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都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要欣賞文藝作品(讀小說,看戲或者看電影電視,)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正確地欣賞,丹丹的悲劇就是一個證明。
電視連續(xù)劇《血疑》歌頌頑強堅韌的人生態(tài)度和真摯純樸的美好感情。播映以后,反響強烈,社會效果十分積極。既然如此,丹丹何以因為觀看《血疑》而走上絕路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硬去充一個其中的腳色”(魯迅語),成了幸子的盲目崇拜者,以至于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血疑》藝術(shù)地描寫幸子的命運,當然是要引起我們的感動和聯(lián)想;我們在欣賞時,也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覺,去想象。在這個意義上講,丹丹為著幸子或悲或喜,應(yīng)該說是正常的。但是,一部文藝作品一般比較復(fù)雜,它的思想感情傾向是通過矛盾沖突的全過程體現(xiàn)出來的。這樣,《血疑》也大量地描寫了幸子面臨厄運時的消極、頹傷甚至絕望的情緒,正因為幸子最終戰(zhàn)勝了這一切,她才那么令人喜愛。因此,只有從《血疑》的整體上去進行感受,同時好好想一想,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幸子。丹丹卻不是這樣。她一味沉溺于幸子的悲歡情緒之中,處處模仿她,甚至要象幸子那樣去死—一這樣的欣賞態(tài)度,即使面對十分優(yōu)秀的作品,也可能使欣賞者走上難以擺脫的絕境。
任何文藝作品,都是一定時代與社會的產(chǎn)物。欣賞者“硬去充一個其中的腳色”,還會完全忽視文藝作品描寫的社會生活和時代背景,鬧出笑話來。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描寫堂·吉訶德讀騎士小說入了迷,也想做游俠騎士,結(jié)果吃盡苦頭,還斷送了性命。其實距離他生活的時代四百來年前,歐洲就告別了騎士制度。同樣,如果我們今天讀了《紅樓夢》,也整天象林黛玉和賈寶玉那樣談情說愛,斗嘴嘔氣,不也會走上病態(tài)的愛情道路嗎?
丹丹的悲劇發(fā)人深醒,它提醒我們,青少年學會正確地欣賞文藝作品,是何等重要和緊迫;另一方面,丹丹的悲劇和她的思想性格弱點恐怕也大有關(guān)系,她的由于家庭疼愛造成的自尊而又脆弱的性格,她在學習上遇到的挫折,她那處于青春期的多愁善感等,都是值得注意的。因此,青少年還要努力加強思想修養(yǎng)和性格鍛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文藝欣賞作為吸取養(yǎng)料的過程,丹丹一類的悲劇也才能最終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