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波
同樣是食精衣錦,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賈寶玉成天快快活活,林黛玉卻整日悲悲戚戚。
同樣是流亡國外,但丁嘆曰:流亡生活就是苦難!馬克思卻因為在異國他鄉(xiāng)寫下了《資本論》而度過了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
同樣是學習知識,有人越學越快樂,也有人越學越煩惱。有人認為尋求知識能得到最大的快樂,也有人卻感慨懂得越多苦悶越多。
何以會如此?人們怎樣才能時常保持快樂的心境呢?
首先,我們應該明白快樂也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個性化的生活態(tài)度,一種健康的氣質。
習慣是由于重復或練習而鞏固下來并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剛開始進行體育鍛煉一俟成為習慣,不活動就會覺得難受,因為它已變成生活的組成部分,固定在人的行為中了。要使快樂變成一種心理習慣,就必須能夠時時處處尋找快樂,發(fā)現快樂。波蘭作家顯克微支筆下的“小音樂家”楊科,他的世界中,處處都有著美妙無比的音樂,然而在別人聽來,那不過是平淡無奇的蟲吟蛙鳴,風聲鳥語,流水和車輪聲。色盲的人感受不到色彩的美,鼻塞者嗅不到任何氣味。在不順心的時候,在遇到悲哀的情景和無法避免的困難的時候,如果我們能以愉快的心情來對待它,那么,它很可能就變得微不足道,變得有益且鼓舞人。養(yǎng)成快樂的習慣,含著微笑生活,那么,我們就會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外界情況的支配。比如,在一次約會時,對方遲到了十來分鐘。一般的人不免要生氣,喜歡自尋煩惱的人會制造出種種不愉快的猜測:故意晾晾我,擺架子,故作矜持,想甩掉我,等等。但有了快樂習慣的人,卻常常這樣想:準是誤了事,或者是單位有重要的事,于是能十分諒解對方,自己也避免了不愉快情緒的干擾。“干嘛要把事情想得那么糟呢?”這是快樂的人常常說的話。
態(tài)度是指人的比較穩(wěn)定的一套思想方法、目的和主張,一種對生活事件的反應。態(tài)度總是要打上性格的烙印的。對生活持快樂態(tài)度的人,性格特征通常是開朗、豁達、豪放的,而生活中不能感受快樂的人,通常是那些心胸狹窄、脾氣古怪、性格孤僻、好挑釁或好顧影自憐的人。林黛玉之所以難以開顏,跟她的小心眼兒,處處愛使性子分不開。所以,要使快樂成為自己個性的生活態(tài)度,還須從改變自己的性格入手。肖伯納曾經說過: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哲學家皮科幕塔也認為,人受困擾,往往不是由于發(fā)生的事實,而是由于對事實的觀念。當我們覺得不開心的時候時,不妨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上的弱點,是因為急躁易怒而不快呢?還是因為妒嫉自大的性子?學會耐心,冷靜地對待生活。如果是后者,那就更需要加強思想修養(yǎng),學會寬厚待人,培養(yǎng)謙虛美德。美好的性格,高尚的品德,是快樂的支柱和依附之處。
氣質是指人的典型而穩(wěn)定的心理活動特點的風格及氣度。美的氣質能給人帶來和諧和快樂。瀟灑大方、溫文爾雅、秀麗端莊、溫柔文靜、爽直雄健……都是健康的氣質,具備這些氣質的人,常常是快樂的人;而刁鉆奸滑卑瑣萎靡、孤傲冷酷等表現,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這種氣質的人很少有安寧和快樂。要具備健康的氣質,首先應該有豐富的內心世界,有高尚的理想追求。一個靈魂空虛,無所事事,生活沒有目標的人,總是卑瑣萎靡的,他對什么都無所謂,那么他也沒有品嘗快樂的機會。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健康氣質的另一個重要來源,心地善良者,常常能使生活充滿愛與美,能感受到動人心弦的快樂。高雅的情趣也是健康氣質的內容之一,談吐不俗、興趣廣泛的人常常受到歡迎,而被人悅納者本身將得到快樂。
(摘自《東方青年》)
(本欄編輯呂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