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 鋒
母系社會的活標本
在我國云南和四川交界處,有個高原湖泊,叫瀘沽湖,湖畔居住著四萬多摩梭人。訪問過那里的人說它是一個奇異的“女性王國”。學者們則認為是母系社會和群婚制殘留的“標本”。摩梭人的社會和家庭基本上仍是母權制。
它的顯著特點是:過偶居生活的男女“阿注”,不同處在一個大家庭里。典型的摩梭人大家庭擁有這樣一些成員:母親(和她的兄弟姊妹)——她的兒子和女兒(包括姊妹的兒女)——外孫和外孫女。只有一代或四代同處的情況較少。
通常,年齡最大的婦女是大家庭的家長。她主持家庭的財務,參加并組織家務勞動。家庭成員的集體勞動收入和個人副業(yè)收入都歸她支配。就餐時,全家圍坐在火塘邊,由她掌勺,一人一碗菜,平均分配,飯不限量。嬰孩、兒童、老人都有額外照顧。家庭成員的個人花費(如結(jié)交“阿注”贈送禮物等),全家都知道。
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相當特殊,他跟母親和姐妹共同勞動、生活,極為融洽親密。他作為舅舅,深受晚輩(外甥和外甥女)的愛戴和尊敬,他有責任和義務贍養(yǎng)老人,撫育幼童。當自己年老喪失勞動能力時,也能得到甥輩的優(yōu)惠。
群婚制的殘余
摩梭人的青年男女,往往廣泛結(jié)交“阿注”。這樣生育出來的子女,雖然沒有完全落到“知母不知其父”的地步,但確實給辨認父系血緣帶來不少困難。因此,摩梭男子跟自己母系血緣親屬的關系十分親密,相反,他把“阿注”關系看作是臨時的,比較疏遠。他跟自己外甥的親密程度,也超過了已出子女。
每當暮色降臨,人們在瀘沽湖畔,經(jīng)常能看到一些男子在匆匆趕路,他們是到女“阿注”家宿夜去了。有的“阿注”就在同村,有的要趕幾里、十幾里路,待東方泛起魚肚色,再返回自己的母系家庭,跟母親和姐妹一起勞動。摩梭入的婚姻,是通過“阿注”偶居來體現(xiàn)的。摩梭人自稱這種形式為“走婚”。
結(jié)交“阿注”一般是男子采取主動,問女子:“跟你交個朋友好嗎?”取得對方同意后,夜晚就可以登門住宿了。當然,也有女子主動的,但會被人恥笑。男子常去女“阿注”家,幫助干點活,生育的子女,歸母親撫養(yǎng)。子女長大后,跟父親也有來往。但是,男女“阿注”、父親和他的子女之間,彼此不承擔權利和義務。作為“丈夫”或“父親”的男子,只是女子所屬母系家庭的較親密的“客人”而已。
締結(jié)“阿注”,不受門第、財產(chǎn)的限制,憑雙方的自愿,稱得上是“自由戀愛”了。所排斥和禁止的,只是母系血緣的近親。同父異母兄弟姐妹和姑表兄弟姐妹之間結(jié)交“阿注”,并不遭到非議。舅母與甥男、叔叔與侄媳結(jié)交“阿注”,只要雙方不屬于同一個母系血緣,都不受輿論譴責,這表明,群婚時代不分輩份的風俗習慣仍然存在。
“阿注”關系不是專一的,因此必然是不穩(wěn)定的。一般說來,青年男女同時結(jié)交七八個“阿注”的情況是常見的,其中有一個是“固定”的,其他是“臨時”的。男女進入中年和老年,“阿注”的數(shù)目逐漸減少,到后來就通常只跟一位“阿注”交往了。
潮流在緩緩移動
摩梭人畢竟不是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孤島上,外界的影響,不可避免要不斷滲透過來。內(nèi)部生產(chǎn)的發(fā)展,也在促使風俗習慣起變化。他們的家庭婚姻制度,象平靜的瀘沽湖潮流,正在緩緩移動。
古老、原始的母系大家庭,是靠“阿注異居”來維持的,現(xiàn)在,由母系血緣建造的大墻已出現(xiàn)了缺口。據(jù)統(tǒng)計,典型的母系家庭只占摩梭人全部家庭總數(shù)的百分之七十多,其余的家庭,都發(fā)生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變遷。
摩梭人將往何處去?他們的進化和變遷將帶有什么自己的特點?這個謎只有摩梭人自己才能揭曉。
(南京王懷春推薦,摘自《八小時以外》
(題圖:高育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