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永遇樂》的作者,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很有影響的愛國女詞人李清照。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公元1081年,生于一個具有濃厚學術(shù)空氣的官宦家庭。她18歲那年,嫁給太學生趙明誠。結(jié)婚以后,夫婦詩詞唱和,一起收集和研究古代的金石美術(shù),生活極為幸福和諧。可是沒過多久,金兵大舉南侵,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陷落,皇帝被擄,朝遷匆匆南遷。李清照和趙明誠也隨之流落南方。幾年以后,趙明誠患急病死了。李清照輾轉(zhuǎn)流離,飄泊不定,最后寂寞地客死于旅居之中。早年的歡樂,中年的黯淡,晚年的寂苦,形成了她的富有特色的創(chuàng)作風格。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即有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這類清麗、明快的詞章,也不乏飽蘸著血淚寫就的深沉、悲切的力作?!队烙鰳贰肪褪瞧渲械拿?。
此時李清照寓居臨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孤獨凄清。正值元宵佳節(jié),臨安城中一派歌舞升平?!奥淙杖劢穑涸坪翔怠?,遙望著金子般璀燦的夕陽和美玉般晶瑩的云霞,“人在何處?”我是在什么地方呢?我的丈夫在什么地方呢?那些流離失所的親友又在什么地方呢?寥寥數(shù)語,引出一連串的情思,委婉而動人地表達了她那酸苦的、無可奈何的心境。盡管“染柳煙濃,吹梅笛怨”,好一派江南融和盎然的春意,但誰能說接著不會來一場風雨?面對著駕著“香車寶馬”來相邀出游的“酒朋詩侶”,她托故風雨,謝絕了他們的盛情。
朋友們走了。她不禁回想起了在中州(即北宋都城汴京)的愉快生活,首先映上腦際的,恰恰又是元宵?!爸兄菔⑷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把她的觸景傷情,自然妥切地引入對往事的回憶。每逢元宵,她總要打扮得齊齊整整,風風光光地出去觀燈。汴京城里,到處張燈結(jié)彩,游人簇擁云集,好不熱鬧。但是,凄苦的心境畢竟不能由美好的回憶所掩蓋,多年的動亂和憂慮使她身心憔悴,又怎能有興致去跟著他們,在半壁河山聽歌觀舞,買酒追歡呢?還不如忍著悲愁,站在竹簾下,聽他們究竟怎么個尋歡作樂法!“當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把她不被人理解的孤寂,強抑下來的凄苦以及帶著些許的憤激的復雜心情,傳達得委婉細膩而又淋漓盡致。
這首《永遇樂》并不是直接反映現(xiàn)實矛盾的。它所表現(xiàn)的那種傷離感亂、凄楚哀苦的心境和苦痛的感情,也應該說帶著李清照個人的濃重印記。但是這種由國破家亡造成的精神創(chuàng)傷,卻反映了當時千千萬萬顛沛流離的人民的切身感受,實際上代表他們對和平安寧的的祖國的懷念和向往,曲折地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愛國情懷。把這首詞和李清照的一些慷慨悲壯、直抒胸臆的詩作,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等,聯(lián)系起來讀,對于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能有深一層的理解。
在文學史上,李清照的詞素來被奉為“婉約派”的正宗,被譽為“易安體”。與“豪放派”詞人蘇東坡、辛棄疾等人暢抒情懷、氣勢磅礴的詞風相比,她的詞風委婉清麗,曲徑通幽,融白描與典故于一爐,平易流暢又力戒直露。如這首詞中的“染柳煙濃”,來自溫庭筠的“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菩薩蠻》);“吹梅笛怨”,由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點化而成;“春意知幾許”則出自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蝶戀花》)。這三句經(jīng)過反復吟哦錘煉的詞,與描寫景致的佳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和平常家語似的“元肖佳節(jié),融和天氣”揉和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極富語言藝術(shù)的立體感和表現(xiàn)力。
李清照所處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很久很久了。我們今天的現(xiàn)實,與她那種國破家亡的境遇也不可比擬。但我們讀她的《永遇樂》,仍能增強熱愛祖國的感情,體會到藝術(shù)美的巨大魅力。