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鈴
印度,這個哲學和宗教的故鄉(xiāng),它和埃及、巴比倫、中國、中央亞美利加,一向被稱做文明五大古國。但是講到文化生命的悠久、方面的紛繁、內(nèi)容的幽深、各部門的盡先發(fā)達,別國似乎還遠趕不上它。尤其是哲學和宗教方面,它在古代已然輝耀著燦爛的光芒,就是拿歐洲近代國家來比也不嫌有什么愧色。所以要想討論思想文化時,把印度文化擱在腦后不談,那簡直是笑話!
然而,在這不可解的神秘之邦,它的文化是朝著多方面發(fā)展的。在它的古代一方面有梵教和大乘佛教等幽妙的唯心哲學流布著,一方面又有極端的懷疑主義、肉欲主義、唯物主義等順世外道的思想同時并存著,就是同在印度宗教的圈子里,一方面有自餓、投淵、赴火、自坐、寂寞、牛狗等苦行外道;他方面又有五欲堅著,耽溺于嬉戲娛樂,把放蕩受用當做現(xiàn)法涅
關于這個問題的意見,印度本身乃至歐美、日本和中國的學者議論頗為分歧,我們現(xiàn)在且舉二十世紀初年的兩個印度學者的說法來代表相反的兩方面:
一九一五年的春天,現(xiàn)代印度哲人阿難陀·阿
這種把印度文化立腳在哲學宗教上的神本主義的見解,一向被很多學者所采用??墒?,在另外一方面,卻有和它恰好相反的人本主義的見解,以為印度文化和近代歐洲相同,也是向八方發(fā)展人性。在一九一六年,印度學者薩克爾博士(Benoy Kumar Sarkar)曾經(jīng)刊行《印度文學中的戀愛觀》(Love in HinduLiterature)一書,他以為關于性的事項占據(jù)印度人本主義的大部分,所以性是印度文化中的重要成分。許多文獻都可以證明性是印度文學藝術中的重要主題。照薩克爾所說,性在印度宗教教義和實踐的構成上無疑地占著有力的地位。
以上這兩種不同的見解,都只提到半面的真理。事實上,印度文化是綜合包容神本主義和人本主義的。從佛教以前婆羅門教的圣經(jīng)《百步祭書》和附在各祭書后面的《優(yōu)婆尼沙曇》(即所謂“奧義書”)里所記述的來看,在印度古代,各方面的學藝已經(jīng)分科發(fā)達了。所以研究印度文化的復雜性,才不致有陷于一偏的錯誤。
關于印度文化的靈的方面,幾千年來已經(jīng)宣揚闡發(fā)得差不多了,我現(xiàn)在想拈出那大家所不常談到的肉的方面來說一說。
古代雅利安人的四“種姓”雖然隸屬不同的階級(Vama),但他們都拿尋求“四寶”(Chathr-Bhadra)作根本的對象。所謂“四寶”是指著“欲樂”,“資財”,“藝業(yè)”,和“解脫”來說的。在
仁者當知,人有四姓:一、婆羅門種,多修口業(yè);二、剎帝利種,多修手業(yè);三、吠舍種,多修田業(yè);四、戍達羅種,修馳逐業(yè);其余雜類旃陀羅等,皆多修習惡律儀業(yè)。然此四姓及余雜類,習業(yè)不同,居處亦異。從少至老,所務難殊,指崇四事。云何為四?一、修持藝業(yè),二、營辦資財,三、共受欲樂,四、各求解脫。言藝業(yè)者,并從共齒,以至壯年,各于其倫,習學其事。若婆羅門,修智慧,圖書印記,緯候陰陽,身相吉兇,圍陀典籍。剎帝利種,增修射御,政在養(yǎng)人,政在禁暴,弦歌悅眾,懲罰不庭。吠舍田業(yè),播種耕耘,糧聚倉儲,人天國本。戍達羅種,通商有無,興販往來,務滋貨殖。言營財者,藝業(yè)既成,咸務自事,各于其黨,兢構資生。言受業(yè)者,既豐資財,卜定厥居,婚樂宴游,姿娛聲色。言解脫者,要言二類:一、婆羅門、剎利王種,發(fā)既斑白,年逾五十,力邁色衰,厭世求道,情深出要,咸謂真修,所習既殊,師承自異,九十六種各業(yè)本宗,或求生天,或計解脫。二者釋種如來弟子,三乘學人,服甘露味,修習慈悲,利益群品。如是種種邪宗正宗,在家出家,精心道檢,皆依王國,而得住持,并因我王演化流布。
由此看來,古代印度各種姓的人在悠久的現(xiàn)實生活中都經(jīng)歷藝業(yè)、資財、欲樂諸過程,然后才打算努力達到最后理想的解脫境界。除去釋種如來弟子以外,大都在“既豐資財,卜定厥居,婚樂宴游,姿娛聲色”以后,直到“發(fā)既斑白,年逾五十,力邁色衰”才“厭世求道”,可見他們對于欲樂是看得很重。從欲樂(kama)的字義來講,廣義是人生一切快樂,狹義是指快樂中主要的愛欲和性欲。印度的圣哲十分承認性的尊嚴,并且理解種的保存是一切生物普通的根本欲求。他們允許民眾合理的享樂,在一夫一妻的道德律下所行的性欲滿足,認為是“正淫”,決不看做罪惡。所以《翻譯名義大集》第二百十六項所列的“十八明處”第二為“春方”(Vaishika)。統(tǒng)括印度古代學藝的《三十二明》里“欲樂論”也算一項,并且印度醫(yī)方八分科中特設有“強精藥科”,這都可以反映出印度雅利安族對這方面并無禁戒。
再說,古代印度所謂“六十四能”又有“外能”(Bhaha Kala)和“內(nèi)能”(Abhyanara Kala)之分。外能指著治病法、戰(zhàn)斗法、星宿法、祠天法、歌舞、論議、問難法等;內(nèi)能指著擁抱、接吻、爪的搔傷、齒的咬傷、性交、呻吟、擬男性交、唇交等。前者見于唐代道暹所撰《涅
有三本關于這方面的書,都是英國甘伯爾教授(Prof.H.S.Gamers)從梵文譯成英文,在Amritsar地方的Brimohan書店出版的。書名是:
一、《嬉戲論》(Rati-Shastra)出版于一九三二年。一本是《印度的性學》(TheHinduScienceofSex),全書都用印度濕婆天(Siva或Shiva)和他的愛人婆婆弟(Parvati)對話的體裁寫成。Rati是從語根Ram孳衍來的,原來含有放縱、嬉戲等義;Shastra有科學、學問的意義,舊譯作“論”。這本書共分二十章,159頁。
二、《愛神的舞臺》(AnangaRanga或TheStageofLove)是一九三三年出版的。Ananga是印度愛神的名字,直譯An,此言“無”,Anga此言“肢體”;Ranga和Rati同出于語根Ram,直譯為“游戲的地方”(Thesportiveplace)。愛神何以含“無肢體”的意思呢?這里有一段故事。相傳印度古代魔鬼鬧得很厲害,除非有濕婆天生下來的兒子才可以誅滅他們。不過那時濕婆還是個凈修的童身,大家便想把喜馬拉雅山山神ParvatiRaj(譯言山王)的女兒婆婆弟(Parvati)配給他。怎奈濕婆終年閉目靜坐,既然看不見婆婆弟的容貌,如何能對她發(fā)生愛情呢?于是愛神自告奮勇,想拿弓箭把濕婆的眼睛射開。果然他一射就把濕婆前額中間的第三只眼睛射開,登時就冒出三昧真火把愛神的肢體燒掉!后來濕婆雖然和婆婆弟結婚,他們生下來的兒子六面神(Shanmukha)蘇布拉滿耶(Su′-oramanya)也把魔鬼殺掉,但是愛神的肢體卻為這一對情侶犧牲了。因此Ananga就作了愛神的名字。這本書共分十章,計本文224頁,附錄118頁。
三、《欲樂經(jīng)》(KammaSutra)一九三五年出版。著者叫“犢子”(Vatyayana)。是“印度關于戀愛最古而且最有名的書”。kama出于kam,直譯為“欲求”;Sutra原義“線穿的小袋”,譯云格言(Apho-rism),舊譯為“經(jīng)”。全書共分六卷三十章,計312頁,附錄38頁。
這三本書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大同小異。概括來說它們所討論的主題不外下列幾項:
第一,擇偶的標準(假如我們用“壹”代表《嬉戲論》,“貳”代表《愛神的舞臺》,“叁”代表《欲樂經(jīng)》,那么,這一項見于“壹”,頁5與頁3;頁153至頁173;頁169至176。下仿此)
第二,“做愛的藝術”(叁,頁175至頁202,頁245至頁257。)關于這一項《嬉戲論》和《愛神的舞臺》兩書里并沒有討論到。
第三,男女的分類(壹,頁12至頁32。貳,頁41至頁47;叁,頁75至86。)他們把男人分成“野兔”、“牡?!?、“公馬”三類;女人分成“牝鹿”、“牝馬”、“母象”三類。牝鹿和野兔、牡牛和牝馬、母象和公馬,都是合適的配偶;反之,牝鹿配牡牛、牝馬配公馬,就算陽盛陰衰;若是牝馬配野兔、母象配牡牛,那又不免陰盛陽衰了。關于各類男女的鑒別,書里都有詳細的描寫。
第四,情素(EroticElement)。女性身體上的循環(huán)和上弦下弦的關系(壹,頁12至頁30;貳,41至頁47;叁,頁75至頁86。)
第五,六十四內(nèi)能(壹,頁76至頁81,頁143至頁140;貳,頁175至頁222;叁,頁89至頁117,頁125至頁158。)關于“六十四”(Chatush-Shasbti)的解釋,有的說這部分共有六十四章。有的說,這部分的著者叫潘查羅(Panchala),另外有一個人能夠背誦《梨俱吠陀》里含有六十四段韻文,叫做Dashatapa。
那一部分的,也叫這同樣名字;這部分所以叫做“六十四”,有點兒借重《梨俱吠陀》的意思。另外有人以為,這部分所包含的擁抱、接吻、吮舐、指爪搔傷、咬傷、臥倒、呻吟、擬男八項,各有八種方式,所以合成六十四的數(shù)目。但是犢子卻說,這個數(shù)目不過是偶合,恰好像七葉樹(Saptapara)的葉子未必是七個,五色谷(PanchVarana)的顏色也不見得是五樣。照書上所寫的細節(jié),后一說比較合理一點兒。
第六,春方明(壹,頁150至頁159;貳,頁85至頁151,又,頁229至頁343;叁,頁291至頁306,又,頁335至頁350。)這是許多傳說中的“驗方”,不過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眼光看,難免有些過于神秘。
關于以上六項的細節(jié),這里不能也不便詳說。但是,我們可以簡括地比方說,它和波斯的《香園》(PerfumedGarden),葉德輝的《雙梅影
總之,我們?nèi)绻姓J印度古代文化的復雜性,固然不能以肉掩靈,同時也不可以靈掩肉。惟其知道佛教徒以外的怎樣縱欲,然后格外可以了解《善生子經(jīng)》所謂“邪淫六變”,《大智度論》所謂“邪淫十罪”,以及《法句經(jīng)》所謂“蔽屋不密則雨漏,攝意不行則淫佚忽穿”云云,是從什么背景產(chǎn)生出來的了!
然而,人畢竟是人。所以在深山苦修多年的小沙彌,一旦進城,最喜歡的還是“老虎”!
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作于北京宣南之雙??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