者一千來字,短者只幾十字,而且有敘有議。而本書最長之文,竟是全文收錄的《林撫軍奏疏》,長達三千余言,文前只有幾句簡單介紹,文后無一字評議。此書中也有談奏疏的文章,多很簡短,看得出不甚用心,惟獨對林則徐這篇長文記錄的一字不漏。當時林則徐雖身居江蘇巡撫要職,粱紹壬也是見過大世面的,也不會有攀高枝之嫌;他們個人之間無所交往,也就不存在感情上的親疏。究竟為什么呢,只有讀完林則徐這篇奏疏之后,你才會豁然開朗。
林則徐這篇似乎是官樣文章的奏疏,其中也免不了稱頌皇上的套話乃至諛詞。但骨子里則是實事求是,據(jù)理力爭,剛正不阿,為民請命不計個人得失的一篇檄文。是林則徐政治生涯中的一個重要歷程。
事情是這樣的:明清以來,江蘇賦稅甲于天下,民財告匱,苦不堪言。道光十三年水患頻仍,當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親自坐小舟,沿江實地考察,取得了翔實的資料,然后剴切教陳,據(jù)實秉報,直訴民間的顛連困苦,請求朝庭“寬一分追呼,培一分元氣,”否則恐滋事端。最后林表示:“臣不勝延頸頌禱之至。”林則徐這“延頸”是翹首以待呢?還是準備引頸受戳?古往今來說實話辦實事的人的種種厄運,已經(jīng)有了很好的注腳。
粱紹壬在書中全文收錄林公的這篇奏疏,既是對林公的十分敬重,也表達了他本人的政治觀點。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雖不能像林則徐那樣兼濟天下為民請命,但他一顆心是熱的。
另一則是粱紹壬為鴉片一事寫的一篇專題。這也是一篇妙文,文章開始時引舉了有關(guān)鴉片的種種知識,諸如產(chǎn)地,色澤,品種,乃至價格等,不無賣弄學問之嫌,也說到了鴉片的耗精傷財,廢時失業(yè)的毒害,未向深一層挖掘,文后的一首歌行體長詩,認識上深刻了許多,但依然只是從個人及家庭受害角度來考慮,沒有提到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危險至深的高度。此文沒有標明具體寫作時間,從全書分析,大約在道光初年,即1830年左右,是否鴉片之危害面尚不寬,嚴重程度尚未為世人所識。梁紹壬先生作為有遠見卓識的知識界代表,就已經(jīng)看出了此物的危害,寫詩作文呼吁禁毒,也是難能可貴的。也可說明林則徐以后的禁煙銷煙,是有輿論前導的,并非空穴來風。
現(xiàn)將粱紹壬先生的這首詩抄錄于后,以饗讀者。
“窄衾小枕一榻鋪,陰房鬼火紅模糊,中有鳶肩鶴背客,夜深一口青霞呼。非蘭非鮑氣若草,如膠如餳色則烏,或云鳥類或花子,運以土化搏泥涂。加以水齊炮制法,文火武火煎為酥,清光大來渣滓去,鑠金而液成醍醐。此品來自西域地,居奇者誰番者胡,朝庭嚴禁官曉諭,捆載來若牛腰粗。關(guān)津吏胥豈不覺,偷而賂者千青蚨,況復此輩盡瘕嗜,一見寶若青珊瑚。近聞中國亦能制,其物愈雜毒愈痛,吁嗟黃金買糞土,可為痛哭哀無辜。頗聞此物妙房術(shù),久服亦復成虛無,其氣既窒血盡耗,其精隨失髓亦枯。積而成引(癮)屏不止,參苓難起膏肓蘇,可憐世人溺所好,寧食無肉此不疏,典裘質(zhì)被靡不至,那顧屋底炊煙孤,噫嘻屋底炊煙孤,床頭猶自聲嗚嗚?!?/p>
不知道這是不是描述鴉片的最早的文學作品,起碼是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一篇重要作品。
“此與殺人兇器等,不名煙袋故名槍?!贝寺?lián)非梁紹壬所撰,梁先生集來作此文結(jié)語十分有力,警世。
小議“居官不聽子弟言”
故事是粱紹壬先生那本《兩般秋雨庵隨筆》里的。先當一回文抄公。
明耿定向《先進遺風》云:楊文定公溥執(zhí)政時,其子自鄉(xiāng)來省。公問日:“一路守令聞孰賢?”對日:“兒道出江陵,其令殊不賢?!惫眨骸霸坪?”曰:“即待兒茍簡甚矣?!蹦颂炫_范理也。文定默識之,即薦升德安府知府,甚有惠政?!亩ú凰狡渥?,反以此重其人,所以勵官方者在此,所以垂家法者亦在此。嗚呼,賢矣!
這是一則寫得很不錯的隨筆,敘事簡潔,題旨鮮明,全無贅筆,所評也恰當。換個名字,用白話文改寫一下,今天的報刊也能用。因為它符合新聞原則。現(xiàn)在接待上級及其親屬已成了一門大學問,學問深的得到上級賞識受到嘉獎,甚至官升三級;不諳此道,胡里胡涂倒了霉的,都大有人在,已不算新聞。倒是得罪了上級的親屬,反而被默記保舉而升了官的,古往今來都是少見的。
明代的耿定向何許人也?那位楊文定公何許人也?那位天臺范理又是何許人也?我都不知道。既然這則故事記錄在《先進遣風》里,估計是事實。這位楊公和范公,一定都是很不錯的官員,那位粱某作家也做了件好事。所以幾百年后,粱紹壬還要感嘆:嗚呼,賢矣!又過了一百多年,今天能再發(fā)表出來,也還會是有益的告誡。
不過,世上的事是復雜的,撇開這件具體的人和事,就這種現(xiàn)象來分析一下,就有許多地方值得商榷:上級考察下級德政,就聽兒子一番話,不問正面反面來判斷,都是有失偏頗。就拿兒子說的那句:“待兒茍簡甚矣”來說罷,情況就可能各式各樣的:因為上大人的公子只是路過一下,那位下大人一時簡慢,可能當時地方政府出了比接待上大人公子更重要的事,如發(fā)生了天災人患,下大人無心接待;也可能當時地方上來了比上大人公子權(quán)勢更大的人物,下大人忙那一邊去了,這種事現(xiàn)在也常有,出差在外臨時來了要員,要讓房間甚至搬出賓館,開會時說好某某要到場,臨時某某去陪了要員都是常有的事。我們百姓無所謂,遇到上大人公子那樣的人就受不了了;也可能這位上大入公子索勒甚巨,欲壑難填,未能滿足,不歡而散;也可能下大人想在上大人公子身上打什么主意,未得目的,有意簡慢之;也可能是下大人未摸透上大人公子的秉性,拍馬屁拍到馬腿上去了,如公子愛的是金錢女色,你偏要陪他去看什么名勝古跡,公子當然不高興;也可能上大人公子是庶出,下大人知道了底細,未把他放在眼里;也可能朝庭里有了朋黨之爭,下大人看不清形勢,怕多走一步受到牽連;或者干脆他已風聞上大人已失勢,他先做一點姿態(tài),向?qū)Ψ窖?;也可能下大人就個性鯁直一點,其實才干平平,當個縣令還馬馬虎虎,去當府臺就不能勝任了;也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下大人摸透了上大入的脾氣,投其所好,來個正題反做,歪打正著,玩上一招,曲線攀升。
最后這種可能也并非我憑空想象,這類例子多得很,大能人鄭板橋貪吃狗肉被鹽商騙去字畫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就不說了。還有一個故事是講曾國藩的,說有一次曾國藩下鄉(xiāng)閑游,有人引導“順路”去一位鄉(xiāng)下人家作客。一進門,曾國藩就驚呆了。只見屋內(nèi)一架架的書,盡是經(jīng)史子集,還有孤本善本,墻上排的是名人真跡字畫,格調(diào)十分高雅。與主人一見,更了不得,原來此人是位大儒,不僅滿腹經(jīng)論,而且對朝綱時政了解十分透徹,分析問題鞭辟入里,經(jīng)世致用。曾國藩興奮異常,洽談終日十分投契。曾國藩以為發(fā)現(xiàn)了大人材,邀其出山相佐共事,其人堅拒之,后經(jīng)曾國藩再三誠意相請,乃隨曾回曾府。曾國藩委以重任。不久,此人裹重金而去,原來是個賊。那個鹽商也好,這個賊也好,其實就一個本領(lǐng),投其所好。誰能說那位下大人簡慢上大人公子,不會也是玩上一招呢?
以上不過是作為一個讀者的猜測,姑妄言之,聽者也姑妄聽之。說真格的,今日接待之風奢靡,豈只是吃喝玩樂,有多少人是懷著不可告人目的的,這些人自己清楚。浮夸風、腐敗風,常常是在接待過程中表演出來的。真正現(xiàn)在要多出幾位楊文定公和范理那樣秉公辦事的人,則是國家的幸事。不過遇到具體問題,那些握有大權(quán)的上級,多想想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決非壞事。
責任編輯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