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原
《辭?!分嘘P于“后事”的三種釋義都讓李新導演的新作《死去活來》占全了。說這部喜劇屬于按照國際通行的喜劇標準——每隔兩三分鐘便讓觀眾忍俊不禁大笑一次——這個評價并不過分。
《死去活來》沒有近兩年來喜劇片的“嚴肅病”。像《嘿!哥們兒》這樣優(yōu)秀的喜劇片,導演一接手就下決心給喜劇嫁接點“嚴肅性”,敢情好,一號男主角肖彪竟“嚴肅”得毫無喜劇色彩,最后還深沉地考上了研究生,算是走上了更高層次的人生之路。像用探索片的路子拍攝的《尋找男子漢們》,除了讓我們有坐末班車的感覺外,真不知那演員的笑聲是從哪兒發(fā)出的。嚴肅喜劇把喜劇的步子越邁越小。謝謝《死去活來》,你一點也不嚴肅,你也毫無“章法”,甚至無所顧忌,從副市長李青遠上任前后死去活來,到高壓電線前的罰款通知,你“疏而不漏”,一一照應;從最高層次的新學科“評論語言”的展覽到最通俗的市井語言你也“一網打盡”;更有對社會諸多不良現(xiàn)象的揭示及對人的弱點的“闡發(fā)”,你硬是不留情面,大殺大砍。然而,這一切你都沒有給我們制造深沉的“謎”,讓我們去猜一輩子,你甚至自己跳出來,借著李揚那邱岳峰式的洋嗓子嘮嘮叨叨,非給你說個“死去活來”不算完,就說片名吧,一點“懸念”也沒有,一望而知那主人公是沒死,謝天謝地。這一個多小時,讓我們真痛快,看著痛快,笑得痛快,罵得也痛快(不是罵電影)!喜劇拍到這個份兒上,該說是上到了一個“新層次”。
《死去活來》是一部寫“后事”的影片。一是寫李青遠“死”后的“后事”,俗稱“喪事”,二是寫他“死而復生”以后的事。兩種“后事”中,李青遠并沒有更多的“表演”,其性格或喜劇特征并無特殊之處,但圍繞他“后事”的社會眾生相,倒是值得一看的。從“后事”看人事關系,看世態(tài)炎涼,看是非榮辱,看一試身手的大人物與小人物。
誰都會有“后事”,唯李青遠能夠“回味”自己的“后事”:關于“死因”就有多種,評論家劉秘書的看法是“心中的積淀導致于滲透,造成機體組合全部匱乏,當著痛苦的陣痛之后,便產生了癌變”。說的云山霧罩,令你瞠目。市長夫人的高見是,為什么非讓一個太陽能專家當副市長,這樣就叫提拔人才嗎?李青遠是因被逼當官才去死的。還有一些原因。當然了,李青遠的“后事”還是很體面的,盡管有“自殺”的嫌疑,還是舉行了有市委主要領導同志參加的追悼會,哀樂低回,哀思如縷?;钊藚⒓幼返繒筮€得為活著忙,于是開始爭李青遠的職務;于是,開始收李青遠的房子;他的小女兒,本來幾個藝術團體都來爭搶的“藝術人才”,一下成了路邊的小草沒人理睬了;便宜到二三百元一架的鋼琴因“活”抬來,又因“死”抬去。中國人那么多勢利眼的丑行幾乎在電影中囊括了。就在市里諸公為李青遠的“后事”忙活時,活著的李青遠卻在異地干著實事,為太陽能廠的技術問題奔波。真是“死人”玩實的,活人玩虛的,虛實對比中,一副眾生相畢露無遺。
怎奈李青遠轉瞬即生,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們再次經歷了一次與鬼魂對話的考驗之后,又開始為李青遠“活來”以后的事忙碌了。當然房子是不退了,鋼琴也不必搬了,只是職務一事難辦。僅僅一夜,副市長就易了人!這種辦事效率,在官僚居多的市里可稱神速。既然李青遠與副市長無緣,那就給這大老爺們兒弄個市婦聯(lián)主席干干吧,一如當初當市長那樣不管你樂意不樂意。
《死去活來》像一只小舟,隨意在社會的河流中漂蕩,槳落處或觸到污泥,或攪起沉渣,或擱淺,或順流而下,一派悠閑自得的樣子。看到不平就想拍,看到不平就想說,酒脫中不乏相智,憤懣中也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過后者不是說在銀幕上,而是讓我們在笑聲中感覺出來的。
《死去活來》讓你輕松,但本身并不膚淺。這種該說就說個痛快,該笑就笑個痛快,該罵也罵個痛快的影片你肯定沒見過!
——想去看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