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日本《帝國文庫》中有一段記載,說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永代橋的換架竣工儀式上,要推舉幾位長壽老人從橋上走過。最先走過的是三河水泉村平民百姓滿平及其一家三代的六位長壽老人。其中滿平242歲,滿平妻221歲,滿平子萬吉196歲,萬吉之妻193歲;滿平孫萬藏151歲,萬藏之妻138歲。
人們自然十分驚異,紛紛詢問:“汝家有何術(shù)?能長生若是耶?”滿平笑而答曰:“惟有祖?zhèn)魅锞亩??!?/p>
三里灸,是艾灸的一種,指灸“足三里”穴位。據(jù)記載,這種方法是唐代我國著名文化使者鑒真大和尚東渡后,傳給日本的。
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我國古代早已有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記有“大風汗出,灸穗詰(穴)”的預防保健灸法。至唐代,艾灸防病之法更加盛行。唐代的高壽之人也比較多。孫思邈是唐代享有盛名的醫(yī)生,他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就記載有“宦游吳蜀,體上常帶三、兩處灸瘡,則瘴癘瘟瘧,不能著人?!钡慕?jīng)驗。他本人百歲高壽時,還能翻山越嶺,身體保持健康。
灸法,是我國傳統(tǒng)醫(yī)療外治方法中的一種,它可能比針法的前奏——砭石要早得多。灸法種類繁多,但用于防病保健的主要是艾炷灸和艾條灸兩種。
艾是菊科植物,為多年生灌木狀草本。中醫(yī)認為,艾苦、辛、溫,具有溫經(jīng)散寒功能,用艾行灸能溫經(jīng)通路,行氣活血,祛寒祛濕,回陽救逆,防病保健?,F(xiàn)代醫(yī)學對艾的藥理藥化研究也證明,艾所含的水芹烯、豆甾醇,杜松油萜、畢澄茄烯,側(cè)柏醇、側(cè)柏酮等化學成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結(jié)核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具有抑制和殺滅作用,艾中所含的菊糖,鞣酸,維生素A、B1、B2C及氯化鉀等,對人體有補偏救弊的功能。近年來,我國許多實驗和臨床觀察,證明艾灸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加血糖和補體;提高免疫功能,升高紅、白細胞;并可興奮神經(jīng),消炎鎮(zhèn)痛。
保健艾灸的穴位,主要是雙側(cè)下肢的“足三里”和腹部的“關(guān)元”穴。足三里穴是在外膝眼下3寸處。關(guān)元穴在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足三里、關(guān)元穴的灸法,用艾炷或艾條灸均可。艾炷灸的操作是:將艾絨一小團放在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捏成半個棗核大小、上尖下平的圓椎體,謂之艾炷。將艾炷置于足三里和關(guān)元穴上,以火點燃上端,當艾炷燃剩2/5左右,感到燙熱時,去掉燃燒的艾炷,更換艾炷再灸。每燃一個艾炷,叫做“一壯”,每日灸10壯左右,分早晚進行。艾條灸的操作是:用中藥鋪售艾條,點燃一端對準穴位,問隔一定的距離灸之,保持局部有熱感而無灼痛,灸至皮膚潮紅為度。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5—10分鐘。
日本《帝國文庫》記載,滿平常年的灸法是:“右側(cè)足三里,朔日8壯、二日9壯、三日11壯、四日11壯、五日9壯、六日9壯、七日8壯,八日8壯,左側(cè)足三里,朔日9壯、二日10壯、三日11壯、四日11壯、五日10壯、六日9壯、七日9壯、八日8壯。年終月別勿間斷”。這亦可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和研究。
注:“朔”日是每旬的開始,每句18日均灸,9、10兩日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