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公
什么是修辭?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jù)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選擇語言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無論說話,還是寫文章,就是把語言材料組織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訴別人一件事,說明一個問題,或者表示一個意見。語言材料很多,在表達的時候,有很大的選擇余地。比如說,有個小孩很靈敏,很好玩,我很喜歡他。要把我對他的印象說出來,用什么詞兒呢?用“靈”,“機靈”,“伶俐”,“很鬼”,“很有心眼兒”?或者用一般常說的“聰明”?這就有個選擇,從中選一個最足以表示我對他的印象的說法。說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可以說“這個小孩真聰明”,也可以說“這個小孩真不笨”,這又有所選擇?!八撵`手巧,樣樣都行”,這句話很整齊;“他干什么都很出色,真行”,這句話不象上一句四個字四個字的,不整齊,但是也可以,也不錯。我們可以很平實地說出對一個孩子的印象,“他舉止動作活潑靈敏”,也可以打個比方,“這小孩真麻利,活象個小猴子”。這是隨便舉幾個例子,從用詞到說一句話,一段話,這里邊可以選擇的方面很多很多。認真細致地選擇,并且能很迅速地選出最需要、最適當?shù)恼f法,就是修辭的能力。
修辭既是選擇過程,就得有選擇標準。怎么選擇?根據(jù)什么選擇?怎么叫選擇得好?怎么叫選擇得不好?
選擇語言材料是為了使我們說的話、寫的文章具有準確性,就是能夠把客觀事物在我們頭腦里的反映準確地表達出來,并且富有表現(xiàn)力。這是我們選擇語言材料最根本的考慮。就拿上面的例子說,說一個小孩“靈”,“機靈””“伶俐”,“很鬼”,“很有心眼兒”,這些詞語并不是毫無差別的,用哪一個能最準確地表達出我對這個小孩的印象呢?選擇首先要從這里考慮:哪一種說法最準確。同樣都準確,用這個說法是準確的,用另一個說法也是準確的,那就要考慮,用哪一個說法表現(xiàn)力更強,能夠把我對小孩的很好的印象有力量地表達出來,使聽的人、讀的人受到更大的影響,能夠和我產(chǎn)生共鳴呢?
所謂準確性、表現(xiàn)力,不能單單從自己主觀方面考慮。語言是交際工具,有說的一方,有聽的一方;有寫的一方,有讀的一方。說的人、寫的人不僅要考慮主觀方面的目的,也要考慮客觀方面的要求。只有主客觀統(tǒng)一,表達效果才會更好。比如,你說一件事,聽的人在工作很忙、時間很緊的情況下聽,希望你簡明扼要地說,這是客觀的希望和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左用一個比方,右用一個形容,希望自己說得生動形象,活靈活現(xiàn)。你的主觀愿望不能說不好,但是不符合客觀的要求,效果就不好。不論你的形象生動的語言選擇得多么好,也達不到目的,作用會打折扣。所以,選擇語言材料,進行修辭工作,既要考慮主觀,又要考慮客觀,力求主客觀的統(tǒng)一。
這就涉及到對象和場合的問題了。如果你對一些孩子們講一件事,用了一些抽象的、比較難懂的字眼,用了一些復雜的句子,總之,要很費一些思索才能夠理解清楚。盡管你所選擇的詞、句子都不錯,話組織得也不錯,但是效果并不好,因為不適合對象。相反,如果你是對一些理解能力比較強的青年人、成年人說同一件事,幾句話就可以說得清楚,你卻反復解釋,這樣說了那樣說,反反復復,效果也不會好,因為不適合對象。同樣的一件事,對家里的人隨便說說,向熟識的同志介紹介紹,或者你覺得需要向領導反映一下,匯報匯報,在這樣不同的場合,就需要有一定區(qū)別的講法,就是說要得體。對你的家里人和熟識的同志,很嚴肅,象煞有介事,或者向領導匯報,嘻嘻哈哈,“談笑風生”,都不得體。所以,修辭,也就是選擇語言材料,組織語言材料,要考慮對象,注意場合。對長者、老者,總要多一點尊敬的神態(tài)吧,對年輕人或者比自己小得多的人,總要多一點關切愛撫的神態(tài)吧,這就是得體的問題。對長者、老者、老師、長輩說話,缺少應有的尊敬的表示;對一個孩子說話,缺少應有的關切愛撫的表示,那能夠說是得體的嗎?當別人稱贊自己的時候,總應該有點謙遜的表示,但是,也得實事求是,謙遜過頭,達到了不合事實的虛假程度,也就不得體了。相反,不謙遜,很不客氣,哪怕自己確實做了一點有成績的事情,不論對誰,表現(xiàn)了不謙遜,不客氣,也是一種不得體。所謂得體,就是在真實的、實事求是的前提之下,根據(jù)具體的場合、具體的對象,采取恰當?shù)恼f法,表現(xiàn)出自己一種應有的修養(yǎng),一種比較高尚的思想精神面貌,這就是得體。不論口頭上說話,書面上寫文章,都應該考慮這個問題。
語言材料有不少是從古到今一直沿用的,也有不少是逐漸產(chǎn)生的一些新的材料,所以,它既有歷史的連貫性,又有不同時代的時代性。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語言交流思想感情,是一種社會活動。那么,它不能不受社會發(fā)展變革的影響。然而,語言又是一個全民性的交際工具,它不象社會變革那么劇烈。所以,在各個不同的社會里,它既有某些共同性的東西,又有不同社會的一些不同風習、特點的反映。因此,選擇語言材料,怎么叫作選擇得好,怎么叫作選擇得不夠好,或者不好,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既有要求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學習修辭,不能完全沒有時代觀點,不能完全沒有社會觀點。靜止地來講,說某種修辭方法好,不考慮時代和社會的因素,這種講法是不夠準確的。我們今天的社會對于語言的運用,首先要求準確性,也就是要求實事求是,要求樸實。當然也要求有表現(xiàn)力。然而,必須明確,表現(xiàn)力是在準確性的基礎上存在的,失去了準確性,談不到表現(xiàn)力。假話、大話、空話不論修飾得多么好,因為它是不準確的,所以它是缺乏表現(xiàn)力的,是我們不僅不提倡,并且反對的。一提到學習修辭,往往引起聯(lián)想,就是怎么把話說得漂亮一些,怎樣把文章寫得漂亮一些。我們不反對說話說得漂亮,文章寫得漂亮。美,優(yōu)美,是我們所提倡的。但是,必須首先記住,只有在實事求是、準確、嚴密的基礎上才能談得到漂亮、優(yōu)美。假話、大話、空話是最不優(yōu)美的話,最不漂亮的話。當我們學習修辭的時候,這是首先要明確的。此外,現(xiàn)代化要求一切講究速度,講究效率。說話,寫文章,也是這樣。因此,我們提倡簡潔,明快。這也可以認為是修辭有時代性的一個方面。
最后要說到,修辭既是一個選擇過程,那么,只有我們對于語言知道得多,在我們頭腦里有豐富的積累,才有選擇的余地。如果頭腦里的語言材料很貧乏,總共就知道那么一點點,就會那么一點點,還說得上什么選擇呢?要達到基本上準確都很困難,因為語言材料不夠用,表現(xiàn)力就更談不上了。所以,通過廣泛閱讀優(yōu)秀的讀物,平時從各個渠道留心生活里的那些優(yōu)美的有用的語言材料,不斷地充實自己的語言積累,才能使自己的頭腦里有一個豐富的語言寶庫。學習修辭,先決的條件是要豐富自己的語言,不這樣,談不到修辭能力。所以,僅僅把修辭看成為一種技巧或技術是不夠的。
(摘自《修辭學習》198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