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學習到一些有用事物的日子,每天都是被白白浪費掉的。人擁有的東西沒有比光陰更貴重、更有價值的了,所以千萬不要把你今天所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在時間面前,弱者是無能的,時間一秒一分、甚至整天整夜地從他眼前白白地流逝,他既無力挽留,也無法運用,而強者總是時間的主人,他會十分地珍惜時間,高效地利用時間,音樂大師貝多芬就是一個這樣的沁。
貝多芬耳聾以后,他對學習和創(chuàng)作更加勤奮,對時間也倍覺珍貴了。為了讓藝術的火花永不熄滅,他每天都要長時間地練習彈琴,彈得多了,手指發(fā)熱,他就在琴旁的涼水盆里泡一泡接著再彈,不知不覺中,多少個時辰過去了,水撩在地板上積少成多,最后竟從地板縫里漏到了樓下的屋子里……
貝多芬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維也納。據說有一天,他在路上走著走著,突然靈感來了,就跪在地上記錄剛剛構思出來的作品。這時路上過來一列長長的出殯隊伍,高度的思想集中加上耳聾,他無從感知周圍發(fā)生的一切,仍在原地不停地寫著。一個人認出了這位赫赫有名的音樂大師,就叫出殯行列停了下來:“等一下,讓他寫完”。就這樣,一大群送葬的人一直等到貝多芬寫完站起來后,才繼續(xù)朝墓地走去。
貝多芬懂得勤奮者既要珍視時間,同時要在事業(yè)上舍得花費時間。他對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非常認真,他的作品不僅在動筆之前要經過反復思考,還要不斷修改。著名的《萊昂諾拉》序曲,寫了不下三、四稿;為歌劇《菲德利奧》第二幕開始的一個引子,竟改寫了十八次之多。
貝多芬身邊一直沒有什么親人,只是他的弟弟卡爾給他留下一個侄兒。他把希望寄托在小卡爾身上。他想把小卡爾領上高等教育之路,并給侄子籌劃了無數美妙的前程。可是,小卡爾卻辜負了伯父的希望,他去經商,結果負債累累,迫于債務,他朝自己頭上打了一槍,但并沒有死掉,然而貝多芬卻受到巨大的創(chuàng)傷,幾乎喪命。侄子康復后,貝多芬仍然為侄子的前程四處奔走,歸途中他得了肋膜炎性的感冒,在維也納病倒了。朋友們都不在跟前,他讓侄子去請醫(yī)生,在那樣的時刻,時間對于藝術家來說,該是多么寶貴啊,可是這個浪蕩的不肖之徒竟然忘掉了這件事,兩天后才重新想起。等到醫(yī)生來了,貝多芬病情惡化,雖經三次手術,但醫(yī)治無效,終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氣。他的浪蕩侄子又不在跟前。他死不瞑目,一位陌生人、青年音樂家懷著崇敬而又悲痛的心情用手替他闔上了眼睛,貝多芬就這樣永久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