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委高教專家調研小組
受國家教委委托,吉林省教委在1997年3、4月問,組織有關單位和人員,就1992年以來我省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較為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這項工作以兩種方式進行:一是轉發(fā)了國家教委1997年3月下發(fā)的教高司(1997)10號《關于委托部分省市、部委教育部門進行調查研究的通知》,要求全省高校根據文件精神,就本校具體情況作調查統計、分析研究,并寫出書面調研報告;二是成立了高教專家調研小組,赴部分高校召開座談會,有重點地調查了解有關情況。此項調研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關注,有關領導就調研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受到省內高校的普遍重視,積極支持和參與了調研工作。一些高校借調研之機,參照調研提綱對本校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評估,在總結經驗、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有利于學校改革發(fā)展的對策和建議。截止4月底,共收到23所高校的書面調研報告、調查統計表及其他相關材料28份;由4人組成的專家調研小組赴長春、吉林、四平3個市,選擇了在隸屬、科類、層次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16所高校,召開了13個座談會,與這些學校的領導和有關負責人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座談。通過調研,進一步摸清了我省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基本情況。下面從基本估計、問題和建議等兩個方面進行匯報。
一、對我省高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的基本估計
1992年以來,黨和國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改革、積極發(fā)展高等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我省的實踐證明,這些都是正確的。幾年來,我省高等教育得到了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改革的思路逐漸清晰,并取得了明顯進展;一些制約高校發(fā)展與改革的深層次問題開始受到關注。這5年是我省建國以來高等教育發(fā)展形勢最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力度最大的重要時期。表現在:
第一,高等教育發(fā)展方式出現了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趨勢。建國以來,我省高等教育經歷了一個波動式數量擴張型發(fā)展過程。到1992年,普通高校已增加至45所,高校數量進入全國前列。對于一個經濟欠發(fā)達的中部省份來說,有限的教育資源遠不能滿足數量增長和規(guī)模擴張的需要,多數學校規(guī)模偏小,學校、專業(yè)重復設置,資源浪費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系統整體功能和效益的發(fā)揮。1992年全國高教工作會議之后,我省堅持貫徹國家教委提出的規(guī)模、結構、質量、效益統一協調發(fā)展的方針,開始改變注重外延擴展、波動起伏的粗放型發(fā)展方式,向注重質量和效益的集約型轉變。為此推行了三個層次的改革:一是在宏觀層面上遏止了重復分散設校的勢頭,開始調整高校布局,提高學校規(guī)模效益。截止1996年底,我省高校數量降至40所,但由于堅持了內涵發(fā)展道路,學校規(guī)模效益有了提高。據接受本次調查的23所高校的統計,1992年這23所學校共招生15 832名,校均688名。1996年,23所學校招生人數增至20 614名,校均892名,比1992年增長了15%。師生比由1992年的l∶6.3提高到1∶8.5。長春光機學院、吉林工學院的發(fā)展明顯地反映了規(guī)模效益。二是在中觀層面加快科類和專業(yè)結構調整,拓寬專業(yè)面,提高專業(yè)點平均規(guī)模。如吉林農業(yè)大學在專業(yè)建設中堅持以農為主,向工、商、文、管、師等適當延伸,建立了覆蓋農業(y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huán)節(jié),全面為農業(yè)、農村、農民服務的新專業(yè)體系,專業(yè)數量由1992年的34個增加到41個。由于注重了專業(yè)規(guī)模效益,每個專業(yè)點在校生由1992年的69人上升到75人,師生比例也從1∶4.80提高到了1∶5.82。三是注重在微觀層面上調整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規(guī)格,完善知識和能力結構,增強了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長春科技大學原先是地質單科院校(地質學院),目前已發(fā)展為一所以工為主,工、理、文、管、經結合的多科性大學。該校在本科教育中實施了旨在增強學生適應能力的“分段式樹型”教學模式,即一、二年級按理工、文管兩大類打通課程設置,三年級按相近專業(yè)打通專業(yè)基礎課,四年級通過專業(yè)課、專業(yè)設計或畢業(yè)論文進行專業(yè)或專業(yè)方向分流。新教學模式實現了知識型教育向能力型、素質型教育的轉變,提高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在近年來地質人才市場發(fā)生變化、大量按計劃統招的地質專業(yè)畢業(yè)生分配困難的嚴峻形勢下,由于該院實行了新的教學模式,地質系有3屆學生的70%一80%轉到其他專業(yè)并順利完成學業(yè),成為人才市場的“搶手貨”??傊⒅刭|量、注重效益已成為我省高校辦學者的共識,如何把一個規(guī)模適當、結構合理、質量和效益更高的高等教育帶到21世紀,已經成為高教工作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第二,體制改革特別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邁出較大步伐,出現了較好的勢頭。在高度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我省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條塊分割十分嚴重,我省原有的45所普通高校分別隸屬于中央部委和省兩級管理。在這種條塊分割管理體制下,高等學校缺乏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能力,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單科性、行業(yè)性強的學校過多,學校、專業(yè)重復設置,結構不合理,效益不高。1992年以后,我省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在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招生分配制度、校內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多種改革與探索,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表現在:一是以調整高校布局和推動聯合辦學為主,多種形式辦學的格局已初具端倪。1996年6月,延邊地區(qū)5所高校合并建立了新的延邊大學,創(chuàng)造了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單科性高校合并辦學的模式;以“211工程”建設為契機,我省5所高校實現了中央部、委和省、市共建,使吉林大學等4所高校順利通過了部門預審,3所高校首批進入重點建設院校;吉林化工學院劃歸吉化集團管理,1996年順利地通過了國家教委組織的新建校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學校獲得了新的生機和活力。高校間的聯合辦學有了進展,1996年,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和吉林大學聯合培養(yǎng)7年制醫(yī)科學生,實現了理醫(yī)結合、優(yōu)勢互補,開創(chuàng)了培養(yǎng)復合型醫(yī)學人才的新模式。一些高校通過成立董事會等形式,加強了與企業(yè)、科研單位和地方政府的聯系。1996年,吉林大學與河南省焦作市政府聯合在校內成立了焦作學院,創(chuàng)立了高校跨省區(qū)與地方政府協作辦學的范例。國家教委倡導的幾種辦學體制改革模式在我省均全面進行了實踐探索。二是招生分配制度從試點到雙軌制、直到1997年實現了全面并軌,進展較為順利。這一改革不僅實現了從包培養(yǎng)包就業(yè)到繳費上學、自主擇業(yè)的轉變,而且引發(fā)了一些好勢頭。首先,師范類、農林類院校生源質量明顯提高,高分率、第一志愿率有所增加,提高了這類院校的地位。其次,推動了學校的教學改革,多數學校以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為目標,拓寬了專業(yè)面,調整了專業(yè)結構。吉林工業(yè)大學迫于工科院校生源質量下降的壓力,重新確立了以培養(yǎng)大類通才為目標的培養(yǎng)模式,1994年試行按院系招生,按大類培養(yǎng),1995年實行了由學年制到學分制的根本性改革。這一改革措施增強了學生的適應能力,在就業(yè)市場上供需比達到1:10,初步導入了從畢業(yè)生質量到生源質量的良性循環(huán)。再次,促進了學校進一步堅定為地方經濟發(fā)展服務
的觀念。東北師范大學堅持為基礎教育服務和為地方服務的辦學方向,先后確定白山市、遼源市、長春市為基礎教育服務區(qū)和試驗區(qū),為地方輸送了大量的合格中學教師,畢業(yè)生中學到位率連年超過80%以上。三是校內管理體制改革從部分高校試點開始,逐漸向全省推開,并有計劃地轉入學校綜合改革,省教委先后批準了11個省屬院校的綜合改革方案。各高校在人事、分配、住房、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險制度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吉林師范學院在后勤工作社會化方面率先進行了改革嘗試,預示了后勤改革的方向。幾年來我省體制改革的成果增強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能力,加強了地方政府對省內高校的統籌與支持,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高校的辦學效益。
第三,教學工作在高等學校的中心地位初步確立,教學改革全面展開,投入不足的狀況有所改善,滑坡現象受到各級領導的關注,部分院校得到遏制。80年代末的政治風波、90年代初的“下海”經商潮,一度給我省高校教學工作造成沖擊,領導精力、師生精力、教學經費一度投入不足,教學工作一度出現滑坡趨勢。1992年以來,我省一方面強化教學管理,加快教學改革,另一方面加強教學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教學管理方面,一是省教委加強了宏觀調控力度。近些年來,省教委每年都召開了主管教學校長和教務處長參加的教學工作會議,通過行使專業(yè)、學位點設置審批權,增強了統籌能力;通過重點學科建設和示范專業(yè)建設的立項,起到了導向作用;通過優(yōu)秀教學成果、優(yōu)秀課程評獎選優(yōu)活動,起到了激勵作用;以省為主的高教評估工作,發(fā)揮了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作用。二是強化了常規(guī)教學管理,加強了學風建設。各高校充分發(fā)揮教務處的管理職能,在強化管理的同時,努力提高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水平,在促進教師、學生精力投人方而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省高校普遍自發(fā)地實行了督導制度。學校聘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且對工作認真負責的離退休教師建立督導小組,既督學,又督教、督管,起到了管理部門所不能起的作用。
在教學改革方面也出現了一些良好的勢頭。一是以樹立素質教育觀念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變革正在醞釀。近年來,我省在專業(yè)教學中普遍確立了質量意識,注重加強基礎,拓寬專業(yè),提高能力。但在如何理順專業(yè)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科學教育、外語教育、計算機教育、實踐教育、體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關系上,一直存在著偏差。素質教育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引起了我省高校的普遍關注。不少院校(如吉林工業(yè)大學等)開展了以從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yōu)橹黝}的教育大討論,為深化教學改革鋪平道路。二是以面向2l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為重點的教學改革全面展開,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國家教委組織實施的“面向2l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由于立意新、起點高,得到我省高校的高度重視。多數高校申報了項目,有些高校已爭取到國家立項。吉林大學獲得國家立項13個,其中主持項目5個。據接受本次調查的23所學校統計,截止目前,已承擔省部級以上教學改革項目209個,參加人數達868人。這些項目逐步啟動,有的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省教委組織師范院校利用國家教委世界銀行師范教育發(fā)展項目貸款,開展了高師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吉林師范學院的立項課題“三師”教育系統工程建設與研究把“鑄造師魂、陶冶師德、培訓師能”的教育工作組成一個教育系統工程來實現高師培養(yǎng)目標,在省內外獨樹一幟,產生了較大影響。三是在人才培養(yǎng)中注重能力的提高,注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為適應畢業(yè)生在人才市場上擇業(yè)的需要,各高校普遍重視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規(guī)格的定位,加強基礎、淡化專業(yè)、提高能力是各高校采取的較為普遍的模式。為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各高校廣為推行選課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等,一些學校試行部分學分制、限定學分制,吉林工業(yè)大學在1995年實現了完全學分制改革。這些措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特別是外語和計算機能力較之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外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連年上升并保持高通過率,構成了當前教學工作“升溫”的一個顯著標志。
在教學基本設施方面,各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加強。一是教學經費投入有了增長。在事業(yè)費撥款普遍不足,人頭費、水電費猛漲,多數學校自籌資金能力較差的情況下,用于教學的經費略有增加。據對23所高校的統計,國家對高校的教育事業(yè)費撥款,1996年比1992年增長了1.92倍,而高校的教學經費投入則增長了2.05倍;1992年高校教學經費占事業(yè)費撥款13%,1996年則增加到14%。吉林大學、吉林工業(yè)大學等1996年教學經費投入均在1千萬元以上,其中很大部分是由自籌經費解決的。二是學科、專業(yè)、課程、圖書館、實驗室等的建設得到了加強,特別是被確定為國家級重點學科、國家級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基地、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受到高度重視,起到龍頭、示范的作用。國家教委開展的??茖W校專業(yè)改革試點和示范性??茖W校建設的遴選工作,給??平逃母母锖桶l(fā)展以極大的推動力(如長春水電??茖W校和建筑??茖W校)。三是師資隊伍在建設中得到鞏固。我省是經濟欠發(fā)達省,高校師資流失較為嚴重,引進優(yōu)秀教師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從1993年開始,省里對在吉林省工作的“兩院”院士實行補貼政策,月補貼l 000元,今年擬增加到月補貼2 000元,對穩(wěn)定教師隊伍起了積極的影響。各高校都十分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工作,如學術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選拔與培養(yǎng)、學科梯隊建設、崗前培訓等工作,對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改善教師隊伍結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據統計,1996年我省教授、副教授和其他專任教師的比例為1∶2.7∶6.1,職稱結構漸趨合理。40歲以下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59%,斷層現象有所改善,學歷結構方面與1992年相比,到1996年,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分別增長了1.4倍和2.8倍,占現有教師總數的28.7%。教師流失情況有所好轉,與1992年相比,1996年調出教師人數下降了29.4%。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堅持德育為首,充分發(fā)揮“兩課”教學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主渠道作用。在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和國家教委社科司與思政司的關心、支持、指導下,吉林省教委于1993年組織專家成立了“兩課”改革領導小組,對兩課教學內容已進行了兩輪改革,教學效果比改革前有明顯提高。吉林工學院是我省確定的“兩課”改革試點單位。他們在堅持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學生頭腦的工作中,抓了制度建設,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教育:第一層是核心層,組成理論學習提高班重點培養(yǎng);第二層是骨干層,建立100多個課余學馬列小組,集中指導,分散學習;第三層是全員層,每周半天集中學習。這一經驗曾在省內交流推廣。二是堅持育人為本,全方位、全過程營造育人環(huán)境。東北師范大學是國家教委確定的“兩課”改革試點學校,他們根據師范教育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序列化,構建了具有師范特點的德育工程體系。具體包括四個序列,即馬列
主義理論和政治方向序列,職業(yè)理想和師德教育序列,勤奮創(chuàng)新意志品質教育序列,為人師表行為養(yǎng)成序列等,形成了多渠道、全過程的德育工作格局。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以后,各高校黨委和行政部門,都按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認真貫徹六中全會精神,從多方面加強了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總之,由于黨和國家加強了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和全國形勢一樣,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出現了良好勢頭,為進一步加快發(fā)展和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礎。但是,在本次調查中,也看到了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
第一,在高等教育發(fā)展上,數量擴張型發(fā)展傾向雖已得到遏止,但質量、效益型發(fā)展模式尚未形成。表現在:一是舊體制下業(yè)已形成的布局結構依然存在,多數學校規(guī)模偏小,行業(yè)性、單科性高校仍然偏多,學校、專業(yè)重復設置的現狀仍未根本改變,影響了整體效益的提高。布局結構調整力度不大,“抓兩頭、帶中間”的具體政策,使各類學校維持在較低水平上運行。二是普通高等教育與成人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脫節(jié)。許多高校領導同志反映,目前我省成人高校數量過多,從而造成,一方面普通高校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成人高校生源不足,設備閑置,規(guī)模小、效益低等問題無法解決,造成了新的布局結構失調和教育資源極大浪費。三是許多高校向綜合性大學發(fā)展的趨勢,導致了新一輪專業(yè)布局的失調。有些學校迫于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爭上熱門、短線專業(yè)。由于這些專業(yè)基礎差、辦學條件不足,質量難以保證。這種“小而全”的綜合化發(fā)展,使得高校、專業(yè)重復設置方面出現了新的問題。
第二,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問題上,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露,制約了高等教育深入改革和加快發(fā)展。表現在:一是體制改革仍處于探索和試驗階段,舊體制的格局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變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仍然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改革中形成的幾種模式仍處于磨合期和完善期,除了延邊幾所院校合并得較好以外,多數情況都不足以作為成熟的榜樣廣為推行和示范。體制改革必然導致教育資源的重組,利益的重新分配,及由此而產生的一些社會問題。利益問題是不容回避、繞不過去的,必須通過深化改革,通過立法的形式加以解決。二是黨和國家的體制改革方針政策貫徹落實不到位的情況,在管理部門和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具體政策措施不配套、不完善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給基層的執(zhí)行和操作帶來一定困難。例如招生分配并軌后師范院校、農林院校的收費標準問題,直接導致了這類院校的收入減少和開支增加;關于專科學校與職業(yè)高專的發(fā)展方向的政策性分歧,使得一些??茖W校陷入困惑和無所適從;畢業(yè)生就業(yè)市場的分散、信息不暢、不完善狀況使得學校和用人單位均感到顧此失彼,疲于奔命;特別是一些地區(qū)的畢業(yè)生交流洽談活動一再提前,給高校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沖擊;一些劃歸企業(yè)管理的高校,雖然近期擺脫了困境,但企業(yè)現代化的要求和教育發(fā)展的矛盾制約了這些學校的進一步發(fā)展,等等。盡管這些問題是個別的、暫時的,但確實是不容忽視、亟待解決的。三是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起點較低,進展緩慢。例如一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在職務、職稱評聘方面并沒有真正實現評聘分離,人員流動困難;學校辦社會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包袱越背越沉重;后勤社會化只是代表了一種方向,但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第三,在教學工作和教學改革問題上,“四個投入”不足情況有所改善,滑坡現象得到關注和初步遏制,但還不是根本性的改變,還有待于繼續(xù)“加溫”。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在認識上和實踐上有所確立,但由于主客觀因素,許多學校的工作重心并沒有完全轉移過來。表現在:一是由于國撥經費不足,自籌經費來源不穩(wěn)定及渠道狹窄等原因,許多高校領導不得不為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投入大部分的精力;加之過多的社會活動,又使一部分領導的精力有所分散;個別領導過多地考慮任期的“政績”,過多地關注各種學校名次的排序、獎項的等級,注意力和興奮點不能完全集中在教學工作。二是學??芍涞慕涃M不足,直接導致教學經費投入不足。據對23所高校的統計,國家對高校的教育事業(yè)費撥款,1996年比1992年增長了1.92倍,但用于工資的支出卻增長了2.36倍,增長速度高于國撥經費增長;人頭費由1992年的41%增加到51%,許多學校達到70%~80%,個別學校超過了100%。而用于教學的經費支出從1992年到1996年只增加了1%,遠遠低于物價上漲幅度和正常的投入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教學實驗儀器設備除教學用計算機增加了近4倍以外,其他設備更新十分困難。一些工科院校的負責人反映,他們用于教學的實驗設備遠遠落后于企業(yè)現在用于生產的設備。用于購置圖書的經費1996年雖然比1992年增長了47%,但由于書價增長幾倍,生均圖書擁有量卻下降了15%。三是在師生精力對教學的投入方面,由于1992年以來“下?!苯浬虩嶂饾u降溫,教師開始回流;學生在嚴峻的就業(yè)市場面前感到了壓力,加上各學校都強化教學管理,加強了教風、學風建設,師生開始將精力投入到教和學上來。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比如一些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研究生教育、輕本科教育,重校外兼課、輕校內教學,出現了教師精力的潛在流失;教學質量方面,外語、計算機能力明顯提高,但實踐教學滑坡,基礎課、專業(yè)課質量提高不明顯;有些學生熱衷于考級、考證,影響了主課的學習。加之畢業(yè)生就業(yè)市場反饋的信息中關于學校、專業(yè)、性別、層次等方面的差異,也不利于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粕⑴峙潆y問題,挫傷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四,在師資隊伍建設問題上,盡管由于住房條件普遍得到改善,采取一些鼓勵的政策,隊伍有所鞏固,結構漸趨合理,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發(fā)展的需要。表現在:一是教師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但“腦體倒掛”的現象沒有根本扭轉;二是除幾所學術氛圍較濃、科研條件較好的學校外,派遣出國留學的教師回歸率較低;三是由于經費困難,師資培訓、培養(yǎng)工作不順利,有些學校每年用于師資培訓的經費僅萬元左右,很難大面積提高師資水平;四是學術梯隊斷層現象在多數學校仍很嚴重,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比例過高;五是學歷結構仍不合理,除幾所實力較強的學校外,多數學校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偏低,特別是邊遠地區(qū)、競爭力較差的學校優(yōu)秀教師引進工作更是困難重重。
二、對加快發(fā)展和深化改革高等教育的建議
第一,要加快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以改革為動力,優(yōu)化高等教育結構,推動我省高校布局結構的調整。首先要加快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程,并以此帶動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改革。與兩三年前相比,高校的負責同志對體制改革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普遍認為加強高校的橫向聯合,合并一部分高校是擺脫困境、優(yōu)化布局結構的有效途徑,并且主動地提出了一些聯合或合并的設想與方案。這些院校具有地緣相接或相近及層次、學校和專業(yè)互補交叉等特點。而要使這些設想與方案付諸實施,最關鍵的問題是理順隸屬關系和投資渠道。這方面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政府和主管部門的領導、組織
和協調。吉林省政府已成立高校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加強這方面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其次是要加強院校間的聯合、協作和合作。要聯合培養(yǎng)人才,聯合搞科研和科技開發(fā),互相開展教師交流和互相承認學分,互相利用教學設備和圖書館,聯合進行后勤服務工作等。這些聯合和協作,一方面可以增加校際問充分了解,另一方面也是目前形勢下挖潛增效的有效途徑。
第二,要加快高等教育的立法工作,通過立法規(guī)范政府與學校的關系,加強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力度,切實落實高校依法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權利。在調研中聽到高校領導強烈呼吁落實辦學自主權問題,要求通過立法明確政府與高校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政府依法治教,學校依法辦學,共同促進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今年是高等教育法送審年,人大常委會通過之后要盡快出臺實施條例和細則,高等學校要做好學習貫徹落實工作,盡快結束無法可依的局面。
第三,高等學校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針,特別要樹立為地區(qū)經濟和社會發(fā)展服務的觀念。高校要把自身的發(fā)展和地區(qū)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發(fā)展聯系起來,主動自覺地為地方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人才,自覺地把科研工作納入到促進地區(qū)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自覺當好當地政府智囊團和參謀部,為當地政府的決策服務,為科教興省服務。同時通過科技開發(fā)、人才培養(yǎng)的服務工作,取得地方支持,拓寬多方籌集辦學經費的渠道。
第四,高等學校的教學工作要認真研究面向2l世紀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模式,高起點推動教學改革工作。當前要認真落實江澤民總書記在同交通大學等校負責人談話時提出的“兩個轉變”的要求,切實樹立素質教育觀念,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求發(fā)展。
第五,要加強黨和政府對高等教育工作的領導。實踐證明,黨和國家的重視,是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的保證。各級領導要切實落實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的政策,切實把經濟發(fā)展方式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切實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教育法》等關于保證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要求,使他們有能力成為“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此外,建議國務院有關部委對在經濟欠發(fā)達省份內的所屬院校,在經費和各種補貼方面給予必要的傾斜,以保證這些院校健康發(fā)展。
專家調研小組成員:程世瑛宋嗣廉靳國慶袁海軍(執(zhí)筆:袁海軍)
責任編輯: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